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王维的诗误导了人们上千年,茱萸文化只是一种地域文化

 昵称32901809 2020-06-20

导语:是王维的'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将茱萸文化引入人们的视野中的,但是这里王维借助茱萸想要表达的是年少离家之后,重阳佳节之际的思乡之情,并非社会意义上的茱萸文化。其实古代社会中茱萸的文化内涵非常深厚,茱萸不仅可以入药,还能做成糕点,还能酿酒。此外,人们还充分发挥想象力和模仿力,把茱萸作为样式绣在服饰上,印在瓷器里。可以说茱萸和古代人们生活的关系非常密切。这是因为茱萸在文化意蕴上代表着避邪祈福,寄托了勤苦人们的美好祝愿。其实,在北方人民生活中并没有茱萸这种植物,如果没有读过王维的诗,有人根本不知道茱萸是什么。

一、茱萸习俗的起源

1、作为植物本源意义的茱萸

在商务印书馆版的《辞海》中是这样定义茱萸的:'有山茱萸、吴茱萸、食茱萸三种。生于川谷,其味相烈。'茱萸,也叫'越椒',性喜温,生长于我国南方地区。茱萸是一种小乔木,开黄花,结红果。

王维的诗误导了人们上千年,茱萸文化只是一种地域文化

茱萸果

茱萸果可做药材。中医讲究用大自然中植物的属性来弥补人们身体缺失的元气,汉代《神农本草经》就记载:'(茱萸)果肉可入药,有补血固精、补益肝肾、调气'等作用。后来的《千金方》、《本草纲目》等医学著作中也有关于茱萸入药治病的记载。

茱萸可做调料。中华美食之所以闻名世界,不仅只靠高超的烹饪技术,调味佐料也是关键。茱萸因其味辛辣,越地所产最佳,所以也称为'越椒'。魏朝贾思勰在《齐民要术》中记载在炖鱼、做酱的时候要放入食茱萸调味。宋代的《尔雅翼》也记载食茱萸是人们生活中三种调味料之一。明朝时期随着美洲辣椒传入中国,茱萸的调料地位被逐渐取代了。另外,据说吃茱萸做的饼或者糕点可以延年益寿。

王维的诗误导了人们上千年,茱萸文化只是一种地域文化

晒干的茱萸

茱萸可酿酒。南朝宋武帝刘裕就曾用茱萸酒犒赏将士,鼓励人们英勇作战。唐宋时期茱萸酒盛行,孙思邈在《千金方》中记载,重阳节喝酒的时候,要把茱萸和菊花洒在酒里一同饮下,把茱萸称作'辟邪翁',把菊花称为'延寿客'。在绍兴,人们还有吃豆荚饮茱萸酒的习惯。

王维的诗误导了人们上千年,茱萸文化只是一种地域文化

茱萸酒

2、茱萸文化的起源

对于茱萸的记载,最早可追溯到屈原的《离骚》:椒专佞以慢幍兮,榝又欲充夫佩帷。意思是花椒趋炎附势,茱萸想冒充制作香囊的香草。可能在楚地有比茱萸好闻的香料,屈原才这样贬低茱萸。后来曹植也说,茱萸自有芳,不若桂与兰。可见在古人心目中茱萸的味道和桂花兰花等香气是不能比的。

重阳节登高望远、佩戴茱萸的习俗可以追溯到西汉时期,《西京杂记》中记载,戚夫人的一个宫女出宫嫁人后和人们聊天时,说皇宫九月九日有'佩茱萸'的习俗。以前人们普遍把费长房和桓景的故事当作重阳节佩戴茱萸的起源,费长房是也是汉朝人,所以汉朝就有这一习俗应该可以肯定。费长房和桓景的故事毕竟属于魔幻故事,不能当作重阳节起源的证据。

王维的诗误导了人们上千年,茱萸文化只是一种地域文化

老人佩戴茱萸

魏晋南北朝、唐宋等朝代均有关于茱萸的详细记载,也说明重阳节文化已经获得人们的广泛认可。最著名的当然要数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了。赏茱萸、插茱萸、戴茱萸锦囊、喝茱萸酒等习俗逐渐形成并延续下来。

二、茱萸作为一种文化进入人们视野

1、茱萸成为一种文化的原因

茱萸成为重要习俗的一个原因是:其味辣,有中草药的功效,能辟邪除恶。这是从实用主义角度解释茱萸习俗的,古代医疗技术不发达,自然生成的动植物就是人们治疗疾病的药物,自古就有'神农尝百草'的传说。在的生产实践中,人们自然会对茱萸这类味道不寻常的植物发生兴趣,经过食用又发现其有治病的功效,经过多年的发展自然就会形成习俗。

王维的诗误导了人们上千年,茱萸文化只是一种地域文化

茱萸花

2、文学中的茱萸

抛开王维和重阳节,历史中借茱萸抒发情感的文学作品非常多。曹植在《浮萍篇》中写道'茱萸自有芳,不若桂与兰。新人虽可爱,无若故所欢。'这里把茱萸比作新嫁的女子,该女子度过蜜月期之后被夫君抛弃,对于他夫君来说,即使新人再可爱,也不如过去的老情人。这里的茱萸并没有任何习俗特征,纯粹是曹植用来做比喻的一种植物。

西晋时期,孙楚专门写成《茱萸赋》,用'有茱萸之嘉木,植茅茨之前庭,历汉女而始育,关百载而长生。'等语句来赞美茱萸。由此可见茱萸在晋朝已经是人们种植的常见植物了。而且历汉女而始育更加了作证汉代就已经产生茱萸习俗了。

王维的诗误导了人们上千年,茱萸文化只是一种地域文化

大面积茱萸种植

除此之外,还有以茱萸命名的地名和建筑。徐州市贾汪区有茱萸寺,为中国最大的药师佛道场,在茱萸寺附近,还有茱萸山、茱萸园等旅游景点。浙江杭州桐庐县有以茱萸命名的山庄,专门开展餐饮等娱乐活动。扬州有茱萸湾风景区,也是一个旅游的好去处。

3、茱萸纹祥样式

除了松柏、牡丹等特殊的纹祥之外,植物纹祥在古代生活中并不常见,常见的是象征着动态活力的动物纹祥,比如古代官服中麒麟、仙鹤。而汉代人们就已经在服饰上雕琢的茱萸图案,这是非常罕见的。

王维的诗误导了人们上千年,茱萸文化只是一种地域文化

官服上的麒麟绣

1972年马王堆出土的文物中就有饰有茱萸图案的丝织物。后来,还发现饰有茱萸图案的丝绸和刺绣。这种茱萸图案以三瓣花头为主要特征,茱萸纹饰图案视角各异,有正视的,也有侧视的,艺术性非常高超。随着考古挖掘,人们发现茱萸纹还是汉朝丝织物的代表性纹祥。

王维的诗误导了人们上千年,茱萸文化只是一种地域文化

出土的茱萸纹祥

茱萸纹祥可能在汉朝时期就随着丝绸之路传播到国外。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在新疆民丰县出土的汉墓中,发现了带有茱萸纹祥的丝织品,不过这里的茱萸纹只是轮廓有点像茱萸叶子的简单纹饰。在罗布泊也出土了绣有'延年益寿大宜子孙'的茱萸样式棉织品。而新疆地区是汉朝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并且这里气候干旱,不适宜茱萸生长,由此可以推断茱萸纹香可能已经由此传到了国外。

三、茱萸文化的地域性

茱萸常见于中南方,属于一种地域文化。茱萸性湿喜高温,在南方非常常见,茱萸的成熟期和重阳节正好重合,所以被南方人当成一种文化习俗。北方人民过重阳节和茱萸没有什么关系,反而是吃面食、吃螃蟹,因为北方没有茱萸。其道理就像北方鄂伦春人将麋鹿当成一种图腾崇拜而南方则没有麋鹿崇拜一样。

王维的诗误导了人们上千年,茱萸文化只是一种地域文化

重阳节登高望远

《离骚》的作者屈原是楚国人,出生在楚国丹阳秭归(湖北宜昌)。屈原去世于汨罗江,而汨罗江在今天的湖南境内。王维写《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时候在蒲县(今山西永济市),蒲县已经接近南北方分界线秦岭了。《茱萸赋》的作者孙楚当时在冯翊为官,冯翊即今天的大荔县,和王维当时所在地永济县距离非常近。

所以说,茱萸文化的归属范围基本上没有达到过北方。由于新疆的茱萸纹祥并非习俗,极可能是丝绸之路上的商业行为带去的,所以不能算在内。北方的学生在念到'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的时候,可能并没有想过这个问题。

王维的诗误导了人们上千年,茱萸文化只是一种地域文化

蓝色部分为永济市(古代王维所在地)

结语:'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描述的是古代小农经济时期社会的状态,在小农经济时,知识分子非常少,茱萸文化限于南方地区,南方人习以为常。而近现代以来,随着知识的普及,尤其是古诗这类大众文化的普及,一些风俗习惯渐渐为人们所知,即使所处地处没有这种习俗,人们由于学习的惯性也不感到奇怪。这也是历史文化的可悲之处,随着大量文化知识的普及,人们变得越来越'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茱萸文化就是其中的一个代表,当我们在阅读的时候,也应该进行一些思考,这样才能促进文化进步,社会进步。

参考文献:

《齐民要术》

《唐诗三百首》

《西京杂记》

《离骚》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