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心理学科】接纳自我:给悲观者的积极手册

 老沔城人 2020-06-20



【心理学科】

接纳自我:给悲观者的积极手册

文/城闭喧


    —01—

    将半杯水放到桌上。

    乐观的人会开心的说:“我还有半杯水呢。”

    悲观的人则会难过的说:“我就只剩下半杯水了。”

    这个小故事告诉我们,同样的情况下,我们可以根据不同的解读,获得不同的感受。

    但是悲观的人就有错吗?就应该给他们贴上“悲观”的标签,将他们的痛苦解释为:“他们自己不选择乐观,是他们自己的错”吗?

    每个人都不是一个点,而是一个从过去到现在的一个整体。

    如果让一个乐观的人重复的遭遇失败、痛苦,那么他有很大可能也会自我怀疑,自我贬低,开始更多注意到负面的信息,逐渐变得悲观。

    所以“乐观”“悲观”与否,不应该成为一个人“好与坏”的判断标准,我们更不应该脱离实际情况去要求一个人要变得乐观起来。

    因为所有的“悲观”,都是有原因的。

    —02—

    排除掉基因因素以后,我们“乐观与否”很大程度上跟我们的过往经历有关。

    一个不断遭受失望的人,就会形成“任何事情最终都会让人失望”的经验,并且在这个暗示下产生消极和回避的行为,最终用搞砸的结果来验证了自己的悲观预判。

    这样的负向循环,让人形成只注意“负面信息”的习惯。

    所以当我悲伤的感叹“只剩下半杯水”时,是包含着过去经验的我,在做出这个判断。

    而那些“负面经历”带给我们的是持续性的自卑和低自尊。

    明明好的东西就放在眼前,为什么我无法去选择?

    因为我认为我不配,我认为我即使勇敢的选择了,最后也会是悲剧收尾。

    如果我这样轻易的选择了快乐,那我又怎么对得起过去那个痛苦的自己?

    所以我们不会、不愿、更不敢选择乐观。

    这不是我们的错。

    —03—

    每一次痛苦的经历,都像一个包袱一样重重压在我们身上,让我们每一步都走的无比艰难。

    为什么不快乐呢?

    因为我好累啊。

    被人嘲笑穿着最寒碜的衣服、被人嘲笑长得不够好看、身体的缺陷、充满争吵与暴力的家庭、缠身的病痛、被欺凌的经历……每当某一个点深深的刺痛了你,它就会变成一个包袱,持续的跟随着你,影响着你未来做出的每一个选择。

    一种可能是保持孤立的状态,一直逃避世界,悲观消极的生活。

    你会觉得自己糟糕透顶,永远不敢接触现实。

    另一种可能是,将每一个包袱,都变成一个执念,变成一种“病态的积极”。

    有贫穷的过去就要拼命的赚钱。

    长相被人嘲笑,就要不断的整容。

    成长中缺爱,就要不加区分的建立关系。

    ……

    这些过度补偿会在达成一个目标时获得短暂的快乐,可一旦稍微停止,那种空虚和焦虑感就会马上爬上来,催促你一直追求一个永远无法达成的“完美”。

    —04—

    那么如何才能放下过往中那些“耿耿于怀”的经历呢?

    第一点是:将自己“隐藏”起来的情绪释放出来。

    当我们经历一件过于痛苦的事情时,我们的身体会帮助我们将它“压抑”下来。

    而我们强大的适应能力会让它暂时“隐藏”在身体里。但这种被压抑的情绪则会转化成其他感受,投射到我们的生活中。

    比如将被压抑的,对外界的敌意,解释成“我是个好静的,主动选择孤独的人。”

    比如将畏惧和逃避竞争,解释成“我是个谦让他人,品德高尚的人。”

    比如我们对某个人的愤怒或恐惧的压抑,可能转变为躯体的某种不适或者忽然对于某事某物的恐惧。

    ……

    而我们会下意识的将一切“合理化”,而忽视了这些症状背后的动力。

    所以一些咨询中也会使用“移情”的方法将这些情绪释放出来。

    举个例子,一个人在糟糕的家庭环境下长大,他在成长的过程中不断的被父母伤害,但是他因为自身的弱小、道德因素、以及需要依赖父母等因素,而将对于对方的痛恨,逐渐转变成了对自己无能的痛恨。

    所以自我厌恶是“衍生品”,要根据它找到背后的动力,并将情绪转移到正确的目标上。

    其目的在于寻找因果和释放情绪,而非制造矛盾和助长人们的戾气。

    如果将不可改变的过去作为戾气的发泄口,那么就会不断重复痛苦体验,并且失去改变的可能性。

    过去的悲惨遭遇制造了现在的我,但是找到原因的我同样可以通过努力制造未来更好的我。

    第二点:将“过去的我”和“现在的我”分开。

    当我们观看一部电影,看到一个孩子的悲惨遭遇时,往往会生出同情和难过等等情绪。

    但如果得知这个人是自己,我们的态度就会忽然由温和善良转变为恶劣和苛责。

    很多时候,因为我们是“自己”,所以才对自己更加“差劲”。

    你要尝试将自己与过去那个遭受痛苦的自己分开。

    你对自己的痛恨,源于面对那些痛苦时的无力改变,可是当时的你就是那样幼小无力。

    当时的环境就是那样恶劣,这些都是不可改变的客观现实,即使换成了别人,也只能被动承受,无法做的更好了。

    任何一个人在看到他经历的痛苦时,都会产生同情心和为他难过,除了你。

    所有人都会与你站在一边,除了你。

    因为自己是自己,所以自己才成为了唯一的“发泄对象”,是唯一可以不顾后果,肆意伤害的人,才成为了他人错误后的持续性受害者。

    你遭遇所有的不顺都会攻击他,你认为他配不上任何美好的东西,你打他骂他用刀子割他……

    如果你这样对待的是另一个人,那么你会感到愧疚,并且拥抱他,向他道歉。

    亲爱的,正是因为自己是自己,是这个世界上最了解自己的人,所以我们才更应该加倍坚定的站在他的身边,像一个好朋友一样告诉他:“你已经做的很棒了。”

    第三点:将“自己眼中的我“和“别人眼中的我”分开。

    每一个自卑悲观的人都像一个孤岛,将自己封闭和隐藏起来。

    因为他们讨厌着自己,所以他们相信每一个人最终也都会讨厌自己。

    因为他们身上有过一些自己无法接受的经历,所以他们相信每一个人最终都会无法接受他们。

    他们会固执的相信自己身上存在一些再也无法愈合的伤痕,和再也无法洗净的污点。

    他们会回避他人,并且不断重复这样的一些话:

    “如果你了解真正的我,那么你就一定会讨厌我。”

    “没有人会接受像我一样的人。”

    “我再也无法好起来了。”

    ……

    当我们戴着悲观滤镜看世界时,我们也会想象着他人如此看自己。

    我们会替他人看自己、替他人思考、替他人做决定……然后在接触他人之前就躲得远远的。

    有很多其实很好很好的人,就因为自卑低自尊而过分放大的自己的缺点,而忽视了自己很多的优点。

    而改变的最好办法,就是去跟他人建立联系,用现实检验现实,而非用想象检验现实,并把它当做现实。

    下一次在你开始替人想象时,请你停止想象,勇敢的将你的疑问向对方提出来。你会发现人们都是那样善良美好。

    喜欢你的人会连同你的缺点一起喜欢。

    在意你的人,会因为你的痛苦遭遇,更加心疼和在意你。

    第四点:从“此时此刻”开始。

    从“此时此刻”开始,就是把每一个当下当做新的起点。

    上一刻的我是悲观的,下一刻的我仍然是悲观的,但至少我知道了我的悲观是有原因的。

    我们之所以不愿意选择快乐,是因为我们过去经历中的“因”。因为他们的动力还在我们身体里作用着,所以我们不愿意放下它们。

    但至少此刻我们意识到了它们,我们就可以从此刻开始,将它作为一个转变的拐点。

    无论现在我们眼中的自己多么糟糕,无论现在中的自己真的多么糟糕,我们都可以在现实世界中找到一个属于自己的位置。

    而如果把人生当成一场游戏的话,那么你就把当下当做一个“地狱难度”的开局,你就会拥有更大的提升空间和游戏乐趣。

    一个乐观的人固然快乐,但是一个悲观的人转变成乐观的快乐,却是他们所无法体验的。

    —05—

    改变最有效的方式是行为,相对应的练习是:

    1.进行咨询,或者在一个安静的下午,找一个理解自己并值得信赖的朋友倾诉。找到并释放身体里压抑的情绪。

    2.向内及向过去的自我探究,从第三视角情景重现,重新理解和认识不同情境中的自己。

    3.勇敢参与现实,并且主动用现实验证现实。

    4.基于有原因的过去,不断提醒自己每一个当下都是新的开始。

    当改变开始发生,你的不幸便会逐渐转为幸运。

    当你经历过从悲观到乐观的转变,就会感受到我们所经历过的痛苦,都是值得的。

    悲观的你,是比乐观的人更具有“乐观天赋”的人。

    希望有一天你也能体会到这种快乐。





'’'’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