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想毁掉一个孩子,就逼Ta变成父母期待的样子

 富书 2020-06-19


进化妈愿为人父母的你,能给孩子多一些鼓励和支持,不要强制把孩子变成自己期待的样子。

 

作者:逆鳞(爸妈进化论主笔)

01

进化妈

书籍《无声告白》讲了一个关于摆脱期待的故事。

莉迪亚很小的时候,母亲曾离家出走。

母亲不甘于把自己禁锢在丈夫和家庭之间,狠心离家去读书,想要过另外一种生活,却因为怀孕回归家庭。

母亲明白自己没有机会实现成为医生的愿望,于是把梦想寄托在女儿莉迪亚的身上。

父亲詹姆斯则希望她能融入群体,可是她其实不擅长交际,在学校一直都没有知心的朋友;

母亲的离家,在莉迪亚内心埋下了深深的恐惧。

为了让母亲不再离开,莉迪亚告诉自己,一定要实现母亲的每一个梦想。

就这样,莉迪亚强迫自己做算术,看专业书,不喜欢也不拒绝。因为这样才能迎接每一个有母亲陪伴的明天。

她以为,只要满足母亲对自己的期待,母亲就会快乐,她也会快乐。

当母亲把她变成世界的中心,她却越来越不快乐。

母亲把莉迪亚困住自己编织的华丽梦想牢笼里,从不关心她内心的真正需求。

莉迪亚多希望母亲能让自己去做喜欢做的事情,而不是按着她的期待去走人生的路。

武志红说:懂事,是一种很深的绝望。

深以为然。

莉迪亚在伪装自己的懂事,主动承担起维系一家人感情的重任,承载父母的梦想,心里却早已疲惫不堪,最终因不堪重负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可以说,父母的过度期待,最终变成杀害莉迪亚的利刃。

几米在《我的错都是大人的错》中说:

我知道我不是一个完美的小孩。当我变得和你期待的不一样时,请爱我原来的样子,疼我原来的样子,赞美我原来的样子。

我想,这也是莉迪亚的心声。

她渴望父母的关注和理解,渴望逃脱父母的期待,却又害怕父母的失望和难过。

父母毁掉一个孩子最好的方式,就是把他变成自己期待的样子,轻则让他迷失自己,重则酿成悲剧。

02

进化妈

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足够乖巧懂事,却少有人去关注孩子是真懂事,还是在迎合自己的期待。

母亲一向重男轻女,生活中也是如实去做。

我和弟弟的待遇是有区别的。我负责家务活,弟弟负责玩耍;

争吵时我负责道歉,弟弟只管接受安慰;

我只能拿挑剩的礼物,弟弟永远可以先挑选。

对于母亲的偏心行为,我的抗议是一种不懂事的表现,只会换来母亲更偏心的对待。

我学会了委曲求全,内心明明想说不,嘴里却答应着,只为让母亲看到我的懂事,同时争得多一分的关注。

我能读懂母亲的期待,我应该听话,让着弟弟,不和父母顶嘴争吵。

我以为这样,母亲才能轻松一点,不发声才不会让她难过。

我很的内心无比压抑,而母亲却为我的懂事而倍感欣慰。

加藤谛三在《喜欢自己现在的样子》表明:

我们小时候如果从亲密的人身上得到两种肯定,就能得到最初的信任感。

这两种肯定,一种是即使自己没有能耐,无法完成父母的期待,也能被坦然接受;

另一种是即使自己和父母持有不同的概念,也能被尊重和肯定。

也就是说,当孩子的内心得不到父母的肯定,为了某种原因,那么父母的期待将会变成孩子的枷锁。

母亲期待我乖巧,我便变装成母亲想要看到的样子,对弟弟谦让,不让母亲操心。

久而久之,我会无意识去迎合他人的期待,放弃争取自己想要的。

工作后,当我第一次坚定地拒绝母亲的工作安排的那一刻,我才发现,原来我可以摆脱母亲的期待,去追求自己真正想要的生活。

就如《无声告白》所说,我们终此一生,就是要摆脱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

我不确定是否找到了真正的自己,但我庆幸已经拥有拒绝他人期待的勇气。

03

进化妈

很多父母会说,我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孩子。

就如武志红在《巨婴国》中所说,这样很容易导致一个恶果,就是大人们把自己的生命价值捆绑在孩子的身上,令孩子感到额外焦虑。

有时候,放下所谓“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期待,也是一种爱和教育。

***出生于名门世家,其父母格外重视教育。

父母早早就规划好他的人生蓝图,学习琴棋书画,读完清华继而留学,然后成为某个领域的科学家。

而叛逆的***,选择追求“除了苟且还有诗和远方”的生活。

清华就读期间,他选择退学进入娱乐圈玩音乐。

违背了父母的期待,即便父子关系因此僵化也不妥协的他,在摆脱父母的期待后,活成了自己期待的样子。

一路艰辛,他的音乐《同桌的你》红遍大江南北,他做脱口秀节目《***》游刃有余获得众人称赞,还曾出任阿里音乐董事。

这所有的经历,都建立他在对自己内心期待的遵从之上。

如若***遵从了父母的期待,他可能成为父母期待的一位有名科学家,却没有了如今率性而为的他。

就像武志红所说:

孩子就只须承担他一个人的生命重量,而不必承担父母乃至祖父母外祖父母的生命重量。

就如***的家庭,每个人都有自己专长的领域,父母不把自己的期待强加于他的身上,就是给他最好的爱。

***曾说:

以前以为四十不惑是指人到四十岁就没有疑惑了,后来才明白,是指人到四十岁以后,以前不明白的事已经不想明白了。

不管父母曾经如何期待自己,或是自己曾经如何期待这个家庭,都不重要了。

重要的是,***在自己的坚持之下,父母撇开期待,给了他足够的空间去做自己,这才是给他最好的爱。

04

进化妈

曾在网络上看过这样一个调查:父母和孩子分别给彼此打分。

半数的孩子认为,自己拥有满分的父母;而九成的父母却觉得,孩子仍需要继续努力。

孩子对父母的爱是纯粹不含杂质的,而父母对孩子的爱却是有期待有条件的。比如考试高分才有奖励,听话懂事才能被夸奖等等。

而父母自以为是的为了孩子好的期待,其实正在毁掉那个最真实的孩子。

心理学上有个词叫罗森塔尔效应。

指父母亲等权威型人物对孩子的期待发出怎样的语言,对他的成长和行为影响至关重要。

父母尊重并保护孩子的想法,孩子终究会找到自己合适的路,或许历尽千辛万苦,但能活得自我。

如果父母把孩子变成期待的样子,或许孩子终其一生都没有机会认识真正的自己。

就如《无声告白》里的莉迪亚,无法摆脱母亲的期待,大声说出内心所思所想。

又如我自己,为了迎合母亲,花费很多时间,才终于找回做自己的勇气。

不是每个人都有***的勇敢和幸运,能一直坚守初心,不被父母的期待所羁绊。

大多数的我们,都是平凡人。

父母的期待是最沉重的枷锁,这种所谓“我觉得”的爱会让孩子迷失自己。

我们的一生就是一个探索的过程,寻找那个最真实的自己,摆脱他人的期待,做一个有血有肉鲜活的自己。

给孩子最大的尊重,就是“如他所是”,而非“如我所”。

愿为人父母的你,能给孩子多一些鼓励和支持,不要强制把孩子变成自己期待的样子。

伍绮诗说:父母越是关心你,对你的期望就越高,他们的关心就像雪一样不断落在你身上,最终把你压垮。

父母只有给予孩子适当合理的期望,孩子才能沐浴在爱的阳光下茁壮成长。

不把自己的期待强加于孩子的身上,才是父母给孩子最好的爱与呵护。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