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易经》:学易者之心,济人利物,济世渡人

 百花A彩虹 2020-06-20

《易经》堪称我国文化的源头。它的内容极其丰富,对中国几千年来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都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无论孔孟之道,老庄学说,还是《孙子兵法》,抑是或《黄帝内经》,无不和《易经》有着密切的联系。一代大医孙思邈曾经说过:“不知易便不足以言知医。”简直可以一言以蔽之:没有《易经》就没有中国的文明。

周易古往今来能人辈出,它是一门崇高的学问,也是一门深奥的学问,学易如同走路,总是要一步一步走,累计自己经验,学习别人经验才是最快的学习方式,易学是一门活到老学到看的学问。无论是易学一代宗师,还是易经爱好者,学易只初衷就是济人利物,济世渡人。

《水镜神相》提到:历观相人之法,前贤皆指人迷路,趋吉避凶,乃《易》所谓吉凶同患之意,济人利物之术也。故有丧阴骘者,点破暗昧,使之修省归正,以安义命;有茕茕无策计,不欲生者,指其后禄,使之免堕沟壑;有应遭刑戮相者,指之戒性妄为,可免恶难;有松形鹤骨、清气飘然者,指其出世有成;有气色现凶灾恶祸者,指其守分而避凶厄;有气色现隐德者,预奖天爵,而倍进其修为;有过于酒色,病人四肢,面无人色,近于死者,指其修本固源,以延年益寿。

意思是说,纵观古今相人之法,前贤们都是以此来为人指点迷津,以达到趋吉避凶的目的,也就是《周易》所谓的与世人吉凶同患的意思,是济人利物的技能。

所以,对丧其阴德的人,则点破其暗昧,使之反省回归正途,以安于正道;

有孤苦伶仃没有办法,不想再生存下去的,则指出其未来的福禄,使之免于堕入沟壑轻生;

有应当遭受刑戮的人,则指点他要戒惧纵性妄为,则可免于恶运灾难;

有鹤骨松风、清气飘然的人,则指明其如果能出世则会有所成就;

有气色显现将有凶灾恶祸的人,则指示其应当谨守本分,从而躲避凶险厄运;有气色中显现出有隐藏的美德的人,则预先告诉他将会取得的成就,以激励他加倍努力修炼自己;

有由于沉溺酒色而病入四肢,面无人色,近于死亡的人,则指示其应当注重修本固源,以期能够延年益寿。

济物之心,也包括济人之心。人们一般都会先想到是物质上的给予,物质上的接济,但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所以济人之心重在立人达人之心。

所以济物之心也是济世之心,如匡济天下,兼济天下等等。

万物一体,其中就包含有济物之心。张载说,民胞物与。我觉得也就是济物之心。

济物之心,与物难堪,不测亡身还害子。与物难堪和济物之心相反。比如说,有些人,看这世间,什么都不顺眼,连走在路上,都跟垃圾桶过不去,非要狠狠踢上几脚,那垃圾桶又不碍他的路,也不碍他的事。又比如有些人,什么也没有,但总觉得总有人想害朕,跟天下人过不去,以致达到封闭而孤僻的地步。与物难堪的这类人,都没有济物之心。

济物之心有什么用。曾国藩说,心存济物是富贵之相。陈抟说,何以端揆首辅,常怀济物之心。

一个人,如果有了济物之心,就能乐人之乐,也能忧人之忧。有了济物之心,就能容人容物,就有了磊落光明的心,所看到的这个世间,也是磊落光明。

循循善诱,劝人向上,尽忠尽心,努力奋斗,弃邪归正,广积善德与阴功。

“点夜灯以照行人,造河船以济人渡”,还要“修书百里崎岖之路,造千万人来往之桥”,要把这种助人为乐的思想大力弘扬和实践。是学易者一生追求。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