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奉旨填词

 江山携手 2020-06-19

文/吴琼

南宋进士罗大经在他的笔记《鹤林玉露》一书中记载了这样一件事:身为金代第四位皇帝的完颜亮对汉文化却十分熟悉,就在公元1158年,这位大金皇帝读到了一首大宋词人赞美杭州的美篇佳作,随后便写下了一首名为《题临安山水》的诗——“万里车书一混同,江南岂有别疆封?提兵百万西湖上,立马吴山第一峰。”大意是说,万里江山应该是统一的,江南怎么能有别的朝廷?我要带领百万雄兵到西湖,骑马踏上吴山第一峰!题目中的临安便是杭州的古称。对于完颜亮这首诗的创作背景众说纷纭,有人说他在写这首诗的时候根本没有到过江南,而是全凭读了那首赞美杭州的词作大为触动,有感而发,也有人说他是提兵侵宋攻至江苏扬州看到了当时那里的景象,进而坚定了他一统天下的抱负,才创作出了这样一首大气磅礴的诗作。那么完颜亮读到的到底是哪位词人的哪篇佳作,能促使他“遂起六十万大军南下侵宋”呢?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重湖叠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戏钓叟莲娃。千骑拥高牙。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这是北宋著名词人柳永的一首《望海潮》,写尽了杭州的自然风光和都市繁华。词中的钱塘便是今日的杭州,杭州城从来都是世间第一等的鱼米繁华之乡,富贵温柔之地,为这样的地方赋词,即便是柳永,也带着浓浓的人文思绪与极细的文刀雕琢。开篇即以鸟瞰式镜头摄下杭州全貌,它点出杭州位置的重要、历史的悠久,三吴,旧指吴兴、吴郡、会稽,此处称“三吴都会”,极言其为东南一带、三吴地区的重要都市,又用“形胜”“繁华”四字揭示出所咏主题。而后,便从各个方面描写杭州之形胜与繁华,街巷河桥的美丽,居民住宅的雅致,整个都市户口的繁庶,钱塘江堤上,行行树木,远远望去,郁郁苍苍,犹如云雾。钱塘江水的澎湃与浩荡,钱塘江八月观潮,历来称为盛举,是描写钱塘江潮必不可少的一笔。全词宛如一幅画卷徐徐展开,由水墨清淡递进至具体的形貌轮廓。这种不着痕迹的由大及小的介绍杭州城,会有很强的代入感,又递进出很强的逻辑感,因为是形胜,所以是都会,所以繁华。珠玑以致市列,罗绮竟达户盈,上阙以豪奢终结,精巧雕琢出一座灵逸泓涌,奢繁静华的杭州城,暗写商人比夸争耀,反映了杭州这个繁华都市穷奢极欲的一面。紧接着,下阙西湖蓄洁而停沉,圆若宝镜,灵隐山、南屏山、慧日峰等重重叠叠的山岭,衬上那三秋的桂子,十里的荷花,两种不同季节的点睛之景,把西湖以至整个杭州最美的特征概括出来。羌管幽幽,晴画烟雨。一日风华云收,点上渔火。采菱角的清糯姑娘唱着吴侬软语,湖边是垂钓的老叟,远处达官贵人拥簇着高高的牙旗。最后,“好景”二字,将词中所写和不及写的尽数包拢,凤池本意是皇帝禁苑中的池沼,意谓当达官贵人们召还之日,合将好景画成图本,献与朝廷,夸示于同僚,谓世间真存如此一人间仙境。以达官贵人的不思离去,烘托出西湖之美。

这首词作于公元1054年,距完颜亮“提兵百万西湖上,立马吴山第一峰”的时间已经过去了一百余年,且杭州当时也还未被定为大宋都城,我们已无法重回那个时代去实地印证大宋版图和子民被侵略得满目疮痍是否真的是起源于完颜亮被这首传奇佳作所深深震撼,所有的考证都只能来源于史料记载和人们的口耳相传,但这个说法能流传至今,也充分说明了文字的魅力和文学作品的感染力。而柳永,不但是一个信守承诺的人,还是一个懂得如何将这个承诺延续下去的人。他的“归去凤池夸”,一夸便夸到了今天;柳永也不愧为大师级人物,他的“异日图将好景”,一下子便美了十几个世纪,醉了世人一千多年!

其实这首《望海潮》虽然是柳永的传世名作,却极尽繁华的描述和明赞暗讽的风格,柳永向来被誉为婉约词派的资深级人物,更多的人都沉醉于他那种温柔乡的旖旎和男欢女爱的浪漫中,像《望海潮》这样的词作,并不是柳大师主基调的作品。柳永,原名三变,字景庄,后改名柳永,字耆卿,因排行第七,又称柳七,出身官宦世家,少时学习诗词,有功名用世之志。柳永不到二十岁便离开家乡,生性浪漫,时常流寓杭州、苏州,沉醉于听歌买笑的绵软生活之中,后因进京参加科举,屡试不中,便一心填词,其婉约的词风也由此表达得愈加淋漓尽致。直至暮年及第,所任皆是些县令、判官之类并不显赫的官职,但却因体恤百姓疾苦而深得百姓爱戴,被称为“名宦”。南宋笔记文作家吴曾在他的《能改斋漫录》中有过这样的记载:柳永第一次考进士不第,写了一首《鹤冲天》:“黄金榜上,偶失龙头望。明代暂遗贤,如何向?未遂风云便,争不恣狂荡?何须论得丧,才子词人,自是白衣卿相。 烟花巷陌,依约丹青屏障。幸有意中人,堪寻访。且恁偎红翠,风流事,平生畅。青春都一饷,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这首词一眼便让人读出了怀才不遇的心情,传到宋仁宗那里,引起勃然大怒,皇帝斥责道:“且去浅斟低唱,何要浮名!”至此,柳永便索性自嘲自己是“奉旨填词”,是皇帝不许他用心于功名利禄,让他专心填词的。世人又称他“奉旨填词柳三变”。

柳永虽生于官宦世家,自小深受儒家思想的熏陶,但他却喜欢秦楼楚馆,经常一去就流连忘返。他心中的浪漫和放荡不羁似乎只有在这种场合才能表现出来,他成了青楼妓馆的常客。科举落地后更是沉溺于烟花巷陌,他只有在那里才能找到真正的自己,才能释放出自己的天性,在后世落了个眠花宿柳的轶闻。特别是一次次科举的落榜之后,让他渐渐地失去了对科考做官的信心。于是他自许白衣卿相,每日游荡于花街柳巷,听歌姬唱出他写下的词,仿佛只有那样的时候才能让他感受到,这个世界上,还有这些歌姬能懂得欣赏他的词,觉得他是有才华的人。而在宋代,歌伎以歌舞表演为生,其表演效果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她们的生活处境。演出效果取决于演技和所演唱的词,演技靠个人的勤奋练习,而词则靠词人填写。歌伎为了使自己的演唱吸引观众,往往主动向高水平词人乞词,使自己成为新作的演唱者,以给听众留下全新的印象,希望通过词人在词中对自己的赞赏来提升名气。这又恰恰给柳三变提供了一个极好的发挥的平台。说到这,便不得不提起他那首代表作《雨霖铃》:“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雨霖铃”,原是杨贵妃死于马嵬坡之后唐明皇思念其所创,这个典故从一开就赋予了这个词牌的哀伤情愫,柳永选择了这样一个词牌来描绘在一个景色萧瑟、暮色阴沉的时节里,他与歌姬艺人离别的场景,主色调的奠定一目了然。孟秋之月,骤雨滂沱之后,寒蝉凄鸣,通过景物的描写,氛围的渲染,融情入景,暗寓别意。无处不凄凉。心中柔肠百结,依依不舍,可船家已经催促上船了。牵起她手,泪眼婆娑,多少话如鲠在喉,可偏偏却又说不出口。想到这一去,将是千里之外,烟波浩渺,黄昏的天空中,云雾笼罩,前路漫漫,看不到尽头。伤离惜别,并不自我始,自古皆然。“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更是为千古称颂。这一走后的几年,再美好的时刻,再美丽的风景都将形同虚设,因为于我内心深处,再也找不到可以倾诉的人了。钟情之殷,离愁之深,奔马收缰,住而不住,留有无穷意味,耐人寻绎。这首词影响很大,是宋元时期广泛流传的“宋金十大曲”之一。宋元笔记里记载了有关这首词的种种传说。金元杂剧、散曲引用词中句子或运用其语意的非常多。最典型的便是《西厢记诸宫调》、《弦索西厢》写张生、莺莺在清秋季节里离别,以及张生别后酒醒梦回时的凄凉情景,均受其影响颇深。

柳永于皇祐五年(1053年)与世长辞,相传他晚年穷困潦倒,死后也是青楼歌舞伶人为其打点后事。关于柳永的墓址自宋以来众说纷纭,有人说,他是由群伎合资葬于襄阳南门外;有人说,柳永晚年游历到湖北枣阳,与教坊乐工和歌伎为伴,靠作曲填词度日,后来死在枣阳兴隆一带,歌伎们凑钱将他安葬在花山上;宋人叶梦得曾说,柳永客死润州僧寺,墓在丹徒土山下;清初文学家王士祯在《分甘余话》又考证说,柳永葬于真州,其墓位于仪征西边的仙人掌,并有诗文印证。也许他的辞世正如他活着时一样,浪迹天涯,羁旅行役,眠花宿柳,雅俗并陈,不知在何处,却又无处不在。

简介:吴琼,女,1986年生于吉林省蛟河市,毕业于牡丹江大学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在校期间与学友创办文学社,并出版报纸《镜泊学魂》,自2003年起开始在《蛟河市作文报》上发表散文、诗歌,吉林市诗词学会会员,现就职于蛟河市漂河镇人民政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