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方琳今年16岁,是华师大附二中高二的学生。两年前,谈方琳受邀参加了“世界顶尖科学家青年论坛”,被央视称为“少年科学家”。记者去采访她的时候,她却表示:不想让妈妈看到自己出现在电视机里。也不希望被人当成明星。年纪小小就获得如此殊荣,普通人炫耀都来不及,谈方琳为什么不想让妈妈看到,也不想当明星呢? 谈方琳的成就,和她的家庭背景有很大的关系。不过,她本身也是一个十分自律的孩子。她热爱数学完全是出于兴趣,而不是为了向旁人炫耀。因为纯粹出于兴趣才研究数学,她甚至觉得“参加竞赛就是浪费时间”。 谈方琳不想同别人比赛,不是因为她懒惰或者怯懦。她是想和自己比赛,她也不喜欢别人叫她“少年科学家”。因为她只想安静地在教授指导下,翻阅《美国数学月刊》,完成自己的研究课题。一切的荣誉都只是暂时的,只有发自内心的热爱,才能转化成求知的源动力。 一、少年天才知多少 诸葛亮是中国古代智慧贤能的榜样,有一次他给自己的兄长写信说:瞻今已八岁,聪慧可爱,嫌其早成,恐不为重器耳。意思是说:我的儿子诸葛瞻,已经年满八岁了,十分聪明可爱。可是他这么早熟,我担心他未来成就有限。古今历史早已证明:早慧者的人生经历,并不能够一帆风顺。 明代三大才子之一的解缙,十几岁时通过科举考试跻身朝堂,得到朱元璋厚爱。朱元璋把他当成自己的儿子一样。可是解缙恃才傲物,办事得罪了不少人。最后四十多岁被活埋在雪地里。这都算是好的,因为解缙毕竟成才了。而《伤仲永》中的仲永,根本就来不及成才,就被“盛名”扼杀了。 1978年,中国科技大学开办“少年班”,当时曾经出了一个“神童”,他的名字叫宁铂。宁铂出生在江西赣州一个普通家庭。少年时代勤奋好学,读过许多书。小学的时候遇到了一个好老师,因此取得了不俗的成绩。 后来,他的叔叔写信给当时的副总理方毅,介绍他学习的情况,并引起了上面重视。方毅与宁铂下棋,宁铂连赢三局,于是被中科大少年班录取,报纸称他是“中国第一神童”。 宁铂进入中科大以后,迅速成为学界神话。当时全国的报纸、广播和课堂都在讲述着他的传奇。然而这位“神童”遭受了太大的心理压力,开始变得“害怕失败”,三次考研都临场退缩。后来,他37岁时,忽然跑到五台山出家当和尚。最近听说宁铂还俗了,但是继承修心禅法,研究心理学。 从一个热爱学习的小学生,变成一个畏惧考试的“逃兵”。天才和普通人之间,只差一个“神童的头衔”。看完宁铂的故事,我们就明白了谈方琳和他的家长,为什么不愿意别人称她“少年科学家”了! 二、不必羡慕谈方琳 谈方琳无疑是非常优秀的一位少女,但是她所拥有的基础条件,并不是每一个学生都能拥有的。谈方琳的双亲都是华东师范大学的教授,她的父亲本身是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数学家。她从小就喜欢数学,正是受了父亲的影响。 谈方琳初中老师说她上中学时从不补课,经常和父亲谈胜利一起,参加和各种高端数学会议。《孟子》说,人是环境的产物。她的天赋来自遗传,而后天的学习环境对她的影响更大。当别的小孩子在玩儿王者荣耀的时候,她在参加高端数学研讨会。她上高中时,她爸爸就请“教授”,让她研究美国的数学刊物了。 神童宁铂在90年代的时候接受采访时就说过“我不是什么神童,只是靠着勤奋读书”。因为性格内向,不擅言辞,宁铂小时候一直把自己关在家里读书,读了很多很多的书。所以,表面看着是很“天才”。而谈方琳把大部分的时间都留给了数学,自然也比普通人更容易成为天才少女。 有一句网上流行的话是这么说的:比你聪明的人还比你勤奋。我想说的就是谈方琳这类人了!但是我觉得,当家长的看到谈方琳的新闻,也不必太过于羡慕她。因为教育是一件相当复杂的事情,谈方琳的遗传基因、家世背景、基础教育条件,都不是普通人家能比的。而对于一个人终身的成就而言,16岁下结论还太早,所以也不要太早放弃自己的孩子。 另外,宁铂自述童年时候,还遇到了一个十分严重的问题,那就是“早熟”问题。他的早熟是非自然的,是因为父母亲对营养学的无知,又想让孩子聪明,给他食用了带激素的营养品。结果他很小就想着谈恋爱,静不下心学习。 谈方琳的父母都是教授,绝对不至于犯那样的错误,但是目前国内的一些普通家长就得注意了,千万别因为爱孩子让他们乱吃补品。 结语 谈方琳15岁成名,是“世界最年轻的科学家”。不管这个头衔是否带有夸张,但是她的确是一位优秀的人才。我们分析过去少年天才形成的原因,就知道事实上“天才就是出于勤奋”。 当然,也和基因、教育条件有关。然而后两者都是不可控的,我们唯一能控制的就是“勤奋”。这种“勤奋”来自学生的自觉自愿,家长并不能够直接通过“外力”促成。 这个话题中比较有趣的一点是:谈方琳为什么不想让妈妈知道自己出名了呢?普通的孩子考试不及格,就会对同学说:不要告诉我爸爸!因为怕挨打。谈方琳明明取得了很好的成绩,还是害怕让妈妈知道。 这是否说明,她的妈妈知道她成名之后,会对她施加更大的学习压力呢?我们只能希望小姑娘以后顺利,不会和宁铂一样,被人警告“你是天才,“你不能失败”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