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呦呦鹿鸣,食野之蒿:中国需要更多的屠呦呦

 思想者札记 2021-04-14

思想者札记——关于自然、社会、人生的思考,期望与大家思想碰撞、心灵互动。周一、三、五 晚上20点发布三篇原创文章。欢迎投稿敬请阅读、分享、评论!

20159月,诺贝尔委员会宣布83岁的中国女科学家屠呦呦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这是历史上首次有中国女科学家获得这一殊荣,也是诺奖历史上为数不多的女性获奖人。消息公布后,国内科学界一片哗然,因为大部分人从来没有听过屠呦呦,对于得奖的缘由——青蒿素也是一头雾水。

在世界瞩目的诺贝尔奖颁奖现场,与会嘉宾和欧洲科学界给与了屠呦呦高度评价。屠呦呦及其团队所发现和提炼的青蒿素药品,过去几十年拯救了全世界数百万的疟疾病人的生命,为全世界的卫生和医疗事业贡献巨大。

这样一个贡献巨大的女科学家,获奖前在国内名声不显,知道的人不多,更不用说入选两院院士。这种“墙内开花墙外香”的现象,值得深思。

01


屠家有女

19301230日,宁波诗书世家屠家一个女婴呱呱坠地,女婴响亮的哭声让父亲无比喜悦,按照“男楚辞,女诗经”的起名传统,听着女儿响亮的哭声,屠父取“呦呦鹿鸣,食野之苹……呦呦鹿鸣,食野之蒿”的呦呦之意,给女儿起名屠呦呦。

这句诗的后半句在冥冥之中贯穿了屠呦呦的一生,屠呦呦大半生的工作围绕青蒿素的发现和提取方法,这是不是命运的安排?

屠呦呦在书香门第的环境慢慢长大,文静而又好学,但在高中时不幸患肺结核而休学一年-这种在当时死亡率极高的传染病,痊愈后树立了从医的志向,屠呦呦在1950年考取了北大医学院,成为建国初期为数不多考取中医专业的大学生,她毕业后进入中医研究院,从事传统中医的研究。

跟药物医学专业相比,中医研究属于冷门专业,但屠呦呦耐得住寂寞,在这个专业领域潜心研究,很快成为国内知名的研究员。

她的专业能力使得上世纪六十年代国家在研究如何从中医中发现疟疾的治疗方法时将这个课题交给包括屠呦呦所在的团队在内的数十个团队,最终,屠呦呦带领团队攻坚克难、不辱使命,成功提取出青蒿素,出色完成任务。

02


青蒿素

疟疾是一种恶性疾病,在全球肆虐了数千年,患者得病后高烧不退、全身发抖,重者几天内就会死亡。20世纪60年代,疟疾疟疾在东南亚爆发,在越南战争中,疟疾成为比飞机和大炮更可怕的敌人。

1967年,在毛泽东的指示下,集合全国科技力量的“五二三”项目正式启动,目标是尽快研发抗疟新药。1969年,中医研究院受命加入“五二三”项目组,时年39岁的屠呦呦被任命为课题组组长。

包括屠呦呦在内的科学家们前前后后试了4万多种草药,如大海捞针一般,但是效果都不理想。

屠呦呦领导课题组从中国传统医书、古籍、民间方药入手,调查了2000多种中草药制剂,不断改进和实验提取方法,最后研究方向集中在200种中草药,又经过数年的反复测试和研究,最后经过无数次试验后,在青蒿中提取出抗疟效果达到100%的青蒿提取物——也就是青蒿素。

03


屠呦呦的坚持

我们知道,在医疗界,获得样品只是第一步,要应用必须要进行临床试验,为了更切实的掌握临床试验数据,屠呦呦提出参与志愿试药,1972年,屠呦呦和另外2名研究员住进北京东直门医院,成为首批人体试验志愿者,经过一周的试药观察,未发现青蒿提取物对于人体有明显副作用。

当年8月开始,屠呦呦亲自上阵,带上样品,到海南的疟疾高发区,冒着酷暑烈日,在疟疾病人身上试验,完成了数十例临床治疗和观察,青蒿素治疗效果很好。课题组再接再厉,改进提取方法和工艺,新药成功上市,并在三年后在上海有机所等帮助下首先测定了青蒿素的化学结构。

在青蒿素的基础上,屠呦呦带领课题组又发现了相关衍生物——二氢青蒿素——具备更好更稳定的疗效,同时可以有效降低病人复发率。这一研究又持续了10年,最终将中国治疗疟疾的医疗水平提高到全世界最前列。

随着中国青蒿素相关治疗方案推广到全球,据世界卫生组织《疟疾实况报道》:从2000年至2015年的15年间,全球疟疾死亡率下降了60%,尤其是5岁下儿童死亡率降低了65%,拯救了全世界数百万人的生命,青蒿素类药物作为治疗疟疾的主导药物,被誉为“东方神药”,屠呦呦功不可没。


04


对科技兴国的启示

屠呦呦所体现的是优秀中国科学家的风采:百折不挠、攻坚克难、平凡而又伟大。但是让人遗憾的是,屠呦呦并不是两院院士,也没有政府公务员的身份,为中国和全世界做出如此重大贡献的科学家,为什么得到诺贝尔委员会的青睐,却得不到国内科学界的认可,是仅仅因为不同的评选标准吗?

联想到不久之前饱受争议的茅台“白酒院士”,还有10年前成功进入中国工程院的“香烟院士”,让人深思:作为中国科学界的“泰山北斗”的两院院士,我们到底需要什么样的院士和科学家?如何激励真正为科技兴国奉献的科学家?我们的科研机制如何成为中国科技人才发展的“航向标”和指南针?

2019年开始,我们国家遭遇了国外的一系列“卡脖子”动作,在半导体、手机芯片等领域面临着来自欧美等国的科技封锁和遏制。

针对这些重点科技攻关方向,发现和激励科研人员和团队,开发出领先世界的相关技术、专利和产品,需要一流的人才团队,而这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从基础学科到应用研究的梯队式建设和发展。需要成百上千如屠呦呦一样的科学家常年累月的努力和投入。

05


我们需要更多的屠呦呦

随着这些年国家资料的相继解密,我们才能知道在过去几十年,为国家的科技发展和国力默默贡献的无数“无名英雄”,比如中国的两弹元勋邓稼先、钱三强、赵九章、钱学森、孙家栋,中国的核潜艇首席设计师彭士禄院士,中国的卫星导航专家许其凤院士等等。

他们都曾经是各自领域的知名科学家,为了国家的科研事业甘愿默默无闻,数十年隐姓埋名,奉献自己的热血和青春。

未来的竞争很大程度上是科技的竞争,人才的竞争。中国已经成为全球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经济体,拥有全世界最完备的工业体系,各个领域的科技实力需要无数个优秀的科研人员在各自领域成为一流的科学家,就像屠呦呦带领团队,30年如一日地将中国的抗疟疾药物水平提升到全球最先进国家一样。






最后

作为中国人,我们为屠呦呦的获奖而自豪,敬佩她数十年如一日对于中医科研的坚持和奉献,获奖实至名归。我们也衷心祝愿中国的科学事业能够冲破桎梏,充分发挥国人的聪明智慧,涌现出更多的优秀科研工作者,去摘取科学发展道路上的一颗颗明珠,让中国的科技实力走到世界最前列。

往 期 推 荐


逆商:决定你的人生格局和高度


《金字塔原理》:思考、表达和解决问题的逻辑


知道自己真正想要什么,这一生才不会后悔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