分享

【摘要】刘丹 张涌泉:说“草捌(八)”

 风吟楼 2020-06-19

本文讨论敦煌契约文书中“草捌”一词。“草捌”亦作“草八”。

如斯2174号《后梁天复玖年(909)闰八月神沙乡百姓董加盈兄弟分家契》

城内舍,堂南边舍壹口,并院落壹条,除却兄门道,共兄怀子二人亭分。又叁岁黄草捌壹头。

北敦9300号《令狐留留叔侄等分产书》:

神奴分付兄留留黄草马壹母子;黄草八一头,年三岁……

……与侄男合子牛一头,三岁草八壹头,麦粟捌硕。

伯3212号背《辛丑年五月三日惠深交割文书》:

八月十日黑草捌死,随分肉菜买得一两硕来……更有一个请屈李回鹘觅牛□□小师常乐到来之日,牛皮在……

1
先行研究

有学者认为“捌(八)”指马。李正宇(2004:186)认为“捌(八)”与“驳”音近相通;“驳”指颜色斑驳的马,又写作“剥”,如伯3410号中有“剥草马”一词。张小艳(2013:270)基本认同李正宇的观点,并把“剥/驳/八”相通视作条例。王璐(2007:23)认为此“捌(八)”当通作“䮂”,是“䮂䮧”(“汗血马”之音译)的代称。

上述说法似均有不确。如李正宇等所举的“驳/剥”(觉韵)与“八”(黠韵),读音并不相通;所举“上尚书剥草马壹匹”(伯3410号),“夏惠马,赤驳(伯3714号背),“剥/驳”皆只用作形容词,不直接指马。又如王璐所举“䮂”字,一般只用于双音词“䮂䮧”。又考北敦9300号,其中提及分别交割“黄草马”与“黄草八”,二物有别,足见“八”必非“马”。

一些学者认为“捌(八)”指牛。李倩(2009:92)指出,伯3212号背前文有“黑草捌死”,后文复又提到“觅牛”“牛皮”,可知“捌”必指牛;李倩认为“捌”是“㹀”的假借字,并举出两条例证:“黑㹀牛一头,三岁,并无印记”(斯5820号)、“…铛价还三岁㹀牛壹头”(北敦9293号B);又据《汉语大词典》引刘师培文,认为“㹀”本义为母牛。

叶爱国(2012:68)认同李倩将“捌(八)”释为牛,但又指出,“㹀”是“牸”的讹字,“牸”与“捌(八)”不可通;叶氏进而指出,“八”字可能本指牛角相背之形,可代指全牛。《广韵·麻韵》“”字,《集韵·麻韵》“”字,皆指牛角左右张开之形,是“八”的后起分化字。李、叶二说,以“捌(八)”为牛,合乎上下文义,但其说解,则不可信。

2
“捌(八)”当为藏语“ba”的音译

笔者认为,“草捌(八)”的“捌(八)”可能是藏语ba(母黄牛)的记音字。藏语中有多个指称牛的单词:包括牛在内的各种反刍家畜泛称phyugs;黄牛一般写作ba glang或者ba lang(ba或者ba mo一般指母黄牛,glang一般指公黄牛)。敦煌出土的藏文契约文书,多写于吐蕃占领前后,其中不少契约记载的交易物正是ba。

如伯1088号A《卖牛契》载:
stong sar gyi sde / kvag [rnga]ng shi`u dmar srang gsum gyis [b]og du / rgod sar gyi sde /sag dge bstan la ba rmad gchig mjal pa`i spu rtag dang rus tshugs la ba nag po rva gchig ma mchis pa gchig mjal te / ba slad gyi bla `og nas zhal ce che phrag ji `byung `am bdag po zhig [gu]d na `byungste / ba shol par gyur ram dge bstan mchid gyi `tshal bar bgyis. (Tsuguhito Takeuchi,1995,p148-150)
译文:悉董萨(stong sar)部落的郭[恩]秀(kvag [rnga]ng shi`u)从阿骨萨(rgod sar)部落的索格丹(sag dge bstan)处买良牛一头,价格为三两纯银,此母黄的毛发特点和角状为:黑,头少一角。买此牛之后,[关于]这头母黄,不管由[等级]或高或低的起诉方引起大小纠纷,或有人声称是牛的[真正]主人,导致[买方]未能买得此牛,均找格丹(dge bstan)是问。

又如VP1435号《卖牛契》载:

…sde / gnyi dpal `dus las // ban `de dpal byang kyi / gnag gcig[ma]…ru kug gcig // dmar srang phye dang gnyis kyis mjal te ba…[dpa]l `dus mchid kyIs `tshal bar bgIs te / ba g[nyis]…gis…gras gcad myi sdod par dmar srang phye dang gnyis `tshal pa…(Tsuguhito Takeuchi,1995,p151-153)

译文:僧人帕央(dpal byang)向…部落的尼帕都(gnyi dpal `dus)黑母牛一头,弯角,价值一两半纯银;兹决定[关于]母黄……[帕]都将负责;两头母黄…按照议价的等级,绝不延迟交付……一两半纯银…

又如M.I.xxiii.0011号背《买牛契》载:

[slad kyis] ba`di la zhal che sbr[a]s …mchid gyis `tshal bar bgyis pa dang(Tsuguhito Takeuchi, 1995, p288-289)

译文:兹决定今后[无论引起]涉及此黄牛的诉讼……将负责。某人……

足见吐蕃占领时期,敦煌地区的藏民用ba来指称牛的现象较为常见。藏文契约文书中的母牛写作ba,形式上是个浊音。李建强(2012:77;2013:258)指出,敦煌地区的藏语方言,在九世纪前后已经完成了浊音清化。故而这里ba的实际发音当为不送气清音[pa]。

据《敦煌吐蕃汉藏对音字汇》所载,中古敦煌地区用藏文给汉字“八”注音时,多数情况下注作par。中古汉语中“八”是黠韵入声字,九世纪前后敦煌汉语方言中入声已逐渐脱落,汉藏对音材料中的par音,大约正反映了韵尾脱落的过程。

这样,我们可以在古藏文的平台上进一步比较这两个读音:敦煌的藏文契约文书称牛(母黄牛)为ba,实际读音约为[pa];敦煌的汉文契约文书中将母黄牛称作“八”,敦煌汉语方言中“八”字大约读作par。藏文内部,ba(读作[pa])与par发音无疑十分接近。因此笔者猜想,“草捌(八)”一词中,汉字“捌(八)”所记录的极有可能是藏语单词ba(母黄牛)

藏语中ba一般指母黄牛,当“ba”这个藏文词进入中古汉语的语言系统时,必须对它进行改造,使之符合汉语的表达,于是就用“黄草捌”或“草捌”这种意音结合的方式来对译“ba”这个词语。“草捌(八)”特指母黄牛,而非一般牛的通名,这样一来,也可以解释北敦9300号《令狐留留叔侄分产书》中“牛”与“草八”并举的问题:该卷“与侄男合子牛一头,三岁草八壹头”句中,“牛”大约指一般的耕牛(多为公牛),而“草八”则专指母黄牛。

3
多民族、跨语言视角的必要性

敦煌自古是多民族杂居之地,各族语言都与敦煌地区的汉语有一定程度的融会渗透。经长期杂居与广泛的语言接触,部分藏语词汇必定进入到了汉语词汇中。如据黑维强(2008:22)等人的研究,斯5824号《经坊供菜关系牒》、俄敦1424号《庚申年(960)王拙罗寔鸡领羊凭》、伯4906号《年代不明某寺诸色破用历》等文献中的“罗悉(寔)鸡”大约就是藏语lug rdzi(牧羊人)的音译。斯5824号大约是陷蕃时期的文书;黑维强认为这几号都是归义军时代的写卷。足见当时汉文契约文书中使用藏语音译词绝非孤例。

敦煌是各民族文化融会交融的地方,不同民族频繁交流,各种语言也相互接触。这就要求我们在研究相关文献时,必须要有多民族、跨语言的视角。

注释:

北敦9300号无纪年,《国家图书馆藏敦煌遗书》条记目录认为大致书写在归义军时期;伯3212号背写于“辛丑年”,大约也在归义军时代,可参钟书林、张磊(2014:575)关于写卷正面部分的断代。

李倩原文卷号作“北图图字14号”,疑为“北图周字”之误;又李倩文“价”字下衍一“偿”字;今皆据原卷改正。

参考文献:

高田时雄 2005《敦煌·民族·语言》,中华书局。

黑维强 2008《论敦煌社会经济文献中的外来词》,《敦煌学辑刊》第3期。

李建强 2012《从对音材料看九世纪前后敦煌地区藏语的语音特点》,《文本中的历史:藏传佛教在西域和中原的传播》,中国藏学出版社。

李建强 2013《从敦煌吐蕃藏汉对音文献看藏语浊音清化》,《语言学论丛》第48辑。

李倩 2009《〈敦煌契约文书辑校〉校读札记》,《敦煌研究》第5期。

李正宇 2004《晚唐至宋敦煌僧人听食“净肉”》,《敦煌学》二五辑。

王璐 2007《〈敦煌契约文书辑校〉补正》,南京师范大学中国古典文献学专业硕士学位论文。

杨铭 杨公卫 2016《敦煌西域出土的古藏文契约文书》,新疆人民出版社。

叶爱国 2012《敦煌文书牲畜名称“捌(八)”字解》,《敦煌研究》第2期。

张小艳 2013《敦煌社会经济文献词语论考》,上海人民出版社。

钟书林 张磊 2014《敦煌文研究与校注》,武汉大学出版社。

周季文 谢后芳 2006《敦煌吐蕃汉藏对音字汇》,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Tsuguhito Takeuchi  1995  Old Tibetan Contracts from Central Asia, Daizo Shuppan, Tokyo.

原文刊于《中国语文》2020年第1期

作者简介

刘丹,浙江大学中国古典文献学专业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敦煌学。

张涌泉,浙江大学文科资深教授,浙江大学人文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

>>>中国社科院语言所网信室编辑

今日语言学 

语言之妙    妙不可言

 

长按指纹,识别加关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