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留从效:护一方平安 开万国贸易 | 五代十国

 时拾史事 2020-06-20

本文系时拾史事独家原创稿件,未经授权严禁转载

他是乱世里的一朵奇葩。别人手里有枪后总想着称王称霸,他却只想着守护乡里平安。虽依违于诸方势力之间,但护民固本之心从未改变。他也曾扬眉出剑,也曾毒杀战友,也曾驱逐故主,也曾勒兵拒敌。但在他主政漳泉、节度清源的十七年间,力行息兵安民保土,做的最多的就是勤俭养民、筑城招商、利通万国,亲手将泉漳之地打造成乱世桃源。他的清白家声,遗泽后人,致令氏子孙,惟忠惟孝。至今,泉州刺桐花开似火,不知几人还能记得那个威震一方的乱世豪强、晋江王留从效?

乱世之中,枪杆子里出政权。那些五代豪强们,一旦手握枪杆子,脑子想的最多的就是称王称霸。可是在福建泉州、漳州一带,却有一位地方实力派,在际会风云主政一方后想的却是勤俭养民、造福一方。此后十七年间,他不仅亲手打造了一个利通万国的刺桐港,也遗传了惟忠惟孝的清白家声。这个人就是五代后期掌控福建泉州、漳州(其实际掌控区域还包括后来北宋设立的兴化军管辖的莆田等地)的留从效。






热土豪杰辈出

留从效,字元范,生于公元906年,也就是朱温篡唐的前一年,这时的中国北方基本上就是朱温和李克用角逐的战场,在中国南方,却涌现出了大大小小的山头。在留从效的老家福建,王审知的闽国正发展得如火如荼。
留从效祖籍在福建泉州桃林(今福建永春城关留安村),但是,他从小就生活在枫亭(今福建仙游)。枫亭是个颇有仙气和诗意的千年古镇,据说当年安徽庐江有个姓何的名士,带着自己的九个儿子去淮南王刘安家做客,不成想,刘安与何父商量起谋反来,这可惊到了九兄弟,他们连夜出走,来到东南沿海的仙游。在九鲤湖前的山坡上,九兄弟又冷又饿,就用山上的枫树之叶搭了一凉亭抵御秋寒。后来,品行高洁的九兄弟升仙而去,人们就将他们结枫为亭的地方称为枫亭。枫亭作为仙游唯一邻海的乡镇,自古商贸发达、文化灿烂、艺术鼎盛、名士辈出,有"科甲冠八闽"之美誉。
留从效的祖父留环,是一个禀赋极佳的人,涉猎百家,文声甚著,曾担任过福州盐铁巡官等职,在当地算得上一位名人。不过,到了留从效这一辈,由于幼年丧父,家世衰微,很小的他就如同乱世里的浮萍一般,在母亲的操劳下艰难求生,这使他从小就学会了孝顺母亲、礼敬兄长,也因此闻名乡里。
为了改善生活,留从效少年时就投身王审知政权,在泉州衙门当了一名小衙兵,勉强算是低级公务员。虽然,我们不知道同样以孝悌闻名的王审知生前是否注意过这个不起眼的小同志,但是开闽圣王王审知显然对留从效走上领导岗位后的执政风格产生过影响。
留从效的职业生涯混得还算不错,经过多年打拼,他终于熬到了散指挥使,成为五代时期皇帝身边的近卫班直吏员,算是在皇帝身边露过脸了。不过,他上面的皇帝只是闽国的关门天子,即王审知野心膨胀的后代们自立的皇帝。
王审知治国有方,教子无德,在他死后没多久,他的那些不肖子孙便杀得人头滚滚。年轻的留从效近距离接触到这种帝王家的亲情杀,一定是充满了鄙夷和厌恶的,因为这与他的孝悌之性格格不入,可是,在当时的险恶环境下,他又无能为力,只能苦苦地等待。
直至公元944年,一向猜忌暴虐的闽景宗王延曦被曾经拥立他上位的禁军大将朱文进所弑。朱文进不仅杀了王延曦,还本着皇帝轮流坐的原则,自立为闽主。虽然不久之后,朱文进就领了盒饭,但一朝天子一朝臣,背主自立的朱文进为了掌控福建,派出自己的党羽黄绍颇担任泉州刺史,成了已回泉州任职的留从效的顶头上司。
在王家吃了多年干饭的留从效如何肯屈居于黄绍颇之下,于是,他开始密谋起事。
一天, 留从效偷偷对泉州裨校王忠顺、董思安和自己的亲信苏光海说:"朱逆杀灭王氏一族,又派心腹分据诸州,分明是想独吞福建。我们都是在福建生活多年的土著,深受王氏恩遇,当此危亡之际,难道我们就这样坐视不成?眼下,王氏就剩下富沙王王延政一直在建州(今福建建瓯)坚持抗争,据说发展得不错。我们不如杀掉黄某,将泉州献给富沙王,以此报答王氏厚恩,也给自己谋个出身!"一席话,说得几人热血上涌,都表示要齐心协力做掉黄绍颇,回归王延政。
此后,几人开始秘密串联,然后在留从效家里聚齐,一顿小酒喝起,众人纷纷吐露心声,表示愿意杀贼立功。留从效点了点人头,一共是52条好汉。
留从效知道干这种事宜早宜不迟,一旦有人从席上离去,保不齐会变卦,于是,他提议,择日不如撞日,杀贼立功就在今晚。众人酒精上头、热血澎湃,自然无不允诺。
最后,由壮士陈洪进带头,大家连夜越墙而入,直接闯进黄府,将还在熟睡的黄绍颇拎将起来,一刀两断。
另一头的留从效则来到王延政之侄王继勋的藏身之处,恭请这位硕果仅存的王氏宗子出面主持泉州军府事,好与占据福建南平的建州军相响应。
留从效、王忠顺、董思安哥儿仨也没客气,一律自署平贼统军使,实际掌握了泉州大权。
留从效为了更好地获取建州的支持,特意派陈洪进提着黄绍颇的首级作为投名状,去向王延政请功。王延政正忙着应付朱文进的攻击,一听说当年王氏入闽的根据地泉州重回怀抱,登时大喜,立刻以王继勋为侍中、泉州刺史,留从效、王忠顺、董思安均任都指挥使。留从效这一票买卖做对了。
朱文进听说自己的好部下变成了无头尸,不禁大怒,他担心泉州、建州自此联成一体,到时候福建必重回王氏,那自己岂不是死无葬身之地。于是,他决定乘留从效一伙刚刚起事,立即发兵予以扑灭。
但是,恼羞成怒的朱文进忘了一点,留从效是泉州的地头蛇,深知泉州地势之利,再加上为保乡土不惜死战的决心,可不是他派出些外来和尚就能轻松搞定的。
果然,朱文进的军队从福州一出来,就被留从效的探子发现了。然后,留从效选好设伏点,静等敌军入瓮。果然,不疑有他的福州军大摇大摆地一头撞进伏击圈中,四面杀声顿起,然后,福州军就成了留从效割据泉州的奠基礼。
很快,朱文进与王延政就如昙花般凋谢了。因为,闽国内斗大戏演得如此精彩,引得南唐都忍不住入戏了。公元945年,南唐国主李璟派军攻克建州,王延政出降,王继勋随即也以泉州降。在此之前,朱文进已被部将所杀。
南唐军将王延政请去南京喝茶,此后下落不明。对于王继勋,唐军暂时顾不上,就只好让他维持现状。
当时,唐军曾强攻福州,没想到经过王审知加固后的福州是块硬骨头,死磕了数月也攻不下来,只好听之任之,李璟委任李弘义(这货是个有奶便是娘的政治动物,拥有恩主赏赐的多个名字,李弘义就是南唐的赐名,李仁达才是他的本名)为威武军节度使,暂时打理福建军政。
第二年,泉州的王继勋觉得如今闽地好不容易太平了,作为各地的长官,应该好好联络一下感情,就给李弘义写信修好。可是,王继勋觉得自己好歹算是前朝王族,李弘义归根结底是王氏旧臣,应该可以与之平辈论交。因此,在信中,王继勋显然没有摆正态度,这让收信批阅的李弘义非常恼火。
李弘义恼火的原因有两个:一是泉州隶属于威武军,是自己名义上的下级单位,泉州之主对自己缺乏恭敬。二是自己虽是王氏旧臣,但王氏多年不提拔自己,要不是自己善于投机,哪有今天的好日子,现在王继勋摆出一幅旧主的模样,非要与自己平辈抗礼,这不是故意恶心人吗?于是,他决定替王氏先人好好教育一下王继勋。
李弘义派自己的弟弟李弘通率军万人进攻泉州。李弘通这厮仗着自己是大帅的弟弟,一向在军中作威作福,丝毫不懂兵贵神速的道理,非要摆足了官威才肯出发。
不说李氏兄弟如何耍宝,单说泉州城内此时已是风声鹤唳。原来,泉州虽然名义上是王继勋为尊,但大小事情如果没有留从效背书,都做不成的。久历戎行的留从效深知李弘义的为人,知道和这个人渣是没法和平共处的,福州与泉州早晚都会兵戎相见,因此,他在福州安插了多名卧底,这些人早把李氏兄弟准备兵发泉州的消息报送回来。
一听泉州这场兵祸居然是王继勋无礼李弘义所致,留从效觉得这可是扳倒王继勋的好机会。现在整个闽国名义都归属南唐了,再留着王继勋这块牌子不仅无益,还会招致南唐的猜忌。
于是,留从效以王继勋平日赏罚不明,士卒多有意见为由,派兵进入刺史府,将王继勋轻松拿下,然后宣布自领军府事,称泉、漳二州留后。
再然后,留从效率军迎击李弘通,于当年四月,将李弘通的万余精兵打包收下,只剩下李弘通仓皇逃遁。留从效也不穷追,打扫干净战场,凯旋而归。
写到这里,笔者觉得留从效果真不是一个好战分子,他善打巧仗,且讲究有利有节,点到为止。关于这一点,可能连史官也颇受感染,对于他指挥的两场战役皆语焉不详,一笔带过,令笔者也没法发挥。
战后,留从效上表李璟说明原委。李璟对于福建这个当时的老少边穷地区并不是特别看重,只要当地实力派尊奉自己为主,那么一切都好说。于是,他下旨让留从效将王继勋送到南京,另有任用。而对于刚刚打了胜仗的留从效,则好好表扬一通,然后正式任命其为泉州刺史。不过,诗人李璟到底是政治动物,在拉拢留从效的同时,还不忘任命董思安为已改名南州的漳州的最高长官,希望借此牵制留从效。
经过多年的奋斗,留从效终于实现了本地人任本地最高长官的梦想。泉州也将在他的手里生出腾飞之翼。







依违列强保境自安

留从效彻底占据泉州后,与当年战友董思安的关系变得微妙起来。老实说,董思安这个人品性不错,在忠孝方面与留从效可谓不相上下。
想当年,董思安与王忠顺带兵去建州助战,可惜哥儿俩的打仗手艺不强,数战不利,手下将士皆萌生退意,董思安就激励大家道:"我们为王氏效命多年,今天稍微遇上点挫折,就背主而去,天下之大,哪里还有我们的容身之地呢?"一席话,说得诸军无地自容,竟皆挥刀死战,再无言去者,最后王忠顺战死,董思安这才率军退归泉州,南唐军竟无敢追者。
李璟知道董思安的故事后,不仅没有怪罪,反而任命其为漳州刺史。这哥们立即以父名为章上表请辞,李璟对其忠孝非常感动,当即下旨改漳州为南州,仍以其为长吏,可见在君王们眼里,忠孝份量很重,足以扛得起"信任"二字。
当上刺史的董思安虽然从此可以与留从效比翼齐飞,但他心里还是装着昔日战友的。他请求以留从效的哥哥留从愿作为自己的副手,和自己一同建设南州。
不过,乱世中的信任始终是一种稀缺的资源,哪怕留从效和董思安极力维护,这种信任也经不起岁月的考验,毕竟"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酣睡"。公元949年,留从愿用一杯毒酒结果了董思安,轻松地将南州纳入泉州麾下。
天高皇帝远的李璟失去了一位忠孝两全的劳模,不过,他也没功夫搭理留从效,在他的眼里只有诗和远方。他索性下旨升泉州漳州为清源军,任命留从效为清源军节度使、泉南等州观察使。之后又给了留从效高阶节度使的标配同平章事兼侍中兼中书令,并逐次晋爵鄂国公、直至晋江王。至此,留从效这个托庇在南唐旗下的藩镇正式挂牌营业。
就在留从效小心经营自己的家乡时,中原变天了,后周强势崛起。年轻英武的周世宗发起了统一天下的战争。本着先南后北的原则,周世宗将攻击的矛头直指南唐,李璟吟风弄月的好日子很快到头了。
公元955年,周世宗第一次兵发南唐,此后,周军连年南下,唐军败多胜少。公元957年,周军再次饮马江淮,李璟此时生心怯意,就让其弟李景达挂帅,统军十万依托紫金山,与位于安徽寿春的寿州遥相响应,企图长期抗周。
远在泉州的留从效深知覆巢之下无完卵的道理,对于唐、周之间角逐天下的大战也是非常关心的。出于对南唐政权的关心,他连续上表李璟,认为一味的防守绝非善策,所谓"顿兵老师,形势非便",早晚会让周军各个击破。李璟早被周军打怕了,哪敢主动出击,自然听不进自己这个挂名下属的肺腑之言。
结果,李景达只是名义上的统帅,手下将士离心,指挥异常混乱,让周军打得一塌糊涂,死的死、降的降、跑的跑,彻底将长江以北拱手让与周军。李璟无奈,只得割地降号,总算暂时止住了周军的攻势。
见到自己的忠言逆耳,一心保境安民的留从效知道南唐国祚难兴,不得不为自己的将来做好打算。于是,在周军即将大胜的前夕,他便以丝帛写成表章,密藏于革带之中,派心腹衙将蔡仲赟等扮作商人,取道荆襄,率先向周世宗表示归附诚意。之后,他又于公元959年,密派别驾黄禹锡抄小路奉表进贡,随行还带着獬豸通犀带、龙脑香数十斤作为贡品。
收到东海之滨的贡品,周世宗还是很高兴的,在他心中,能够威服海隅可是个好兆头,就下诏将留从效好好表扬了一番,允许清源军回到组织怀抱。黄禹锡见状,决定趁热打铁,说留从效为了表示诚意,准备在京师建造官邸,设置办事处,便于和朝廷联系。这让周世宗有些顾虑,毕竟留从效一向依附南唐,现在猛地转向后周,其心难测,而且自己对他鞭长莫及,还是观察一下再说吧。
转过年来,周世宗不幸英年早逝,宋太祖赵匡胤黄袍加身,中原又变天了。在周世宗处碰了个软钉子的留从效早就听说宋太祖是个猛人,其抱负与能力不亚于周世宗,如今刚刚上位,正是烧冷灶的好时候,于是,他立即派出多批贡使,积极向宋称藩纳贡。当然,为了避免激怒南唐,他还是小心地伺候着诗人国主。
宋太祖刚一上位就收到留从效的贡表,心中着实一喜,于是,他也遣使厚赐留从效,对他身在曹营心在汉的行为大加慰勉。得到中原天子的嘉许,让留从效有了依靠,他更加灵活地周旋于各派势力之间,努力维持泉漳二州的相对安宁。
公元962年,为政泉漳十七年的留从效突发疽背疮,不幸病卒。消息传到南唐,后主李煜下诏追赠太尉、灵州大都督。尽管此时的留从效已经自认是北宋的远藩了,可是彼时他的户口仍在南唐,最终还是李煜为他追封,不得不说历史有时真的很无奈。







安民保土筑城通商

留从效控制的泉漳地区,名义上隶属南唐,实际上高度自治。对于这片后世重要的商贸区,留从效本着安民保土的大原则,大兴工农业生产和海上贸易,使泉、漳、兴化三地在烽火连天的岁月里一花独放,获得了难得的繁荣和发展,也为后世海上丝绸之路的兴起做了重要铺垫。
留从效出身寒微,从小丧父的他遍尝人间疾苦,因此,在他掌控泉漳的十七年间,将自己饱经风霜的痛苦经历全部转化为勤俭养民的实务,在他眼里凡是不利于民的苛法陋规,尽皆除去。他自己率先垂范,平日里常穿一袭布衣,从不穿金裹银。至于上班时必穿的工作服,他只是将其挂在中门之侧,只有外出办公时,才会穿上。别人劝他要注意领导形象,他却对那人说:"我是穷苦人出身,怎么能因为富贵了就忘本呢?"在留从效的影响下,当地百姓民情朴实、风俗淳厚。
留从效深知再大的地盘也必须由能人治理,因此,他非常注重选拔人才。他选人的方式类似科举考试。当时的中国遍地狼烟,科举不能按期举行,读书人上升的空间较小,为此,深感人才难觅的留从效干脆自起炉灶,通过考试的方式选拔干才。
不过,留从效只是割据政权,可不敢僭越礼制,他将自己主办的考试称为"秋堂",顾名思义,就是在秋收农闲后举行,主要是通过考试选取明经、进士,然后再从中选拔治世之才。
这个具体而微的小科举,虽然只限于漳泉一隅,但是却极大地延续了中华文脉,滋补了当地的文化教育,从而为入宋之后泉州等地的科举井喷做了极好的预演。
除了在政治、文化、风俗等领域引领风尚外,留从效造福桑梓、彪炳史册的贡献主要还在于发展生产与海贸方面:
在农业方面,针对泉州当地尚属未开发地区,地广人稀的特点,留从效下令部分士兵铸剑为犁,实行军屯。同时,他广召流散之民,利用沿海滩涂,向海造田,扩大耕地,确保粮食生产。在农闲时候,他又带领百姓疏浚和增建水利工程。经过多年的努力,泉州恢复了生机,到处是"仓满岁丰"的喜人景象,饱经离乱的泉漳之民,终于能过上个温饱之年了。
在手工业方面,留从效重点发展与海外贸易有关的陶瓷业、冶炼业、丝织业等,精美的陶瓷和丝绸制品受到外商的青睐和追捧,这让泉州商人在外贸领域独得先机,基本掌握了商品的定价权。唐代就已兴起的泉州冶炼业,正是在留从效当政期间,得到了较为充分的发展,铁矿开采和冶炼的技术和规模都有了空前提升。
在城市建设方面,从公元946年起,留从效就开始扩建泉州新城。他在子城外面兴建罗城,城高1丈8尺,周长20里,为原有城墙的7倍。他还在城内"开通衢,构云屋",修辟通途、广建货栈、屯积商品,使得泉州商品充盈、货畅其流,号称"云屋万家、楼雉数里"。留从效还比较重视城市生态,精心从东南亚引种刺桐树,这种据说能够预测丰欠的瑞桐(丰年的话先萌芽后开花,欠年反之)遍植城中。岁月流转,高大繁茂、花红似火的刺桐俨然成了泉州的象征,泉州的别称刺桐城由此得名,连带着泉州港也被称作刺桐港。盛开的刺桐引来了无数骚人墨客的歌咏。宋代诗人、泉州刺史王十朋就曾赞道"初见枝头万绿浓,忽惊火伞欲烧空"。
在海外贸易方面,留从效大力扩建港口、疏通海道,将泉州刺桐港打造成东方巨港。为了招徕海上蛮夷商贾,他下令蠲除各种苛捐杂税,允许自由贸易,瞬间吸引了那些怒海逐利的各国海商。彼时,从泉州运往东南亚、阿拉伯和非洲东部等地的货物有陶瓷器、铜铁器等手工业品,从海外运回的有象牙、犀角、玳瑁、明珠、浮香、樟脑等货物。留从效的嗣子留居道,奉命率领船队通商到达安南(今越南),从当地带回了荔枝种苗18棵,号称"十八娘子",现仍存活3棵。留居道成为福建省永春县现有史料记载赴国外通商第一人。同时,各国商人也纷纷登陆泉州,在当地经商居住,促进了彼此间的经贸文化交流。宋元时期,泉州成为东方第一巨港,留从效实为始作俑者。
公元962年,留从效死后,因其无子,他过继的兄子留绍镃就被立为继承人。然后,清源军不可避免地陷入了主少国疑的漩涡之中。昔日的壮士陈洪进乘机诬陷留绍镃暗通吴越,将少主送到南唐,自己当上了清源军节度使。其间,清源军老人张汉思过度了一下,就水波不兴地消失了。
陈洪进延续了留从效的基本国策,一方面发展生产、保境安民,一方面与北宋暗通款曲。公元978年,就在做客汴京的南唐后主李煜中毒身亡之际,迫于形势的陈洪进入汴京该朝见宋太宗赵匡义后,奉表归顺。至此泉州、漳州两州一十四县(含莆田、仙游、同安三县)结束割据,福建一统。陈洪进有幸成为自唐朝安史之乱后遍地藩镇中最后的几个军阀之一,受到了宋太宗的优待,被改封为武宁军节度使(此时的节度使再不是上马管军下马管民的土皇帝,更像是高官的荣誉)、同平章事。公元985年,陈洪进因病辞世,宋太宗下旨罢朝二日,并赠中书令,谥忠顺(岐忠顺公),由岐国公晋封南康郡王,也算是生荣死哀。
留从效的后人秉持忠孝传家,其六世孙留正在宋高宗绍兴年间任左丞相,封魏国公。宋孝宗称其"纯诚可托","真宰相也",是为南宋前期一位难得的贤相。
留正的六世孙留天禄任泉州府录事参军,因不肯屈节降元,毅然回到故里留安,改留为刘,刘天禄为留安刘氏一世祖。他曾立下遗嘱说:"惟忠惟孝,勿忘乃祖。卯田卯金,原属共宗。"顺带说一下,刘留同源,留与繁体的劉字正是卯田卯金,实属共宗。刘天禄之所以改姓,主要是因为和福建留姓同源的浙江留姓出了一个臭名昭著的大汉奸留梦炎,这位南宋状元丞相害死了另一位状元丞相文天祥,在明清之际,成为反派典型,但凡参加科举的留姓士人必须声明非其苗裔才能进入科场。刘天禄神预测了留梦炎后人的悲惨结局,提前改了姓,也保全气节,值得敬重。
至于刘天禄的后人,同样以忠孝传家。明清易代之际,刘天禄的后裔留(刘)起春誓不降清,一家七殉。其族人为之收殓后,为了逃避清军捕杀,再度改名换姓,重回刘氏。

END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