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史记》中,为什么萧何、张良入世家,而韩信入列传?(3)

 滹南行东一庄翁 2020-06-20

《史记》的体例有本纪、世家、列传、书、志、表等。《史记》全书共有130篇,本纪12篇,主要记载帝王生平;世家30篇,主要记载王侯事迹;列传70篇,主要记载大臣当世豪杰。

萧何、张良、韩信并称“汉初三杰”,这三人在刘邦打天下的过程之中,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刘邦原本草民出生,论名望、武功都不如项羽,最后却能逼得项羽自刎垓下,得益于他会用人。他找了三个好帮手,萧何、张良、韩信三人,在治国、谋略、军事等方面各有所长,他们将各自的本领发挥到极致,才有汉定天下的局面。对于三人对大汉开国的贡献,刘邦自己有精彩的论述:

“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饟,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三百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

刘邦算是古往今来的英豪人物,开创两汉四百年的基业,他有此等评价,亲自盖章了萧何、张良、韩信为当世人杰,萧何在《史记》里有《萧相国世家》,张良有《留侯世家》,唯独韩信入《淮阴侯列传》。这里面原因很复杂,表面上看是因为刘邦忌惮韩信,把他从楚王贬为淮阴侯,世家本是为王侯所作,按照他一降而降的地位,韩信入不了世家,生平只能写进列传。

深层次的原因,用什么体例来记载历史人物,包含着司马迁对历史人物的评价。比如项羽,他自封西楚霸王,最后兵败乌江自刎身亡,可谓是身死名灭。如果用功利主义的眼光看,项羽是个不折不扣的失败者,可司马迁依旧把他写入本纪,是为什么?

司马迁认为项羽灭秦有功,他在巨鹿之战灭了秦军主力,诛灭暴秦的功劳在楚。虽然项羽被刘邦打败了,但是他自刎乌江的气节,他硬杠秦军主力的勇武,足以青史留名。所以,司马迁不会因为他的失败,而贬低他的历史地位。他把《项羽本纪》写在《秦始皇本纪》之后,排在《高祖本纪》之前,这样代表了司马迁的评价。

项羽,本是在秦始皇之后,有可能决定天下走向的人。项羽带四十万诸侯联军挺进咸阳,分封天下十九诸侯,是何等威风?天下,本已在他的指掌之间。可惜,项羽不做秦皇做霸王,放弃了最有“龙气”的关中之地,把自己封地指定在西楚。后来易守难攻的四塞之国被刘邦所占据,成了刘邦剿灭项羽的根据地。项羽节节败退,刘邦逆势翻身,

成了汉高祖。

可是不可否认,刘邦能够建立两汉基业,是攫取了项羽灭秦的胜利果实。如果没有项羽,当年王离的军队如果阻挡了义军东进的步伐,那么天下谁主也未必。司马迁以惋惜的笔调,不失尊重地把项羽写进“本纪”,在他心目中项羽本有帝王之命,只不过他没有坐拥江山的福分。

对比项羽,就能品味出司马迁对韩信的看法。秦末汉初,第一能战的将领是谁?舍韩信其谁!项羽武勇,他能带兵在巨鹿破釜沉舟,灭了当年横扫六国的秦军主力。而韩信的出现,让项羽在军事上踢到了铁板。韩信用兵如诡,被后世誉为“兵仙”,尤其擅长大兵团作战,项羽生平第一次在战场上的恐惧感,来自于韩信:

楚已亡龙且,项王恐,使盱眙人武涉往说齐王信曰:“当今二王之事,权在足下。祖足下右投则汉王胜,左投则项王胜。”

那时候的韩信,刚刚灭了项羽手下第一悍将龙且,从刘邦手上讨了一个齐王当。刘邦当时在荥阳被项羽围得满头包,韩信拿下齐地没想着回师救驾也罢了,刘邦气得当即开始骂人:“吾困于此,旦暮望若来佐我,乃欲自立为王!”张良、陈平齐齐踩了刘邦一脚,在他耳边提醒,如今的形势也禁止不了韩信在齐地称王,不如大大方方地封了这个王给他,以防有变。

刘邦还真是个演技派,他马上醒悟过来,笑骂道:“大丈夫定诸侯,即为真王耳,何以假为!”他马上派张良为使者,到齐地策封韩信为王。

瞧瞧,这一秒钟转换自如的演技,还真地把韩信给骗了!韩信高高兴兴地当上了齐王,项羽已经看出能够左右天下之势的第三个人出现了,派武涉去争取韩信。韩信天真地拒绝了项羽,他的理由是:

“臣事项王,官不过郎中,位不过执戟,言不听,画不用,故倍楚而归汉。汉王授我上将军印,予我数万众,解衣衣我,推食食我,言听计用,故吾得以至此。夫人深信我,我倍之不祥,虽死不易。幸为信谢项王。”

刘邦于韩信,有知遇之恩。他还记恨着,当年在项王麾下当执戟郎中的委屈。韩信认为刘邦待自己甚厚,压根儿没有把武涉的话“今日项王亡,则次取足下”的话放在心上。项羽不死心,又派出蒯通去争取韩信,蒯通比武涉说话有艺术,他以相面为引子,告诉韩信他现在地位微妙,富贵和危难在他一念之间。

今两主之命悬于足下。足下为汉则汉胜,为楚则楚胜。”

“夫以足下之贤圣,有甲兵之众,据强齐,从燕、赵,出空虚之地而制其后,因民之欲,西乡为百姓请命,则天下风走响应矣,孰敢不听!割大弱强,以立诸侯,诸侯已立,天下服听而归德于齐。”

蒯通已经给韩信指了一条明路:当时刘邦和项羽相持不下,如果韩信不愿意归服项羽,他大可以据齐地、倚燕赵形势,占据刘项两人防守空虚之地,至少能三分天下鼎足而立,运气再好一点若能打着用百姓请命的口号,收服诸侯再灭刘项,天下就是他韩信的了。

可惜呀,会打仗的人,不怎么懂政治。

韩信军事才华出众,但是他的战略格局不怎么样。他的眼界决定了,他只能给刘邦为将。他满足于刘邦不情不愿封的那个齐王,因为刘邦的知遇之恩不忍心背叛他。这是天真!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刘邦灭了项羽之后,第一件事就是驰入韩信军中,收了他的兵权。又把他从齐王改封楚王,后来又寻了个有人告他谋反的由头,贬为淮阴侯。

本来有能力三分天下的韩信,连一地之王的尊荣都保不住。他被贬为淮阴侯之后,被软禁在长安,成日里和绛侯周勃、舞阳侯樊哙为伍。樊哙是个老实人,依旧以王礼待韩信,其实汉初功臣心中都明白,有盖世奇功的韩信,不该落得如此下场。

韩信天真,他没有称雄一方裂土封疆的野心。再后来,他被吕后骗人未央宫中,棒杀。《史记》还是以谋反的罪名,解释对韩信谋杀的动机。如果韩信果真谋反的心,当初项羽还在的时候,何不三分天下,跟刘、项并驾齐驱呢?

韩信死得很惨,临终前说:“吾悔不用蒯通知计,乃为儿女子所诈,岂非天哉!”

司马迁详细记录下这句话,其实他看得很清楚,韩信的结局是自己选的。他有三分天下的能力,却没有三分天下的野心!如果他多几分项羽的霸气、刘邦的狠决,就不会一步步沦落到由王降到侯,再被以莫须有的谋反罪名谋杀。

可惜了韩信不世出的军事才华,其实很多军事天才,往往都是政治白痴。像李世民那样又能打仗,又能在朝堂上翻云覆雨的全能型选手,不多!韩信的追求是一地为王,而不是坐拥天下,格局的局限,造成了他的悲剧人生。

司马迁感叹同情之余,将他写入列传。原本韩信在《史记》里的位置,应该在萧何和张良之上,写入世家绰绰有余。可是,韩信自己放弃了改变天下命运的机会,也放弃了自己的命运。司马迁恐怕对他政治上的短见,一点也不欣赏,才有如此的安排。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