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唐代以前是以曹魏为正统何时刘备成了主流?​

 白衣钱子 2020-06-20

在《三国演义》的故事中,几乎所有人都被刘备的心怀汉室,忠厚爱民;诸葛亮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关羽的威猛无敌忠义千秋所感动。对于白脸的奸臣曹操则是深恶痛绝。

那么这种“尊刘贬曹”的思想是罗贯中的独创吗?如果不是,“尊刘贬曹”这一思想又是谁先提出来的?它又经历了怎样的变迁?

一、三国时期

其实在真正的三国历史时期,无论是蜀汉还是东吴,许多人其实都还是认可曹魏的正统地位的。

劝降刘禅投降的谯周有一篇“雄文”《仇国论》,里面就直接虚构了一个小国“因余”和一个大国“肇建”,两国连年征战,应该如何处理两国的关系呢?谯周最后的结论是:“处大国无患者,恒多慢;处小国有忧者,恒思善。”

意思是大国就可以凭借武力四处攻伐,而小国就只能“思善”,悄悄发展自己就完事了。

虽然《仇国论》是谯周为了反对姜维北伐而作,但其中我们可以很清楚地看到蜀汉人都认为自己是小国,间接认为曹魏是正统。

等到晋武帝司马炎一统天下,自然要承认曹魏的正统,这样逼迫曹魏禅让的晋朝才可以名正言顺的统治天下了。

所以,虽然谯周的学生陈寿写了《三国志》记录了三国的历史,但是记录曹魏帝王的篇章就称为“”,比如《武帝纪》、《文帝纪》、《明帝纪》……

而到了蜀汉和东吴的帝王的篇章就称为“”,比如蜀汉的《先主传》、《后主传》;东吴的《吴主传》,都能很清楚地分辨出来以曹魏为尊。

二、汉赵时期

其实历史上第一个尊刘贬曹的人是西晋末年的刘渊。

晋朝在“何不食肉糜”的晋惠帝司马衷的统治下,矛盾逐渐积累,终于爆发八王之乱,整个天下都陷入混战之中。

雄踞北方的匈奴单于刘渊看到了晋国从上到下都不成器,觉得晋朝已经不行了,于是乘乱在左国城(今山西吕梁离石)称帝。

因为刘渊祖上和汉室有些关系,是刘邦时期的冒顿单于娶了汉室和亲公主所生一脉,所以这一支匈奴人都以刘为姓。

刘渊为了在称帝大义上占据上风,于是自称西汉——>东汉——>蜀汉之后的正统汉室继承人,刘渊追尊刘禅为孝怀皇帝,建造汉高祖以下三祖五宗的神位进行祭祀,国号为汉,史称汉赵政权。

有了这样的身份背景,刘渊就有光明正大的理由反抗晋国的统治了。

这也是历史上第一次有人尊刘禅的蜀汉为正统汉室政权的,但是刘渊这个尊刘贬曹的影响力还没有表现出来他就死了,等刘渊死后后,他的“汉”国马上被后任皇帝改成“赵”国,再然后没几天赵国也亡了……

第一次尊刘贬曹就这样失败了,甚至在历史长河中都没有激起来很大的水花。

三、隋唐时期

自从汉赵政权后,基本上没有多少朝代是认可“尊刘贬曹”这一思路的。从东汉末年到三国时期,再到两晋南北朝,再到隋唐时期,但凡是蜀汉的割据政权都是一个地方政权,不被主流所承认。

史书上认可的还是东汉禅让给曹魏,曹魏禅让给西晋这样一条主线。这一段时期之内,主流的观点都是“尊曹贬刘”的。

在唐朝,唐太宗李世民命重臣房玄龄等二十余人编撰《晋书》,并且亲自为《宣帝纪》、《武帝纪》、《陆机传》、《王羲之传》写了史论。

如果不是认同晋朝取代曹魏,曹魏取代东汉这样正统的权位交接,大家想想李世民身为一国之君会为乱臣贼子写传记吗?

四、两宋时期

那么是什么时候尊刘贬曹成为了主流观点,刘备战胜了曹操成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主角呢?这话还得要从唐末后说起。

唐朝因为安史之乱陷入衰退,后来又有五代十国之乱。这样的乱世中,老百姓生活朝不保夕,人心思定。都幻想有一个仁义的君主、大臣来治理,这一想法体现在民间就是刘备的仁义形象和曹操的奸诈形象已经开始出现。

北宋大文豪苏东坡在其《东坡志林》中有一篇《涂巷小儿听说三国语》里面讲到:“至说三国事,闻刘玄德败,颦蹙有出涕者;闻曹操败,即喜唱快。”

可见当时民间已经尊刘贬曹了。能在宋朝“涂巷小儿’都有尊刘的想法,肯定在之前的五代时期就有苗头了。

但是这一时期的官方还是以曹魏为正统的。

欧阳修在撰写《新五代史》的时候,在《明正统论》一篇中批评陈寿在写《三国志》的时候,没有把魏国放在主要地位,而是把三国并列,甚至书名都是《三国志》。

于是欧阳修很生气,就干脆罢黜蜀汉、东吴二国的地位,直接写《魏论》,压根不提蜀汉和东吴:

“魏与吴、蜀为三国,陈寿不以魏统二方,而并为三《志》。今乃黜二国,进魏而统之,作《魏论》。东晋、后魏,议者各以为正也。今皆黜之,作《东晋论》《后魏论》。”——欧阳修《明正统论》

到了南宋时期,北方被金国占据,宋朝君臣只能偏安一隅。南宋为了堵住老百姓的嘴,于是开始大肆宣扬蜀汉是正统,曹魏是逆臣。

其中代表人物就是大儒朱熹。

朱熹不满司马光在《资治通鉴》里以魏国为正统,于是自己在司马光的基础上改写了《资治通鉴纲目》,把其中曹魏为正统的地方都改成蜀汉为正统,把曹魏纪年都改成蜀汉纪年。这一时期开始,南宋从思想上开始大刀阔斧的“尊刘贬曹”。

朱熹直接批评司马光的《资治通鉴》说:“三国当以蜀汉为正,而温公乃云,某年某月’诸葛亮入寇’,是冠履倒置,何以示训?”

而且宋朝时期,也是刘备麾下大将关羽身份扶摇直上的一个时期:

公元1102年,宋徽宗封关羽为【忠惠公】

公元1104年,宋徽宗封关羽为【崇宁真君】

公元1107年,宋徽宗封关羽为【武安王】

公元1123年,宋徽宗封关羽为【义勇武安王】

公元1128年,宋高宗封关羽为【壮缪义勇武安王】

公元1187年,宋孝宗封关羽为【壮缪义勇武安英济王】

这其实都是尊刘贬曹在宋朝逐渐占据上风的一个体现。


宋朝灭亡后,再次历经元代的百年异族统治,普通百姓更是希望有一个刘备一样仁义、贤明的君主;有一个诸葛亮一样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治世之才;再有一群五虎上将这样的征伐天下的名将……

于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才诞生了我们今天看到的尊刘贬曹,教化百姓的《三国演义》。

这下是不是很清楚了,无论是“尊刘贬曹“还是“尊曹贬刘“,其实都是取决于当时的官方和民间的现实情况,至于真实的曹操和刘备是什么样的人物,恐怕一千个读者心中就有一千个不同的形象了。

《三国志》、《资治通鉴》、《仇国论》、《明正统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