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闽都古建筑俗语趣谈

 老朱748ib1xkur 2020-06-19

章宇华




俗语是民间流传的通俗语句,凝结着先辈们的智慧和精神,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此聊聊有趣且充满浓浓福州乡土“虾油味”的、关于福州古建筑的俗语。




一、规划设计篇




1. 凤岗里三十六宅,走汝(你)目啁(眼睛)板腾白(直翻白眼)。

福州金山有一山名“飞凤山”,山北周边 36个村庄,多以乡人姓氏为村名,如刘宅村、叶宅村、杨宅村、林宅村、冯宅村等。村庄形态相似,一个个皆掩映在花果树林中,方圆约 5 平方公里,曾是福州著名的花果乡。花果树下,纵横交错的乡村小道,构成天然的迷宫,常让进村的外乡人难以辨别方向,因此多是迷了路,怎么也走不出村。晕头转向时,常叹“凤岗里三十六宅,走汝目啁板腾白”。平原乡村如此规划布局,在农耕时期,可极好地防范匪盗,保境安民。如大家熟知的《水浒传》中的“祝家庄”的规划布局就是一个典范。

2. 一年起(建)厝,十年戗(续建)。古人建房,是人生中极大的事情。不但耗时费心力,基本上还得倾其家产来筹办。限于财力,古时百姓往往先营造好房屋主体结构后,再用数年时间陆续进行新房的装修。所以常出现“一年起厝,十年戗”的现象。而一些大户豪宅,都往往用了几十年甚至百年的时间才得以完成。如福州长乐鹤上“九头马”古民居,陈氏父子两代匠人,历经清嘉庆、道光两个朝代,耗时 56 年才建成。更奇葩的是永泰嵩口的“成厚庄”,历经业主祖孙五代才建成“庄”。一座单体建筑用了如此漫长的工期,应可进入世界吉尼斯纪录了吧?

3. 三道门相通有煞。

“煞”是古代风水先生对住宅风水不利因素的一种迷信称谓。这里讲的是一座房子中,若三道门开设在一通长线上,会不利于业主家人的 ,于是风水先生就断定这样的设置是有“煞”的。这从何说起呢?其实以现代建筑科学来分析:三道门设在一通长线上,就会形成穿堂风(福州人称拨弄风),造成此通道上的风较强劲。那么冬春两季,家人在此区域内活动,就易受风寒而生病。古代风水先生故意把此道理隐去,而用迷信语警示人们,靠忽悠获利哦。




长乐“九头马”古民居




4.“毛”钱(没有钱)可借扇。

古人友善,邻里和睦。业主建房资金有困难,外围护墙(纵墙)可暂时不建,利用并排邻家外墙,暂作本家的外墙,且不花钱。友善的邻家一般都会同意的,这就是古代民间“借扇”的优良传统。

5. 水滴自家地,“碑”( 纵墙上的屋檐 ) 出他人天。

这也算是福州古时建房的乡规民约了吧。说的是建房时房前、屋后檐口滴下的雨水,要落在自家的房地范围内。若建的房屋高出并排相邻的人家屋面,则纵墙上的屋盖外伸出檐部分可外延到邻家屋盖上。这样处理既可以维护高出的房屋不受风雨损坏,又能保证相邻两家外墙接合部不漏雨水,可谓互惠互利,这就是福州人常说的“代计左勒皆般力”(事情都做得两全其美的意思)。

6. 金厝边,银乡里。

福州人常说:“远亲不如近邻。”可见福州人对邻居的重视。所以说“金厝边,银乡里”,是古代福州人择居的智慧体现。好的邻里关系,大家平时可以相互扶幼、顾老、“借扇”等互相关照。金、银是珍贵的,而其乐融融地安居乐业才是最弥足珍贵的。如此宜居的有“福”之州,难怪福州人常把“七溜八溜,不离虎纠(福州)”挂在嘴上哦。

7. 纸裱的福州城。

除少数豪门大宅外,古时的福州老房子都是福州人称之为“柴栏厝”的全木结构房子。它们是沿道路两侧建成的连片、大范围的联排建筑,相邻之间只是用薄木板拼成围护墙相隔,而邻里之间又常“借扇”建房。木构房屋本来私密性就弱,加上围护墙的木板开裂是常事,于是各家各户的生活场景随时呈现在邻家的眼中。出于无奈的福州百姓人家,只好用纸张来糊在木板墙上,暂时遮盖住墙板缝。长年累月后,满墙皆纸。这就是“纸裱”的福州城的来历。




二、木作篇




1. 水上百年杉,水下千年松。

这是中国古建筑匠人经过长期实践总结的选择建材的经验。杉木在地面上可经百年,故多用作古建筑的木构架。松木在大家意识中是较易腐烂的,但松木在水下(与空气隔断)却能千年不腐。所以松木多被古代工匠用作水下桥墩的地基加强。这真应了福州人常形容物尽其用的话语:“瓦片仔都可以垫桌咖(脚)。”(瓦片仔是福州话碎瓦片的意思)

2. 年刨、月斧、拉尿锯。

讲的是古代木匠学艺时基本功的难易程度。“年刨”讲的是学好“刨”技要花一年的时间;“月斧”即学斧艺要一个月时间;“拉尿锯”说学会如何用锯只要用一泡尿的工夫。其实这是开玩笑的话,刨、斧、锯能做到应用自如,没十年八载的苦练,其基本功是不扎实的。

3. 活曲尺,死墨斗。

人们都知道,尺子是要极其稳定的,才可能凭借其量出所需的角度及线条,而墨斗的转轮是一定要转动自如才可收、发墨线。古人利用工具进行劳作,好工具能让工匠的劳作事半功倍。因此匠人们都对劳动工具怀有敬畏之心,平时都会倍加呵护和保养。如曲尺用完应挂在工作台边上,不让其受碰撞,以保证曲尺角度的稳定性;墨斗中的墨线应时刻保持湿润,不可让墨汁干了,造成拉不出墨线。那为什么说“活曲尺,死墨斗”呢?其实这是古人嘲笑那些不爱惜工具的工匠。这类工匠手艺也是较差的,福州人常称他们为“艺呆”。

4. 吃你一头羊,量了还要量。

木匠活是做减法的活,也就是经木匠锯、斧、刨后的木料是无法复原的。古时一学徒出师时,宴请师傅。师傅吃饱喝足,神清气爽地向徒儿教了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招:木构件下料画样线,所列尺寸、间距一定要量了还要量(即画好样本后一定要进行复核),待尺寸核实无误后,才可放手下料。大木作行内有个故事叫“丈二丈二,二丈二”。丈二加丈二应为二丈四尺,可放样的大师傅却随口(未经复核)报出“丈二丈二,二丈二”,导致下料后的大梁短了两尺,铸成无可挽回的大错,最终只好跳河逃去。

5. 渡成做细索(小木作),事事乞人驳(骂)。

古时,木匠分为大木作和小木作两类。福州人称从事房屋建筑的大木作师傅为“渡成”,称从事家具、门、窗花制作的小木作师傅为“细索”。“渡成”主要工作以修建房屋主体为主,他们制作的榫卯联结需要适度宽松些。“细索”主要工作是制作桌、椅、床、柜、橱等家具,他们制作的榫卯及板的拼缝要求十分严密。虽同为木匠,但因分工不同,工艺要求也就不一样了。“渡成”师傅平时工作大刀阔斧惯了,做起“细索”活,难免不是橱门缝太大,就是做出的椅子不平整,而引来业主不满的言语,也就是福州人说的骂声。

6. 做渡成(大木匠)门扇使(用)篦箍。

讲的是木匠家的坏门扇的修理,那是手到擒来的事,花一袋烟的工夫就能解决。但往往都没去修,而是简单地用竹篦箍一下暂时应付门的使用。为什么呢?这是因木匠每天从事繁重的体力活,下班后已很累,多想休息。用竹篦箍来得快捷,箍后的门也可暂时使用。但后来人们常用“做渡成门扇使篦箍”,来取笑偷懒的匠人。

7. 做“细索”椅子三个胶(脚)。

“细索”师傅平时的工作就是制作桌、椅之类,可自己家的椅脚坏了,却常用绳子绑一下暂用。为什么呢?其实这种和“做渡成门扇使篦箍”的道理是一样的,这家“细索”师傅也是一个懒汉。




全木结构的“柴栏厝”

三、泥瓦篇




1. 有样无样,尖头朝上。

此为泥瓦师傅砌筑乱毛石基础的技巧语。古建筑夯土墙下的石基多用乱毛石砌筑,施工技巧是将乱毛石的尖小头朝上,这样砌筑出来的基础,整体石基缝基本上会与地基呈约 45°角,美观坚固,且富韵律感。现代建筑科学也证明此砌筑法形成的基础传递荷载是最佳的。

2. 墙无骨企(站)不起。

古建筑外墙大多为夯土墙,而夯土墙主要材料为就地取材的生土。生土刚度较差,故聪明的匠人就在生土中掺入一定量的碎砖、瓦片、瓷片及贝壳灰等,混合而成夯土墙材料。这些看似辅助材料,其实相当于现代建材混凝土中的石子,成为夯土墙中的骨骼,让夯土墙坚固耐久。

3. 新夯墙,靠不得一把伞。

为方便施工,用作夯土墙的土壤等材料,在拌和时会加入适当的水,因此刚完工的夯土墙土质疏松,土壤固化前抵抗外力变形能力较差且易倒覆。所以古代匠人就形容它连斜靠一把小伞的外力都承受不起,提醒人们注意安全防护。

4. 朝东做了空(浪费),朝西有娜溪(吃)。

这是古时福州百姓修建灶的俗语。福州常年多吹东南风,早年是烧柴草为热源做饭菜的。修灶时,若灶口朝东,则在东南风作用下,火力尽吹往灶后,锅中心热效力大大降低,也就是一锅饭要多消耗许多柴草。农耕时期,物资匮乏,人们都极其节俭,容不得半点“做空”(浪费),而灶口朝西,就避免了空烧的现象。现如今公寓户内,家家户户用电、燃气烧饭菜,基本上不受风的影响,灶口朝哪个方向均可。

5. 鼓山戴帽,做土(泥瓦匠)起(开始)饿。

鼓山为福州市区第一高山峰,海拔较高。鼓山戴帽,也就是形容鼓山顶被云雾遮盖,这种现象出现,往往预示着福州要下雨。而古代泥瓦匠人的主要工作就是翻修瓦屋面、筑夯土墙等,此类工作雨天就无法作业了,也因此泥瓦匠人就没了收入。故曰“鼓山戴帽,做土起饿”。人们常说,农耕时期,农民靠天吃饭,而某些行业的匠人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三坊七巷刘家大院内的花窗和木雕梁柱

四、通用篇




1. 呼嘟(古代福州人对负责设计、指导建造

古建筑的工程师的尊称)真才子,接主(工头)靠路子。

不知道大家在欣赏古建筑之美时,是否注意到老宅院大厅前的廊棚梁上,横着一根长长的木棍?若近距离仔细观察,尚可依稀看到木棍上有一道道墨线。这是晒衣服用的?当然不是。那可是“呼嘟”手中的“神器”(相当于现代建筑的BIM,也即建筑信息模型,古时称作尺高)哦。

古代除皇家建筑外,民间建房是没有建筑设计图纸的。营造房子,全凭“呼嘟”手中的这根木制“尺高神器”了。这根“尺高”上刻画的墨线记号,就是这座要营造的房屋的“图纸”了。“呼嘟”凭借长木棍上的墨线记号,可将该房屋结构三维关系全部标注清楚,以此来进行房屋构件的下料制作。安装时“呼嘟”也是凭借着“尺高”标注,按部就班地指挥工匠进行房屋结构安装。人们敬佩“呼嘟”仅凭借此一根看似简单普通的木棍,就能建好一座座豪门大宅院,故称之为“真才子”。“接主”作为建筑营造经纪人,主要是靠社会人脉关系来延揽业务的,其路路通的社交能力,人们称之为“靠路子”。

2. 掼(洗)尿壶出身。

古人学艺,行过拜师礼后,就进入了三年学艺阶段。所谓三年学艺,在古建筑行业,其实日常做的就是替师傅挑较沉重的工具箱、煮饭、做卫生、给师傅泡茶水、提烟袋等打杂事务。多数勤快的徒弟会从帮工过程及师傅、师兄们工作、言谈中领会本行业的基本规则和工艺技法,出师时,已然成了一个小师傅。

名师身边常常围着很多的徒弟。大师傅就会从众多勤快的徒弟中刻意选取一个特别聪慧的弟子(不一定是早入行的大徒弟),让他在日常工作中增加一些任务,如“掼(洗)尿壶”。这是何意?其实这是大师傅通过“掼尿壶”等工作,进一步考核他,同时也让徒弟更加有机会亲近师傅。该弟子能方便进入大师傅的休息房间(非经许可外人是不可进入的),在茶余饭后之际用心侍候师傅,大师傅则视弟子的悟性,将行业秘诀逐渐地传授于他。而该弟子在出师后,假以时日,就有可能在行业内大展才能。所以,古时福州人常把这些能有幸出入师傅房间,且尽得恩师衣钵的手艺人,称作“掼尿壶出身”的徒弟,也就是手艺界的“入室弟子”。

3. 三人五眼,长短毛(没有)后话。

古时婚姻多是依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传说一媒婆受人委托,为一个男性瘸子和一个独眼女子保媒,这可难坏了她。但不愧是久经沙场的老媒婆,眨眼间就想出了个好主意,于是,一场特殊相亲的场景就出现了:小街正对的两家房内,一男青年站在高高的门槛后(古建筑门下均有高达近半米的门槛),恰好遮住了下肢,展现的是一位眉清目秀、身材健壮的翩翩少年;对街房内一少女依门框而立,半边脸隐在宽厚的门框后,若犹抱琵琶半遮面,娇怯地含情微笑。站在街中央的媒婆看此情景,知道男女双方相亲皆满意,内心一笑,大声说道:“三人五眼,长短毛后话。”这场相亲圆满地拍板定局了。婚后,男方怪媒婆让他娶了“独眼龙”,女方也怨媒婆帮她找的是“铁拐李”。媒婆即刻笑辩道:“三人五眼,长短毛后话。这可是我们三人在相亲时通过的呀!话说在前,实不可怪我。”

是呀,怪不得媒婆,应是古建筑中的“高门槛”和“宽门框”这些特殊的道具成就了这场姻缘。此是笑谈,据说这对勤劳善良的特殊夫妻也生活得美满幸福。后来福州人把“三人五眼,长短毛后话”延伸为看人做事,不要被别人花言巧语所蒙蔽,要了解情况,才不至于受骗。

4. 下怪(传说古人用迷信方法来害人)。

从前有一户人家建房子,其年幼的小孩特调皮,建房师傅老觉得小孩整天妨碍其工作,心生不满,就想用“下怪”的方法害人。一天,师傅凿门框卯孔,在将要凿穿卯孔时,故意叫小孩在门框下面看着,并追问小孩:“凿到你的眼上了吗?”若小孩回答“凿到了”,按迷信说法,小孩的眼睛就会瞎了。但天真无邪的小孩直观地回答说:“凿到您的眼(师傅下料时画的卯洞眼墨线)上了。”话刚出口,只听“砰”的一声响,倒地的却是木作师傅,双手抱眼,双眼流血,惨叫着满地打滚,痛苦不堪,原来是师傅自己凿出的木屑飞进了他的双眼。这真应了古语“害人者,最终害己”。




刊于《闽都文化》2020年第三期

编辑:林瑶佳

闽都文化研究会

www.mdwhyjh.com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