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鉴诗赏词】沈鹏云|古老的习俗 关东的滋味-温瑞先生《鹧鸪天·咏老烟袋》赏析

 诗摘词选 2020-06-19


作者简介:

沈鹏云,中华诗词学会常务理事,吉林省诗词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长白山诗词》常务副主编。著有《邓小平理论概论》《中外名著导读》《秋实集》等。



沈鹏云赏析诗词


古老的习俗 关东的滋味 

--温瑞先生《鹧鸪天·咏老烟袋》赏析

温瑞先生余职兼任中华诗词论坛执行坛主和《长白山诗词》副主编,是多年来驰骋吟坛的骁将之一。其人诗、词、歌、赋皆善,其作品风格纯朴,语言细腻,笔触老辣。致使笔者在不认识他之前,曾以为他是一位七八十岁的老叟。见面后才知道,原来是个四十出头的中年人。2011年6月,江苏、辽宁、黑龙江、吉林四省近百名诗人走进通化县,走进民间,写出了大量的关于风情民俗的优秀作品。其中诗人温瑞先生的《鹧鸪天·咏老烟袋》乡土气息浓郁,语言朴实无华,通俗流畅,特色鲜明,令人喜爱。词中写道:

《鹧鸪天·咏老烟袋》

作者:温瑞

乌木杆长三尺多,玲珑玉嘴老铜锅。出门各掖荷包袋,待客先端炕笸箩。 

娇面媳,豁牙婆,家常燃起对心窝。关东滋味浓方好,叼作悠然磕作歌。

千百年来,关东人在广阔无垠的黑土地上,拓荒农耕,繁衍生息,积淀了色彩浓重的关东文化素材,留下了一幕幕绚烂多姿的史诗般的故事,为历代诗人的创作提供了广阔的区域和厚重的空间。其中“关东三大怪”,即“窗户纸糊在外,大姑娘叼烟袋,养活孩子吊起来”就很有代表性。温瑞先生抓住了“关东三大怪”之一,进行了深入加工整理。作者通过“咏老烟袋”描绘出关东农家生活风貌。全词采用白描手法,形象生动逼真,情感亲切细腻,笔触轻快活泼,语言诙谐幽默。这首词字数不多,却具有浓郁的满族生活气息,堪称一篇不可多得的佳作。

“乌木杆长三尺多,玲珑玉嘴老铜锅。” 词的首句,开门见山地直接入题,点出老烟袋的材质,即“玉嘴”“铜锅”“乌木杆”。很显然,这个“老烟袋”是关东烟袋中的上品,也暗示了烟袋的主人是个辈分高的人。这个“乌木杆”长达“三尺多”,则进一步交代了主人不仅辈分高,而且是一个受人尊敬的老太太,为下片出现的“豁牙婆”打下了伏笔。那磨得铮明瓦亮“玉嘴”“铜锅”“乌木杆”的老烟袋是老太太的宝贝。冬季农闲时,老太太几乎日不离手。一袋烟抽罢,习惯性的在三寸金莲的小脚上磕嗒磕嗒。

“出门各掖荷包袋,待客先端炕笸箩。”承句为“老烟袋”设计了生动的生活场景,即“出门”与“待客”。“出门”要带上“荷包袋”,“待客”必端“炕笸箩”,这已经成为关东人的一种规矩和礼节。出门在外,各自要带上烟荷包。居家待客要端上烟笸箩。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关东农家的炕上,几乎都有两个“笸箩”,一个是妇女做针线活用的“针线笸箩”,另一个便是装旱烟的“烟笸箩”。抽烟和做针线活一样,是每家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过去关东农家,招待客人待端上烟笸箩,如同今日招待客人沏上一壶好茶一样必不可少。这种习俗与关东气候土壤不无关系。关东大地土壤肥沃,适合烟草生长,这里种植的烟草叶大而且肥厚,烟味醇浓,成为久负盛名的“关东烟”。烟草不仅在这块土地上扎下根,也在这里人们的生活中扎下根。老一辈的关东人,提起抽烟的好处,能说得头头是道。他们说抽烟不仅能驱困解乏,还能防止蚊虫叮咬,连毒蛇也怕烟的味道。这些对在山里挖参打猎的人无疑是很重要的。此外,抽烟还有社交方面的作用。即使是陌路相逢的人,彼此递上一袋烟后,就会增加几分亲切感。连儿歌中也唱道:“娘家客(qiě)上炕里,烟袋荷包递给你”,可见敬烟是待客的一项重要礼俗。

“娇面媳,豁牙婆,家常燃起对心窝。”过片起句,作者摄取了两个特写镜头,让两个极具代表性的主人公闪亮登场,一个是“娇面媳”,一个是“豁牙婆”。刚刚做完家务活,媳妇给婆婆点上一袋烟,便唠起了家常嗑。这里的“燃”生动活泼,寓意深远,把婆媳俩极对心思,家常嗑唠得火热,表现的淋漓尽致。“豁牙婆”是来源于生活中的原生态词,它不仅特征鲜明,而且极具代表性。过去的关东农村,老太太门牙“下岗”很少有人镶上,因此,上了年纪的“豁牙婆”到处可见。所以,作者对这个最具代表性的“豁牙婆”一词,未做任何加工,使得主人公一登场便显得活灵活现。古老的关东农家有个“规矩”,伺候公婆的儿媳,在晚上回自己房间休息之前,要给公婆装一袋烟并点着后才走。第二天早上给公婆“请安”时,第一件事也是装烟和点烟,由此可见当姑娘时“叼烟袋”的功夫,到了当婆婆的时候还真派上了用场。平日里抽烟,由于老太太用的烟袋杆特别长,装好烟后,往往自己够不着点火,或由晚辈帮着点,或者自己伸到炕上的火盆里去点。抽烟袋的老太太还有一项“绝活”,就是坐在炕上把唾液吐到四五尺远的地方,初次看到这种情形的人都会觉得新奇,可在过去的关东农家,手拿长烟袋就是老太太的标准形象。

前面作者采用了白描的手法,把读者带到了一个关东特色浓郁的农家小院,坐上了农家的热炕头,欣赏了婆媳之间,点烟抽烟,唠家常的场面。而在收关之处,作者这用了极具抒情色彩的语言写道“关东滋味浓方好,叼作悠然磕作歌”。这既是对全词的高度概括,也抒发了作者对关东大地这一古老民俗的赞美之情。这两句也显示出作者的语言驾驭能力,这种特色鲜明的古老民俗用“滋味”二字来赞美,十分出彩。关东小院里弥漫的农家“滋味”令人难忘。“叼作悠然磕作歌”的两个动词“叼”和“磕”是精雕细刻之笔,“悠然”是“叼”出来的,“歌”是“磕”出来的。足见炼句精到,显得活泼生动,形象可人。让读者从视觉和听觉两个方面得到美的享受,令人叹服不已。

温瑞先生是活跃在关东黑土地上的一位中年诗人,有着深厚的文学修养和格律功底。多年来,写出了大量的农村题材的优秀诗词曲作品。这首《鹧鸪天﹒咏老烟袋》就是若干优秀作品之一,祝愿温瑞先生在未来的岁月里,写出更多更好的反映关东大地人民生活的优秀作品。


平台顾问:包德珍 古 木 博 核

责任编辑:王淑梅

策划编辑:孙忠凯 李静莹 高盛毅 陈立新

编委成员:毛瑞花 微 微 竹楼听细雨 郁 犁 

     祁凤杰 李雪艳


温馨提示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