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写诗填词杂说(二)

 虹72 2020-06-19

(三)“取法乎上”与“转益多师”

写诗从模仿学习始,但模仿学习又从何起头?回答是“取法乎上”。这点,曹雪芹在《红楼梦》第四十八回中通过黛玉教香菱作诗,作了一段很精彩的阐述:

香菱笑道:“我只爱陆放翁的诗‘重帘不卷留香久,古砚微凹聚墨多’,说的真有趣!”黛玉道:“断不可看这样的诗。你们因不知诗,所以见了这浅近的就爱,一入了这个格局,再学不出来的。你只听我说,你若真心要学,我这里有《王摩诘全集》,你且把他的五言律读一百首,细心揣摩透熟了,然后再读一二百首老杜的七言律,次再李青莲的七言绝句读一二百首。肚子里先有了这三个人作了底子,然后再把陶渊明、应玚,谢、阮、庾、鲍等人的一看。你又是一个极聪敏伶俐的人,不用一年的工夫,不愁不是诗翁了!”

香菱开始所爱的是陆游“重帘不卷留香久,古砚微凹聚墨多”这样的句子,这是“旧社会里无数客堂、书房和花园中挂的陆游诗联”中最常见的一类,其特点一是“闲适细腻,咀嚼出日常生活的深永的滋味,熨贴出当前景物的曲折情状”(钱锺书《宋诗选注》),二是“浅近”。一般人很容易接受,没有什么障碍,但如果把它作为你诗的基础,或者说入了它的“格局”,你就缺乏更高的艺术鉴别能力,就难以向上走了。就如学外语口语,如果从洋泾浜启蒙,日后纠正,所费力气,比新学还要多。具体看,按照黛玉(实即曹雪芹本人)的经验,学作五律,应从五律最优秀、最本色的诗人王维入手;七律,则应首先学杜甫;七绝,以李白为始。

实际上,更通达一点,初学者还可以更宽些,在以下列表中选择:

就体式说

五律:王维、李白

七律:杜甫、李商隐、黄庭坚、陆游、黄节

七绝:王昌龄、李白、杜牧、李商隐、王安石、杨万里、陆游、袁枚

五古:陶渊明、王维、李白、韦应物、孟郊、梅尧臣

七古:鲍照、李白、杜甫、韩愈、苏轼

小令词:冯延巳、李煜、晏殊、晏几道、纳兰性德

中长调:柳永、周邦彦、辛弃疾、吴文英

就题材类型说

描写自然:王维、孟浩然、韦应物、柳宗元

抒怀言志:屈原、陶渊明、李白、苏轼、陆游、辛弃疾

反映社会问题:《诗经》、汉乐府、杜甫、白居易

就方法技巧说

自然质朴:“国风”、“古诗十九首”、陶渊明、孟浩然

精工锤炼:杜甫、韩愈、黄庭坚、陈三立

清空灵动:王维、李白、姜夔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以上所列都是初学时可以效法的,各人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与主客观条件加以选择。初学宜“专”,选取一家,不旁骛,力学方能有得。久之,又应转益多师,扩大门径。

(四)“作诗固重学习,尤贵养心”

南社诗人、北大老学者黄节先生讲曹植诗时,郑重地说:“作诗固重学习,尤贵养心。”(萧涤非《读诗三札记》,作家出版社1957)这是黄先生治学、作诗的经验之谈,也是所有爱诗的朋友应铭记的妙道要言。

如前所说,诗词有形式规则,需要通过揣摩名家诗作,并做到烂熟于胸,才能完全掌握,并形成为自己的技能。如节奏、平仄、用韵、对仗、章法等等,是诗词的基本要素,如果不愿意认真学习、不向名家模仿,写出的诗词,根本就不像诗词;而尤其困难的是,诗词还有自己的一套词语系统,用现代汉语写,或者用明清白话小说的语言写,都会失去诗词的本味;要掌握诗词的那套词语系统,尤其要靠学习。正因为此,过去人们常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

通过学习名家名作来掌握诗词的形式和方法,显然是作诗的首要路数。然而,除了形式和方法,诗词还有更重要的方面,这就是情感、思想、精神。诗词的价值主要表现在这。

我以为,当诗词的形式、规范方面的东西基本掌握后,诗词写作的更重要功夫在于:

(1)在进一步的阅读和写作中领会艺术的精微。黄庭坚曾反复说到过这样的意思:“读书要精深,患在杂博。”(《论作诗文》)姜夔也在《白石道人诗说》中明言:“诗之不工,只是不精思耳。”“思有窒碍,涵养未至也,当益以学。”这说明,诗的功夫在于细心揣摩。

(2)而最重要的功夫甚至还不在诗内,陆游说:“工夫在诗外。”诗外的工夫是什么?沈德潜在《说诗晬语》中有很透彻的表述,他说:“有第一等襟抱,第一等学识,斯有第一等真诗。”

这第一等襟抱、第一等学识,怎么得来呢?用以前流行的话来说就是:来自于生活实践。但过去,人们片面地把生活实践与内心修养对立起来,结果使人不知门径。实际上,生活实践既包括社会活动,也包括日常生活和读书、修养。社会活动和读书的结合,可以培养第一等学识;而社会实践和内心修养的结合,则可以培养第一等襟抱。

黄节先生所说的“养心”,即精神修养,来源于明代理学。明儒陈献章有一句名言:“为学须从静中坐,养出个端倪来,方有商量处。”(《与贺克恭黄门》,《陈白沙集》卷二,四库全书本)说的是通过类似禅宗澄心静坐的方法,排除世俗杂念、唤醒良知、濡养道德。

事实上,社会实践、日常生活、读书和修养这几个方面都与人的精神境界有关。今天,静坐养心和读书长智,尤其显得重要,袁行霈先生在《陶渊明的哲学思考》一文的最后说:“在今天,当物欲几乎要统治人的精神使人成为它的奴隶时,曾经支持过陶渊明的那种智慧和力量也许能给当代人一点帮助,使人站立起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