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哪个年轻人不想盖一所自己喜欢的房子?

 lylla 2020-06-20



你可曾想过 

某一天你在沙盘游戏中建造的房子会变成现实?

随着《我的世界》《模拟城市》等游戏的兴起,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热衷于在游戏中建造自己喜爱的房子,网络上也涌现诸多建筑教程,还有周到的网友将游戏中所用的建筑材料一一列出。

你的心中是否也有这样一座房子?或是“雕门花窗,斗拱飞檐”的传统建筑,或是“设计考究,个性十足”的新锐住宅,亦或是“大胆前卫,独具匠心”的水上别墅……

试想下,如果有一天,你真的有机会去建造一座房子,它会是什么样子?

一切从选材开始……

游戏中所用的土块、贝壳、珊瑚这些东西真的可以用于建造房屋吗?答案是肯定的。游戏来源于现实,游戏里所用的建材当然可以运用到现实当中。

黄土高原地区,因为黄土资源丰富,人们就地取材形成“窑洞”的民居形式;

广东地区则由于沿海,海产品等资源较为丰富,人们采用生蚝壳做墙体;

还有福建民居的“出砖入石”,将形状各异的天然石料镶嵌于红砖墙内,形成别样的视觉效果;

四川桃坪羌寨,利用石块砌筑的碉楼,由于其特别的村落风貌、丰富有趣的街巷空间,成为电影“杀生”的外景地,同时也成为很多游客的旅行目的地。

左上:窑洞(地坑窑);右上:生蚝壳墙;左下:出砖入石;右下:桃坪羌寨(电影《杀生》)

景德镇三宝村的村民用陶瓷镶嵌墙体,使得“瓷器墙体”不仅作为建造材料,其本身的工艺产品属性也被展示出来,材料往往被赋予很强的表现能力,用于结构受力材料、或用于围护结构的填充物。

景德镇三宝村陶瓷围墙

而且,这些取材用材的方式不仅是在传统建筑中得到使用,越来越多现代建筑的建造也在认同这个理念。

北京建筑大学王韬副教授介绍了他们团队在北京一山地村落的实践案例,团队考虑到村庄的实际情况,将现有建筑中材料的提取、归类,将本土普及率最高的毛石、片岩细粒、荆条等作为新建建筑材料。

实践案例表现图

在设计中主体墙面选用毛石细粒抹面,局部墙体采用清水毛石墙搭配,休闲长廊围栏采用荆条编制而成,不仅在于对传统形制的延续,更重要的是对原本的废弃物进行再诠释与利用,最大程度地挖掘材质自身的特性,开拓新的可能性。通过本土的材料使用实现本土地域性的还原是手段与目的的统一,整个建筑呈现向山生长姿态,采用了当地的材料建造与周围环境融合一体。

他认为:“中国自古便有因地制宜,就地取材一说,现实中的可用建材广之又广,且往往能够与当地的地域特色相结合,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建造习惯也逐渐被传承了下来。同样是用游戏中的千奇百怪的东西作为材料,现实建筑也比游戏更夺人眼球,看过真实存在的建筑,你就会发现现实比游戏更加精彩。”

建筑风格的确定

若要建造一座房屋,还需要考虑一个更深刻的问题——建筑风格。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水土下的一方人又影响着建筑地域风格的形成。中国民居建筑风格迥异,如东(皖南民居)、南(永定土楼)、西(高台民居)、北(晋中民居)、中(湘西吊脚楼),这其中蕴涵着包罗万象的传统文化与艺术的魅力。

拿皖南民居和福建土楼来说。皖南民居是风格较为鲜明的汉族传统民居建筑,以位于安徽省长江以南山区地域范围内、以西递和宏村为代表的古村落,以徽州(今黄山市、绩溪县及江西婺源县)风格和淮扬风格为代表。“粉墙黛瓦”是徽派建筑的主要特征,远远望去,好似一幅精致优雅的水墨画。错落有致的马头墙不仅有造型之美,更重要的是它也是防火墙,能阻断火灾蔓延。在岭南民居中也有类似的做法,但由于地域文化的差异却衍生出不同的建筑形态,如“镬(huò)耳屋”。

徽派建筑

镬耳屋

而福建土楼则是世界独一无二的山区大型夯土民居形式,产生于宋、元,成熟于明末、清代和民国时期,主要由客家人所营建。福建土楼依山就势,就地取材,吸收中国传统建筑的“风水”理念,适应聚族而居的生活和共御外敌的防御要求,堪称中国传统民居的瑰宝。


以客家土楼为代表的该类型建筑,兴建高潮是在中国动乱与客家族群由中原向南方迁移之际,千百年来,大大小小的土楼以及其中赖以生存的居民们,见证了中国历次的民族大迁徙。


中国民居以其宽广博大、精巧多姿的面貌与内涵,滋养了代代中国人的心灵。但在乡村发展的过程中,一些问题也渐渐涌现出来。由于建筑保护意识不足以及对经济发展的认知偏差,一些乡村建筑形态逐渐发生异变,部分乡村住宅盲目模仿城市居住形态及西方古典建筑符号的滥用,对本土文化发展产生了负面的影响。

浙江农宅(居住形态的混乱)

王韬认为,文化的延续与地区发展的落后不应是相悖的。建造一座房屋,一方面需考虑其所在地区的经济、地理、民俗、文化等特征,不就形式论形式;另一方面应将形式美学与上述因素相融合,从而形成建筑的地方性,结合新的时代信息创造具有延续性的新文化形式。如江门赤坎的碉楼,便是将乡土元素与西方古典建筑语言巧妙融合在一起的、极具地域特征的民居风格。

开平碉楼(中西文化的融合)

不仅如此,为了保证建筑的实用性与舒适性,更需要传统建造智慧与现代科学技术的结合。比如窑洞,它作为西北地区的一种民居形式,传统窑洞具有“冬暖夏凉”的效果,且取材方便。但是,也有一些弊端,如阴暗潮湿,通风效果差,针对这些问题,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的研究团队提出了新型窑洞的设计理念,通过改善通风与防潮,使得窑洞这种民居形式不仅保存了原有的特色而且符合现代人的居住习惯。虽然,传统建筑和新式生活之间还存在一些冲突和矛盾,但随着现代科学技术与传统更好的融合,人居环境将会得到本质的提升。

如何使建筑深入人心?

建一所房子,虽然并不需要所有人都喜欢,但是总归是越多人喜欢越多人能够一起欣赏更好。

近年来,“网红”一词进入了公众视野中,“网红建筑”更是成为了人们争相打卡的标志性地方建筑的代名词。比如,三联书店海边公益图书馆被称为“史上最孤独图书馆”。因为它位于秦皇岛北戴河新区的海边沙滩,距离大海不足百米,方圆十几里不仅没有人烟而且只有它这一栋灰色建筑,每天与大海为伴,可谓是真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三联书店海边公益图书馆

戴家山村云夕图书馆则被称为“最美乡村图书馆”,它盘旋在600米小山上,由两座畲族民居改造而成,图书馆中一砖一瓦一窗一梁都保留了畲族乡村的民俗原貌

▲先锋书店之杭州桐庐云夕图书馆

这些建筑为何能够在诸多建筑中脱颖而出?如何使你的建筑深入人心?

王韬认为,建筑的本质是服务于人,“网红建筑”作为公众议论的话题,在当下利用网络传媒广泛快速的特点下,拉近建筑与公众之间的距离,提高社会层面上对建筑以及建筑师的认识。其实这也是丰富建筑在新的时代下的价值,只是需要注意的是,建筑的内在与形式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在这一时代背景下,夺人眼球的建筑形态固然吸引公众,但建筑更重要的价值应在于其中蕴含的场所意义,这也是建筑和城市可以作为人类文明见证的原因所在。

梁思成,林徽因曾提出“建筑意”的理念。正如“诗意”、“画意”一般,建筑也应使人感受到“建筑意”,包括建筑背后的文化,美学与哲学等。

冯纪忠在对何陋轩设计中曾说道“何陋轩则从写自然的精神转到写自己的‘意’。”

如若建筑在提供给人以基本的功能需求之外,还能使人感受到心灵上的愉悦与平和,从而升华到情感上的体验,那么这便是建筑更高的价值所在。

编 辑 | 关灵子  校 审 | 张 妍   校 对 | 白琼瑜

来 源 | 部分内容由北京建筑大学王韬副教授友情提供,特此鸣谢。部分截图来源于B站。参考文章:《中华东南西北中,民居建筑风格迥》(公众号“地理蹊”)、《求求你,别再去网红图书馆打卡了》(公众号“C1区”)、邓维 任婷《建筑表情在黑白昼夜间的转换》。
王韬  副教授
北京建筑大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