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屠呦呦: 我在努力拿诺贝尔, 女儿却不肯开口叫妈妈

 柳家李红 2020-06-20

民国初期,浙江宁波鄞县开明街与解放路交界处,有一座错落有致的大院子。旧时,当地人称这里26号墙门,这里院中有院十分神秘,前庭后院几乎都配一座小花园,环境清幽非常宜居。

后来,在这里居住的人越来越多,原有的房子已经住得满满当当,后来干脆把堂前、天井这些空间都给利用起来。大大小小的巷子,简直是孩子们的游乐园,他们在这里捉迷藏、钻防空洞、下棋、斗蟋蟀等等,反正能玩的一样都不落下。

26号墙门有多大呢?据当地人说,它的正门和侧门分别开在了两条不同的大街上,正门在塔前街,侧门在开明街。

点击加载图片

当时,有户姚姓人家就住在开明街26号里。

话说当年, 老太爷姚传驹(字咏白)是个“狠角色”,不仅任职东北三省中国银行行长,而且还是国民财政部司长。他相中了开明街路段,便在此处买了地建起了院子。这座院子,坐北朝南,由前厅、大厅、正楼、后屋组成,接近500平米,建筑风格是典型的中西结合,精致小庭院风。姚传驹就爱这里有车水马龙的热闹,又爱这里闹中取静的清闲,所谓风水宝地也不过如此吧。

点击加载图片

姚传驹不仅买地眼光一流,他养育后人也有一套。

他有二子四女,其中要数儿子庆三最为出色,妥妥的学霸一枚。

1929年从复旦大学毕业的庆三,选择留学法国深造。数年后学成归国,便在国民经济研究所当研究员,后来还成为了国内最早研究和传播凯恩斯《通论》的学者,在经济方面的贡献颇多。

相比之下,庆三的小妹妹姚仲千就没有哥哥那么厉害了。但姚家是财阀大户,在当时社会,大户女子求学也是理所当然的事情。

姚仲千自然也是十分珍惜求学的机会,养在深闺上私塾,加上自身出落得十分水灵,很是讨姚传驹和庆三的喜爱。

长大后的仲千亭亭玉立,后来经人介绍,跟同乡的屠氏家族年近18岁的屠濂规成了婚。

点击加载图片

当时,屠濂规在上海太平洋轮船公司任职,夫妻两一个在东,一个在南,异地分居,十分无奈,但也庆幸两人恩爱缠绵,陆续产下三子一女。

不过后来,让出身财阀豪门和书香门第的夫妻二人倍感意外的是,小女儿竟选择了一条与他们两家都不怎么有关联的“另类”人生道路。

【01】呦呦鹿鸣,食野之蒿

1930年的冬天,宁波还是一如既往的冷。

怀胎十月的姚仲千即将临盆,她历经千辛万苦,终于在元旦来临的前2天,生下了一个可爱的小女儿。

听见女儿的啼哭声,屠濂规可高兴坏了,他诗兴大发,随即吟出《诗经·小雅》中的“呦呦鹿鸣,食野之苹……呦呦鹿鸣,食野之蒿。”

不如就叫“呦呦”吧!他的脑海里蹦出这样一个大胆的想法,在征得妻子同意后,屠呦呦一名就诞生了。

那时,屠濂规根本没有想到,“呦呦鹿鸣”的小女儿和那一株青青小蒿,后来深深地影响了整个世界的医学科研,也解决了全球性疟疾大难题。

从小长在书香门第的屠濂规,深知文化的重要性,这对人格培养和世界观构造意义非凡,不仅是他本人,或是姚仲千,都接受了相对完整的教育。因此,他们对这唯一的女儿屠呦呦的教育也十分重视,5岁就把她送去幼儿园读书了。一年后,她进入宁波私立崇德小学读初小。

屠呦呦读初小的第二年,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他们家也遭遇了劫难。

【02】战火年代,医梦萌芽

1937年7月,卢沟桥事变,日本发动全面侵华,社会动荡不堪。

1941年,宁波城沦陷。屠濂规和姚仲千的家在战火中被摧毁,无法居住。被逼无奈,11岁的屠呦呦便跟着父母和几个哥哥一同投奔到外公姚传驹家中避难。

点击加载图片

在开明街26号这里,屠呦呦度过了整个少年时期。

那里的老邻里街坊记忆深处还留存着对屠呦呦年轻时的印象:长得蛮清秀,戴眼镜,梳麻花辫,十足一个宁波小娘的样子。

投奔外公家后,屠呦呦开始在宁波私立西小学读高小,后来又在宁波私立器贞中学念初中。在宁波私立甬江女中读初中的第二年,也就是1946年,屠呦呦患上了严重的肺结核。整日整夜的咳嗽,让这个花季少女折损了颜色,无奈之下,她只好休学在家调养。

休学后的屠呦呦,在开明街26号里,几乎每天不迈出家门半步,足足呆了2年。也正是那个时候,她的内心萌生了学医的想法。她看着巷子里小伙伴们玩耍时的机灵样,心里默默思量着: “医药的作用很神奇,如果我学会了,不仅可以让自己远离病痛,还可以救治更多人,何乐而不为呢?

点击加载图片

那时候,屠呦呦的父亲屠濂规开堂坐诊当起了大夫,于是家里的阁楼上全都是各种各样的医书和古籍。

当父亲在阁楼上看书的时候,屠呦呦也坐在他的旁边,随手翻看一些古典医书,晦涩的古典医书对于尚年幼的屠呦呦来说,并不能完全看懂。

后来她慢慢长大,也开始下楼来给父亲当帮手。眼看那些身患重病而四处寻医的人,在父亲手下慢慢恢复身体,她觉得十分的神奇,对医学更是多了几分崇尚的心境。

后来,她在一篇回忆录里谈到自己对于”医生“这一职业的看法:“治病救人,带给人新生,这样的善举,很让人感动。”望着父亲忙碌的身影,屠呦呦心中自然无比崇拜,她也曾幻想自己穿上白大褂救人于水火的样子,“我一定要做一个像父亲那样的好医生”,这种信念在她心里扎下了根。

就这样,在父亲的影响下,屠呦呦坚定了自己的“医学路”。

再回到学校后,屠呦呦便朝着自己的“医学梦”去了。

1951年,她如愿考进北京大学医学院的药学专业,开始了她的正式学医之路。

1955年,经过四年的学习,屠呦呦顺利从大学毕业,被分配到中国中医研究院工作。

【03】任务艰巨,亲子不认

在研究院工作期间,屠呦呦遇到了她的丈夫李廷钊。

点击加载图片

两人是同乡,还曾是中学的同学,屠呦呦进入北大学习时,李廷钊则进入北京外国语学校学习外语,毕业后他便去了苏联留学,回国后被分配到马鞍山钢铁厂工作。

当时,李廷钊的姐姐也在北京工作,因为是同乡,屠呦呦便经常和李廷钊的姐姐见面,所以李廷钊从马鞍山到北京看望姐姐的时候,也能常常遇到屠呦呦。

其实,早在出国前,李廷钊就暗恋屠呦呦,但一直没有说,直到两人再次重逢,李廷钊才在在姐姐的撮合下表白。

就这样,屠呦呦和李廷钊在1963年步入了婚姻的殿堂。

婚后四年,屠呦呦分别生下了大女儿李敏,和小女儿李军,夫妻俩很高兴,但此时却接到了组织的“安排”。

点击加载图片

60年代初期,美越交战,“疟疾”肆意横行,百姓深受其害。中国同样面临疟疾难题,经历了几场严重的“疟疾”疫情后,不少老百姓因此丢掉了性命。

为解决难题,中国在1967年成立了一个代号叫“523”专门寻找和研究治疗疟疾特效药的研究项目组,屠呦呦也在其列。

1969年,初级研究员屠呦呦被任命为该项目组长,负责带领团队继续深入研究。

但是,忙碌的科研生活,令屠呦呦时常无法归家照料一对女儿,而丈夫李廷钊又被下放到云南的五七干校进行贫下中农再教育,分身乏术的她只好把大女儿送进了托儿所,再把小女儿送回了宁波老家,由外公外婆照顾。

点击加载图片

从这以后,屠呦呦便与两个女儿长期分离,以致于后来她回老家时,3岁的小女儿根本不认识她,而大女儿也与她不亲热。

点击加载图片

就算长大后,女儿们也不愿意和她住在一起。

屠呦呦很是愧疚,但她却说:“国家把任务交给我,我就要努力工作,完成任务。”

【04】为求真理,以身试药

屠呦呦一边忍受着和女儿们的离别之苦,一边沉下心来研究抗疟新药。

但研究的历程也不顺利,研究院里的设备简陋,就连通风系统也没有,常常和各种化学试剂打交道的她,还以身试药,一度患上了中毒性肝炎。

点击加载图片

但屠呦呦十分执着,即使在这样的环境中,她也从没想过放弃。

她翻阅了很多中医古籍和民间的药方,拜访了很多民间的老中医,“青蒿”引起了屠呦呦的注意。

不过,在药物的提取和实验过程中,青蒿提取物对疟疾的治疗效果并不好,她试验了很多次,但每次都失败了。

有一次,屠呦呦在翻阅东晋医书《肘后备急方》时,看到里面记载的一个“治寒热诸疟”的药方写到:“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

屠呦呦恍然大悟,原来是提取青蒿时温度过高,破坏了青蒿的有效成分,于是她立即改用沸点较低的乙醚进行实验,在60摄氏度下制取青蒿提取物。

点击加载图片

1971年,在失败了190次后,屠呦呦终于在低沸点实验中发现了抗疟效果为100%的青蒿提取物。

但此时,青蒿素的提取,在抗疟的路上也才只成功了一半,因为还不能确定青蒿素对人体有没有毒性伤害。

尽管当时临床上用青蒿素对各种动物做了毒性研究,但仍然有很多争议,为了尽快让药物广泛应用于临床,屠呦呦决定亲自试验。

古有神农尝百草,今有屠呦呦以身试毒。

就这样,屠呦呦没有犹豫,服药住院观察,在医护人员的密切观察下,终于肯定了青蒿素对人体的器官没有伤害,青蒿素也在1972年8月进入了临床研究。

从这之后,屠呦呦和她的团队也一直在致力于研究“青蒿素”。

青蒿素的出现,让数以万计的“疟疾”患者重获新生,但屠呦呦的功劳却少有人知道。

一直到2011年,距离第一次成功提取抗疟效果100%的青蒿素,已经过去40年了。

这一年的屠呦呦已经81岁了,而她的贡献才开始被外界认可。

2011年9月,屠呦呦因发现治疗疟疾的药物——青蒿素,获得了拉斯克奖。

点击加载图片

四年后,在2015年10月,屠呦呦拿到了世界生物医学最高奖项——诺贝尔医学奖。

点击加载图片

也是在这之后,世界才知道,有这样一位研究员,冒着生命危险,为“疟疾”患者带来了福祉。

【05】三无教授,不忘初心

屠呦呦说:“我在这个药物上做了一辈子,非常希望它能物尽其用。”

而她本人又何尝不是一辈子在一个岗位上“物尽其用”呢?

她如那株被她紧握在手心的“青蒿”一样,默默无闻地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即使被埋没了40年,也依然没有放弃。

点击加载图片

已过耄耋之年,她却依然住在几十年前单位分配的房子里,数十年如一日,热爱着她的科学研究。

她没有博士学位、没有留学背景、没有院士头衔,被大家称为“三无教授”,但她却用尽自己的心血,拯救了数以万计的生命。

点击加载图片

如今90岁高龄的屠呦呦,一生都在为人类疾病奋斗,她与物理学家居里夫人、爱因斯坦以及数学家艾伦·图灵等并成为“ 20世纪最伟大人物”她的成就早已远远超出一个头衔承载的范围。

点击加载图片

写在最后

“时代给了我们好机会,希望借此破除“西医让你明明白白地死,中医让你稀里糊涂地活”的谬无稽之谈。”屠呦呦心中对中医、对济世的责任感与使命感,让她闪烁着无私与大爱的光彩。

那是真正的医者光辉!

她所得成就,得益于她从小成长的家庭环境与教育,更得益于她内心无比坚定的治学情怀,身处逆境仍负重前行,心怀家国而自强不息,值得后世敬仰!

点击加载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