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考议论文,手拿把攥,无非就是一巴掌的事儿(上)

 天地一沙鸥zbyr 2020-06-20

关于中考议论文,有如下常识应该了解。

一、不同地区对议论文的考查频率有所不同。

北京市中考每年都要考查议论文,少则7、8分,多则10来分。每一年的试卷三种文体都要涉及,一般记叙文总分值稍高,说明文和议论文分值接近。

但其他地区的中考,有的年份涉及到议论文考查,有的年份则空缺。主要原因是这些地区一般把“说明文”和“议论文”作为“实用文体”这一大类来处理,所以,有的年份就考说明文,有的年份就考议论文。

二、就考试而言,议论文属于简单易把握文体。

相比较于记叙文,有十几甚至二十个经常涉及到的考点,议论文则比较简单,概括而言,无非就是“一巴掌的事儿”,如果把这一巴掌的事儿搞清楚了,那么议论文则手拿把攥。

中考议论文,手拿把攥,无非就是一巴掌的事儿(上)

那关于议论文阅读,这一巴掌的事儿都有哪些呢?

1. 论题

即作者要议论的话题。广义来看,没有什么话题不能纳入论题,但实际上作者在选择论题时,却又要对所论的话题的价值有所考虑。有没有热度,有没有较强的争议性,有没有人认识上或者实践上的误区等等。

2. 论点

即作者的观点,该观点要紧紧围绕论题展开,要有中心论点,有时候也要有分论点,对中心论点起到支撑作用。

3. 论据

主要有道理与事实两种类型。论据的选择要关注两个方面,一个是论据本身的价值,它是不是个可靠的论据,如果是事实论据,其真实性要不容置疑,如果是道理论据,则其逻辑要非常严谨。另外一个是论据要能够和论点紧密相关,不能证明论点的论据,哪怕本身再有价值,也不能选用。

4. 论证

论证主要涉及到论证过程和论证方法

论证过程要能弄清楚句间、段间、层间关系,要能够区分观点和材料,要能够搞清楚观点和材料是如何联接纽结在一起的。有时候考查对特定区间论证过程的概括总结,也有时候要考查如何用自己的语言把观点和材料联系起来。

论证方法具体到初中,主要考查举例(事实)论证、引用(道理)论证、比喻论证以及正反对比论证四种主要类型,这要与对论据的学习紧密结合起来。

5. 语言

议论文的语言要求严谨准确,逻辑性强,不仅仅观点的表达要严谨准确,在论证的过程中也要严谨准确。要尽可能避免说过头的话,说片面的话。

其中论点、论据和论证,就是我们常说的议论文的三要素,这是议论文阅读考查的重中之重,论题和语言两者也时常涉及。

下面以2018年北京市中考语文真题议论文为例,做一点儿分析,在真题之后,还有我在真题基础上改造的试题,也做一点儿分析,两相对比,可以将议论文命题以及备考的思路看得更清楚。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2-24题。(共7分)

①读书是一个人成长的重要途径。读书的方法多种多样,但循序渐进是最基本的方法。

②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一个渐进的过程,都是从无到有,从小到大,逐步完善的。读书也一样,必须由少到多,由浅入深,逐步理解、消化、吸收。“万丈高楼平地起”,大楼要一层一层往上盖,书也要一点一点认真读。正如清代陆清献在《示儿书》中所说:“一日所读虽不多,日积月累,自然充足。”读书如果违背了循序渐进的规律,急于求成,就好像肚子饿时吃饭,狼吞虎咽,囫囵吞枣,不仅没能品尝到菜肴的滋味,甚至可能会因噎废食。数学家华罗庚也说:“学习上切忌好高骛远,急于求成。学得不扎实,你想来得快些,结果反倒慢了。”可见,循序渐进是一种符合事物发展规律的读书方法。

③任何学科的知识体系都是由浅入深建立起来的,起点都是基础知识。循序渐进的读书方法是与学科知识体系的特点相适应的,因此,读书就要从基础知识开始。杰出的科学家都是从最简单的加减乘除开始学起,杰出的画家都是从最简单的线条和色彩开始练起,杰出的文学家也都是从最简单的遣词造句开始写起。他们都是在起点就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才会不断提高,有了后来的成就。这充分说明打好基础,循序渐进,才会取得好的结果。

④在循序渐进的阅读中,随着对内容理解的不断加深,人们会产生更深入的思考,因而循序渐进的阅读就成为读书者进步的阶梯。南宋哲学家朱熹曾说“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这是他对自己读书经验的总结。他曾每日从《礼记》《左传》等经籍中选取两段,反复阅读,出口成诵,进而不断思考,融会贯通,最终形成自己的思想。正是这样,他才成为伟大的哲学家。

青年人读书欲望很强,读书劲头很大,这是可喜的现象。但有些人读书贪多求快,“在空中起跳”,忽视打好扎实的基础,违背了循序渐进的规律,结果收效甚微。(注:本句横线在中考真题中没有,是为了修改的问题而增加的)因此,一个人只有掌握了正确的读书方法,才能日益精进。

下面是2018年中考议论文的真题:

22.上面的文字告诉我们的一个道理是 。(限12个字以内)(2分)

【简析】

答案示例:读书应当循序渐进

这是一个关于论点的考查问题。关于论点的提问,可以有多种样式,除了直接提问“本文的中心论点是_____”,也可以说“本文作者的观点是_____”,“本文要告诉我们的一个道理是_____”等等。还有可能是在题干中概括本文的论题,然后让你谈谈作者对这个论题有怎样的认识和判断。

中考中大部分关于中心论点的考查,都是原文原句,偶有变化,也多是在原文原句基础上的简单调整,而没有更为复杂的归纳概括,主要是考虑到考生能力所限,如果过于复杂的概括会导致考生的回答五花八门,评分标准很难把握。

有些时候开门见山提出论点,也有一些时候,是在做一点儿铺垫之后提出论点,并且在论点之前有“我觉得”、“我认为”等标志性词语,这样一些类型的试题,对考生来说难度都不大。

比较容易出问题的是论点藏在文章中间后者文章末尾末,并且,在开头的部分有一些干扰性的表达。典型试题可以参见北京市中考2012年第20题。要想确认所找的中心论点是否准确,可以有两个办法验证,一个是看这句话是否包含论题,另外一个是看全文是否紧紧围绕这句话展开论述。

23.阅读全文,判断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甲】第②段分别引用陆清献和华罗庚的话,来充分论证本段的观点。

【乙】第③段论述的重点是:任何学科知识体系的起点都是基础知识。

【丙】第④段先说内容理解的加深会带来思考的深入,据此提出观点,再用朱熹的言行做证明。

【简析】

答案:乙

该题虽然是一个选择题,但涉及论点、论据、论证的多个点的考查。主要是看能否清晰准确地把握相关段落,理清楚段落层次,看清句间关系,尤其要清楚地区分哪些是观点,哪些是论据(材料)。

第②段中的第一句话是铺垫,第二句话“读书也一样,必须由少到多,由浅入深,逐步理解、消化、吸收”是这一段的分论点,陆清献和华罗庚的话正是对这个分论点的论证。因此,【甲】句的表达没有问题。

第③段中,第一句话“任何学科的知识体系都是由浅入深建立起来的,起点都是基础知识。”在本段中起铺垫作用,主要为了引出本段的观点“循序渐进的读书方法是与学科知识体系的特点相适应的,因此,读书就要从基础知识开始。”这一段话的论述重点应该是这个分论点。因此,【乙】句的表达是错误的。

【丙】句的表达清晰准确地概括了第④段的论证过程,准确无误。

24.下面是《论语》中关于学习的两则语录,哪一则有助于你理解上面的文字?请简要说明理由。(3分)

①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②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答:

【简析】

答案示例一:

我选择①。这则语录说的是“温故而知新”的读书方法能使人进步,而文中说的“循序渐进”也是一种能使人进步的读书方法。所以,这则语录有助于我理解掌握正确读书方法的重要性。

答案示例二:

我选择②。这则语录说的是在学习过程中要学与思相结合,才能有所收获,而文中说在循序渐进的阅读中能产生深入的思考,从而使人进步。所以,这则语录有助于我理解阅读中思考的重要性。

该题实际上考查以下能力:一个是对《论语》本身中的这两则语录有准确理解;一个是对本文的观点有准确的把握;第三个是要能够将这两则语录作为论据和本文的观点用语言纽结起来。

下面是我在2018年议论文原文和真题基础上改造后的试题:

23.上面的文字议论的话题是________,作者的观点是 。(后一空限12个字以内)(3分)

【简析】

答案示例:读书方法 读书应当循序渐进 (第一个空1分,第二个空2分)

本题在原有的中心论点的问题基础上,增加了一个关于论题的考查。主要基于以下两点考虑。

一个是要让学生明白关于中心论点,可以有不同的提问方式,但是答案可以指向共同的哪一个。

另一个是看起来既考查中心论点,又考查论题,有画蛇添足之嫌。实际上是提示学生应该首先弄清楚文章的论题,然后再搞清文章的论点,要先完成第一个,再完成第二个,不可以跨越,如果第一步弄错了,那第二步必错无疑。

23.阅读全文,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2分)

【甲】第②段分别引用陆清献和华罗庚的话,用充分的事实论证了本段的观点。

【乙】第③段论述的重点是:读书就要从基础知识开始 。

【丙】第④段先提出循序渐进会带来深入思考的观点,再用朱熹的言行做证明。

【简析】

答案:乙

该题在原题基础上做了一点儿变化,实际上只要对原文的相关段落层次理清楚,读明白,读透彻,那就可以稳坐钓鱼台,不管试题在表述上如何耍花样,都可以一下子戳穿本质。

第②段分别引用陆清献和华罗庚的话,是属于道理论据,是引用论证,而不是事实论证,所以【甲】句的表述是错误的。

“读书就是要从基础知识开始”正是第③段的分论点,所以【乙】句的表述没有问题。

第④段的分论点是“循序渐进的阅读就成为读书者进步的阶梯”,而不是论证“循序渐进会带来深入思考”。这个分论点要和中心论点紧密联系,都是从读书方法入手,而不能把中心语放在论述“循序渐进”上。所以【丙】句的表述是错误的。

24.从全文来看,第⑤段中的划线语句能否删除?请简要说明理由。(2分)

【简析】

答案示例:

不能删除。这句话所说的是某些青年人虽然爱读书,但贪多求快,忽视基础,正因为这种不良现象的存在,本文的论述才有意义(针对性)。(“正因为”前后各1分)

中考原题是针对如何对论据与论点进行关联论述的考查。其实也可以循着这个命题思路,找到《论语》或者其它古文中的关于论述学习的经典语句,但学生可能对理解这些文本存在障碍,不如对原题中所涉及的那两句话那么熟悉。在论据文本上制造理解障碍,反而可能无法考查学生是否真的有能力将论点与论据纽结在一起。

因此,更换了一个思路,所画横线的语句,其所起的作用是要就论题的价值进行论述,这在几乎所有的议论文中都以不同形式存在,但很少有学生会注意到这个问题,所以在此处命制了这样一道试题。引导学生既关注论题的价值,又关注议论文在语言表述上要逻辑严谨。

受限于字数,本次关于议论文的阅读就写这么多,下周再发该问题的下半部分。将以北京市2019年中考语文的议论文为例,对真题和改造的试题作出分析,最后做一点儿关于议论文阅读应试方面思考。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