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花都记忆】在藏书院寻访谭氏“宗”迹~

 易金铭图书室 2020-06-20
世界谭氏宗亲
您姓谭,我姓谭!点击右侧“关注”

祠堂,是一个与姓氏血脉延续息息相关的名字,在快节奏的现代人眼里,它们隐藏在偏远幽静的村庄里,显得那么平静甚至沉默,都市却正在以一日千里地速度发生着变化,但祠堂却依旧端庄肃穆地在现代化的语境下保持着它的威仪和稳重,忠厚地延续着一代又一代同宗同氏不老的人文香火。


花都谭氏主要分布于炭步镇藏书院村,目前仅居住于村中的农业人口就约有1200余人,全部姓谭。据史料记载,藏书院立村始祖是明朝朝凤公的第三子嘉靖公,是明末时期从广州白云区河龙村迁居于此。当时嘉靖公择地立村于山青水秀,藏龙聚气之所,寓人寿年丰之意,取名为藏寿庄。村民尊师重教,以读书求取功名,一时间人才辈出,天下闻名。

传说清乾隆皇帝巡游江南时慕名来此,见本村人数虽少,但读书之风极盛,于是赐村名为“藏书院”。

谭氏祖祠:曾经的小学热闹不在

走访藏书院当日,正值盛夏六月,晴雨不定,一时阳光明媚,酷暑难当,一时又乌云密布,倾岔大雨瞬间降临。村落虽不大,但我们一行人却行走得十分缓慢艰难,好不容易到达谭氏祖祠。一眼望去,祖祠残旧、斑驳,不免让人有些失落和不安。

进入祠堂内部,里面的情景更让我们唏嘘不已。整个祠堂的院落几乎荒废要上需要井到词堂的屋顶都长满了杂障。祖祠总面阔约25米,总进深达约28米,建筑占地约716平方米。坐西朝南东北建筑,由门向里望,宽大开阔,仍不失威仪。石门额阳刻的“谭氏祖祠”四个大字仍十分清晰,上款还刻有“光绪癸未(1883年)重建”,下款刻有“新会国恩拜书”的字样,村民说史料已查不清具体的始建时间,只有这门额上注明了重修的年份。

大门镶嵌花岗岩门夹,前廊梁架、封檐板、挑头、螺头均雕刻戏曲人物、缠枝花草等纹饰图案。前廊三步4根硬木金柱,非常有气势,灰塑博古正脊上施有山水树木、花草雀鸟等灰塑造型,前廊梁架及封檐板分别雕有荔枝、桃、菠萝、葡萄、南瓜、苦瓜、节瓜、丝瓜等瓜果花草图案,栩栩如生,虽历经岁月侵蚀,但仍完好地保存下来,清晰可见,从这些精美的壁画图案看,我们不难想象当年修建祖祠时,谭氏先祖们是何等用心,并寄予了各种对美好祥和生活追求的愿望。

从整体造型上看,谭氏祖祠宽阔浑厚,仿佛一位慈祥老人,从容淡定地端坐厅前,以他的宽厚和朴实静守着岁月,尽管时光已暗淡了他的身躯,但古色古香的雕廊飞檐,在树影婆奖下显得那么从容。经过百年沧桑,依然保持着雍容端庄的古朴底蕴,让后者驻足凝望于他的时候,仍能感受到一份遗留于血脉间的温暖和风韵。

村民告诉我们,谭氏祖祠现在虽然破败,但这里曾经是藏书院小学的校址,做了三十多年的学校,培养了远近村民好几代的孩子。当年开了10多个班,附近横岗、华岭、大窝村的孩子都到这里读小学,为当地普及农村义务教育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当年,这里非常热闹,每天百余名孩子在这里求学。谭氏后人名人辈出。

我们静默在这熏香弥漫的宗祠里,面对祖先神位充满敬畏,一座宗祠的血脉传承,也如数记录了整个宗亲择居适宜之地,风水顺畅,加之文重教育,百年间,子孙昌盛、藏龙卧虎。

来源:《躬耕三十年(1986—2016)广州市花都区民间文艺家协会成立30周年文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