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世界上,仍有一些人在静默中,独自撑起了一片伟大。 我们需要铭记他们,不是因为那一时的荣誉多么可贵, 而是因为他们在千千万万的选择之中,放弃了一切,坚持着初心。 这种初心不仅高贵,其背后的大爱更令人潸然泪下。 今天的这篇文章,北北也希望大家牢牢记住一个名字——屠呦呦。
本月初,英国BBC新闻网新版块“偶像(ICON)”栏目发起了“20世纪最伟大人物”评选,旨在选出对人类当前生活影响最大的杰出人物。 直至上周,BBC才公布出一串沉甸甸的荣誉名单。其中,中国首位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屠呦呦成功进入候选人名单。 她,不仅仅是科学领域中唯一在世的候选人,也是本次28名入围者中唯一的亚洲人。 同她一起入围的另外三位科学人物是著名物理学家爱因斯坦(Albert Einstein)、物理学家居里夫人(Maria Curie)、以及数学家艾伦·图灵(Alan Turing)。
她打败了量子力学的创始人马克斯·普朗克,超越了宇宙探秘人斯蒂芬·霍金,成功与爱因斯坦、居里夫人等先驱比肩。 对于屠呦呦的入选,BBC不乏溢美之词:“在艰难时刻仍然秉持科学理想”、“砥砺前行亦不忘回望过去”、“她的成就跨越东西”……
而其全力研制的青蒿素,是抗击疟疾之良药,拯救全球数百万人的性命。
虽然目前四位科学家中,得票数最多的为艾伦·图灵,但无论最终投票结果如何,屠呦呦对全世界的贡献毋庸置疑。 其实,屠呦呦出生起就与“青蒿”结下不解之缘,她的一生也因“青蒿素”而悲喜交加。 1930年,屠呦呦出生于浙江省宁波市一户书香门第,作为家中唯一的女儿,自小体弱多病的她,备受父母疼爱。 这个满富书卷气的名字,意外地将一个小女孩的命运与20世界最伟大科学家的身份联系在了一起。
1951年,这位师长同学眼中“病怏怏的少女”一鸣惊人,考进北大医药学系。此后,屠呦呦开始了一段在未名湖畔刻苦求学的时光。 办公室位于北京东直门外的一间小楼上,屠呦呦在那一待就是六十余载。学习、研究、工作……静默无言的岁月里,屠呦呦为药物研制呕心沥血、直至一夜成名。 上世纪60年代,39岁的屠呦呦受国家领导人的任命,开始致力于进行寻找治疗疟疾药方的研发。 屠呦呦与老师楼之岑副教授一起研究中药 彼时氯喹抗疟失效,人类饱受着疟疾之害。有数据显示,世界上一半的人口都存在罹患疟疾的风险。美国曾斥巨资进行研究,想攻破这一人类难题,可惜全都失败了。 全球最先进的技术都不行,而使用着陈旧设备的中国能出奇迹吗? 那时的屠呦呦没有博士学位,没有出国留学经历,也没有院士头衔。因此被称为“三无”科学家。但就在这样的情况下,屠呦呦还是临危受命,接受了国家疟疾防治研究项目“523”办公室艰巨的抗疟研究任务。 面对所有人的质疑,屠呦呦坚定地说:“没有行不行,只有肯不肯坚持的问题。” 屠呦呦深知自己责任重大,便于第一时间将无人照料的大女儿送去了全托班,将小女儿送回了老家,由家中老人照料。 艰难环境中,屠呦呦带着科研的信仰以及国家的重托,痛下决心,牺牲掉了一切个人利益。 一场曲折的科研之旅开启了……
早在“523”成立之前,中国其它科研机构就已筛选了4万多种抗疟疾的化合物和中草药,但都没有令人满意的发现。 第一轮的药物筛选和实验中,青蒿提取物对疟疾的抑制率只有68%,还不及胡椒的效果。而在第二轮药物筛选和实验中,青蒿的抗疟效果一度跌至12%…… 葛洪《肘后备急方》中对青蒿抗疟的记载(摘自屠呦呦的诺贝尔奖演讲)。 重重障碍前,屠呦呦并未气馁。为不负国家所托,屠呦呦半夜三更都会苦心钻研。她重新把古代文献搬了出来,一本一本地细细翻查。 偶然的一天,在翻阅东晋葛洪《肘后备急方·治寒热诸疟方》时,屠呦呦瞬间被一段话“醍醐灌顶”:“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 没错!温度不同!温度可能是提取有效成分的关键!以前进行实验的方法可能都错了? 彻夜未眠的屠呦呦,立即改用沸点较低的乙醚进行实验,终于在60摄氏度下制取青蒿提取物。 屠呦呦成功踏出第一步! 虽然这个“100%”代价的背后,是无数科研人员头晕眼胀、鼻子流血、皮肤过敏的严重症状。 就连屠呦呦本人,也因为每天接触大量乙醚,导致身体的多个系统崩盘……甚至一度患上中毒性肝炎,不得不住院疗养。 但重症的折磨并未令屠呦呦放弃……她坚定地迈出了第二步! 青蒿素诞生,下一步便要着手发明,也就是将青蒿素用于临床试验,转化为治疗疟疾的有效药物。 1972年,在成功获得青蒿乙醚提取物后,屠呦呦申请以身试药,验证青蒿素在人体上的效果。 需注意的是,此前几次动物试验中,均出现多种毒性反应。若以身试毒,无疑是充满危险的。 这一刻,屠呦呦作为药物研制者,非但没有犹豫,还表现出了惊人的果敢。作为首批试药者之一,她毅然服下试验提取物,静静躺在病床上,成败在此一搏。 幸运的是,命运之神青睐屠呦呦的勇气,欣赏她对科研成果的自信。经过一周的试药观察,团队未发现该提取物对人体有明显毒副作用。 得知结果后,虚弱的屠呦呦连忙带上样品,赶赴海南昌江疟疾高发区,在病人身上进行试验,最终完成了21例临床抗疟疗效观察,所有的效果都令人满意! 抗疟疾良药的青蒿素问世!这是屠呦呦的胜利,也是全人类的福音。 1977年,经卫生部同意,屠呦呦团队研究论文以“青蒿素结构研究协作组”的名义在《科学通报》上发表,首次向全球报告了青蒿素这一重大原创成果。 与此同时,他们发现比起片剂,青蒿素原粉直接装胶囊的形式更有效果。 1986年10月,青蒿素获得卫生部颁发的《新药证书》。这颗拯救全人类的蓝色小药片,被非洲人民称作是“来自东方的神药”! 中国抗疟药物——科泰复 2000年以来,世界卫生组织把青蒿素类药物作为首选抗疟药物,在全球推广。 世界卫生组织《疟疾实况报道》显示,2000年至2015年期间,全球各年龄组危险人群中疟疾死亡率下降了60%,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下降了65%!神药无疑! 2015年10月5日,瑞典卡罗琳医学院宣布将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屠呦呦。这是中国医学界迄今为止获得的最高奖项,也是中医药成果获得的最高奖项。 图源:时代周刊 但屠呦呦本人表现得非常低调,她在领奖台上表示:“这不仅是授予我个人的荣誉,也是对全体中国科学家团队的嘉奖和鼓励。” 除去诺贝尔奖获得者的身份外,屠呦呦还是2011年度诺奖“风向标”——美国拉斯克奖65年来首个获奖的华人,2015年度“感动中国”人物,2016年度《时代周刊》“全球最具影响力人物”,2016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首位女性获得者…… 最近的一次获奖记录,停留在2018年12月18日,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的大会上,屠呦呦作为中医药科技创新的优秀代表,被授予改革先锋称号,获颁奖章。 尽管拿奖拿到手软,面对铺天盖地的媒体采访时,屠呦呦一律都笑着回绝了。她说:“就到这吧,我不习惯这种场合上的事。目前青蒿素抗疟的疗效比较客观,但青蒿素抗疟的药物深层机理还要继续研究。抓紧吧!” 或许,在屠呦呦眼中,世界往往是静止的,既不浮躁也不喧嚣,甚至没有庞杂的人情世故。 她只希望怀揣爱心,尽一己之力,用毕生学识,好好做研究,解救更多尚在忍受疾病痛苦的人。 2018年初,双氢青蒿素对红斑狼疮的治疗效果最终得以确认,这又是一个震惊世界的突破!该成果依然归功于屠呦呦。
屠呦呦的科学成就惊人,让中外人士人士钦佩。 《卫报》——“从默默无闻到诺贝尔奖:谦虚的科学家”。
《每日电讯报》——“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奖终于使几十年的努力得到了认可。” ……
但为此,屠呦呦牺牲了半生的个人时光。这位举世称赞的科学家,却被家人看作是一位“疏远的妻子与母亲”。 褪去荣誉光环后,你会发现这位年近90的老太太,真实生活一团乱。她既不会做饭,也不会做家务。出门总忘带钱包证件,坐车也经常坐过站…… 由于两个女儿自小被送走,因此与母亲的关系非常淡薄。50多年的科研时光中,屠呦呦几乎几年才与女儿见一次面,完全错过了女儿的成长。 最终,她不仅失去了亲密的家庭关系,更失去了享受天伦之乐的机会。 或许,对于屠呦呦而言,自己投入毕生的科研成果,逐渐变成一项又一项救死扶伤的良药,就是她心中最大的满足吧!再多遗憾都是值得的。 一位心怀全人类的无私科学家,自然是伟大的人!她的入选不仅令中国人振奋,更令全球科研学者欣慰。 呦呦鹿鸣,食野之蒿。 我有嘉宾,德音孔昭。 缺憾半生,传奇一世。 无怨无悔,燃尽为止。 呦呦之辈,时代稀缺。 低调无言,无人忘却。 这位中国女士了不起! 她值得所有人表示最崇高的敬意!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平台立场。 作者:兮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