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玉米病害谱高清图解(收藏版)

 昵称37581541 2020-06-21

玉米根腐病




有什么症状?

      腐霉菌引起的根腐病,主要表现为中胚轴和整个根系逐渐变褐、变软、腐烂,根系生长严重受阻;植株矮小,叶片发黄,幼苗死亡。

      由丝核菌引起的根腐病,病斑主要发生在须根和中胚轴上,病斑褐色,沿中胚轴逐渐扩展,环剥胚轴并造成胚轴缢缩、干枯。病害侵染严重时,可导致幼苗叶片枯黄直至植株枯死。

由镰刀菌引起的根腐病,主要表现为根系端部的幼嫩部分呈现深褐色腐烂,组织逐渐坏死;与籽粒相连的中胚轴下部发生褐变、腐烂;植株叶片尖端变黄,病害严重时导致植株死亡。

如何防治?
1、选用抗病品种。播种前精选种子,淘汰病弱种子。可与小麦、花生等禾本科作物轮作,轻病田隔年轮作,重病田3~ 5年轮作。花生长出2~ 3叶时应淋苗水,严禁在盛花期、雨前或久早后猛灌水,午后不能小水浅灌,以免烫伤花生根部。大雨过后要及时做好田间排水工作。施足底肥,增施磷、钾肥,施用的厩肥要充分腐熟。田间发现病株应立即拔除,集中烧毁,花生收获后及时清除田间桃株和病残体,集中烧毁或堆沤。
2、种子处理,播前翻晒种子,剔除变色、霉烂、破损的种子,并用种子重量0.3%的40%三唑酮*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拌种,密封24小时后播种。或用下列药剂进行种子处理:25g/L咯菌腈悬浮种衣剂60 ~ 80g/100kg种子。
3、及时施药预防控病,齐苗后加强检查,发现病株随即采用喷雾或淋灌办法施药封锁中心病株。可选用的药剂有:77%氢氧化铜可湿性粉剂500~800倍液;50%咪鲜胺锰络化合物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液;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50%苯菌灵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液。

玉米丝黑穗病




有什么症状?

      苗期侵染的系统性病害,一般到穗期才出现典型症状。雄穗受害多数病穗仍保持原来的穗形,部分小花受害,花器变形,颖片增长呈叶片状,不能形成雄蕊,小花基部膨大形成菌瘿,外包白膜,破裂后散出黑粉(冬孢子)发病重的整个花序被破坏变成黑穗。病果穗较粗短,基部膨大,不抽花丝,苞叶叶舌长而肥大,大多数除苞叶外全部果穗被破坏变成菌瘿,成熟时苞叶开裂散出黑粉,寄主的维管束组织呈丝状。

如何防治?

1、选用抗病品种。春旱地区雨后抢墒播种,或坐水浅播,播前灌溉,保证土壤水分良好,都可以显著减轻发病。间苗定苗时选留大苗壮苗,剔除病弱苗和畸形苗。有机粪肥要充分腐熟后才可施用。结合种植结构调整,实行倒茬轮作。消灭初侵染源清洁田间,拔除病株,处理病残组织。发病重的田块,在玉米开花期后,一旦发现病株,一定要割除并进行深埋处理,以防止病原扩散。
2、可以用以下药剂进行包衣或拌种:2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按种子重量的0.2%;2%戊唑醇可湿性粉剂按种子重量的0.2%进行拌种;或用15%三唑醇可湿性粉剂1:20(药:种);2.5%咯菌腈悬浮种衣剂1:500;40%矮锈灵可湿性粉剂1:400进行种子包衣。

玉米瘤黑粉病




有何症状?

      从幼苗到成株各个器官都能感病,凡具有分生能力的任何地上部幼嫩组织,如气生根、叶片、茎秆、雄穗、雌穗等都可以被侵染发病,形成大小形状不同的瘤状物。瘤状物是因病菌代谢产物的刺激而肿大形成的菌瘿,它外面包有由寄主表皮组织所形成的薄膜,初为白色或浅紫色,逐渐变成灰色,后期变黑灰色。菌瘿成熟后,外膜破裂散出大量黑粉(即冬孢子)。

如何防治?
1、选育和推广抗病品种是防治黑粉病的根本措施。甜玉米易染病,尤其要注意选用抗病品种。重病田与非禾谷类作物实行2-3年轮作。玉米收获后,及时深耕灭茬。加强田间管理,播种前,清除田间病株残体,减少越冬菌源;在抽雄前后适时灌溉,避免受旱。堆沤有机肥要经过高温发酵。去雄前摘除田间病瘤。田间出现病瘤后,及时清除并深埋,适时深耕以减少初侵染源。
2、及时防治玉米螟,尽量减少虫伤和耕作机械损伤。
3、种子处理。可用2%戊唑醇湿拌种剂40-60克或12.5%烯唑醇可湿性粉剂30-40克,加水500毫升,拌种10千克。
4、化学防治。上年发病较重的田块在玉米出苗后和拔节期各喷药预防。药剂可用40%苯醚甲环唑悬浮剂3000-4000倍液(12.5-15毫升/亩),或12.5%烯唑醇可湿性粉剂1000-1500倍液,或用50%克菌丹可湿性粉剂200倍液。也可在玉米大喇叭口期或发生初期,用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1000倍液防治。

玉米大斑病




有何症状?
主要为害玉米的叶片、叶鞘和苞叶。叶片染病先出现水渍状青灰色斑点,然后沿叶脉向两端扩展,形成边缘暗褐色、中央淡褐色或青灰色的大斑。后期病斑常纵裂。严重时病斑融合,叶片变黄枯死。潮湿时病斑上有大量灰黑色霉层。下部叶片先发病。在单基因的抗病品种上表现为褪绿病斑,病斑较小,与叶脉平行,色泽黄绿或淡褐色,周围暗褐色。有些表现为坏死斑。

如何防治?
1、选种抗病品种根据当地优势小种选择抗病品种,注意防止其它小麦种的变化和扩散,选用不同抗性品种及兼抗品种。
2、加强农业防治。适期早播,避开病害发生高峰。施足基肥,增施磷钾肥。做好中耕除草培土工作,摘除底部2~3片叶,降低田间相对湿度,使植株健壮,提高抗病力。玉米收获后,清洁田园,将秸秆集中处理,经高温发酵用作堆肥。实行轮作。
3、化学防治。可选用的药剂有:28%丙环唑*嘧菌酯悬浮剂35~55毫升/亩;30%肟菌酯*戊唑醇悬浮剂36~45毫升/亩;30%吡唑醚菌酯*戊唑醇悬浮剂34~46g/亩;5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600倍液等药剂防治。

玉米茎基腐病




青枯型茎腐病
症状:在玉米灌浆期开始根系发病,乳熟后期至蜡熟期为发病高峰期。从始见青枯病叶到全株枯萎,一般5~7天。发病快的仅需1~3天,长的可持续15天以上。玉米茎腐病在乳熟后期,常突然成片萎蔫死亡,因枯死植株呈青绿色,故称青枯病。先从根部受害,最初病菌在毛根上产生水渍状淡褐色病变,逐渐扩大至次生根,直到整个根系呈褐色腐烂,最后粗细根变成空心。根的皮层易剥离,松脱,须根和根毛减少,整个根部易拔出。逐渐向茎基部扩展蔓延,茎基部1~2节处开始出现水渍状梭形或长椭圆形病斑,随后很快变软下陷,内部空松,一掐即瘪,手感明显。节间变淡褐色,果穗苞叶青干,穗柄柔韧,果穗下垂,不易掰离,穗轴柔软,子粒干瘪,脱粒困难。

细菌型茎腐病
症状:主要危害中部叶茎和叶鞘,玉米10片叶时,叶梢上出现水渍状腐烂,病组织开始软化,散发出臭味。叶鞘上病斑呈不规则形,边缘浅红褐色,病健组织交界处水渍状尤为明显。湿度大时,病斑向上下迅速扩展,严重时植株常在发病后3-4天后病部以上倒折,溢出黄褐色腐臭菌液。病菌存于土壤中病残体上,自植株的气孔或伤口侵入。高温高湿,害虫为害造成伤口时发病严重。
以上两种病常混合发生,区分关键是看病组织是否有腐臭的菌液,如有,则为细菌型茎腐病;否则,为青枯型茎腐病。

如何防治?
1、田间病株残体。对制种玉米在抽雄时及时将发病雌雄株拔除。玉米收获后彻底发病株,集中烧毁或结合深翻土地而深埋。
2、轮作。实行玉米与其它非寄主作物轮作,防止土壤病原菌积累。发病重的地块可与水稻、马铃薯、蔬菜作物实行2~3年轮作。
3、合理施肥。玉米拔节期或孕穗期增施钾肥或磷氮肥配合使用。缺钾地块,一般亩施氯化钾7.5~10公斤,或三元复合肥每亩25~30公斤。在栽培因素中,氮、磷、钾合理施用能增强植株长势,提高抗病性,尤其是氯化钾能减轻茎腐病的发生。
4、合理密植。保持田间通风透光和良好的土壤透气性可减轻或延缓发病。茎腐病发生及时摘除茎部处2~3片叶子,病株、老叶,集中烧毁。
5、加强栽培管理。开好排水沟,降低地下水位,雨季及时排水,达到雨停无积水;分期培土,及时中耕松土,避免各种损伤。
6、及时除虫。防治好蚜虫、灰飞虱、玉米螟及地下害虫,杜绝虫害传毒、传菌途径,防止病菌从虫害伤口进入而危害植株。
7、茎基发病可及时将茎基部四周的培土扒开,降低湿度,减少侵染,待发病盛期过后再将土培好。并及时拔除重病株,烧毁或深埋,避免传播。
8、药剂防治。发病初期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65%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70%百菌清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20%三唑酮乳油3000倍液,或50%苯菌灵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喷雾防治。发病中期用98%恶霉灵2000~3000倍灌根。

玉米穗腐病




      果穗及籽粒均可受害,被害果穗顶部或中部变色,并出现粉红色、蓝绿色、黑灰色或暗褐色、黄褐色霉层,即病原的菌丝体、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病粒无光泽,不饱满,质脆,内部空虚,常为交织的菌丝所充塞。果穗病部苞叶常被密集的菌丝贯穿,黏结在一起贴于果穗上不易剥离。仓贮玉米受害后,粮堆内外则长出疏密不等、各种颜色的菌丝和分生孢子,并散出发霉的气味。

如何防治?
1、选用抗病品种;适当调节播种期,尽可能使玉米孕穗至抽穗期,不要与雨季相遇;发病后注意开沟排水,防止湿气滞留,可减轻受害程度。尽量避免造成伤口,注意防止鸟害。玉米生长后期(7—8月份)正值雨季,高湿的田间小气候有利于穗粒腐病的发展,在玉米大喇叭口期可结合药剂灌心拔除病株、可疑株。玉米吐丝授粉期至玉米乳熟期继续拔除病株,彻底扫残。并将病株深埋、烧毁,不要在田间随意丢放。在玉米生长后期实行人工剥苞叶晒籽粒措施,能有效控制田间病情的发展,注意不要扭断穗柄,以免影响籽粒灌浆。
2、适度密植,不用病株喂牛,防止粪肥带菌;清洁田园,处理田间病株残体等。同时秋季深翻土地,减少病原来源。实行轮作,与高粱、谷子、大豆、甘薯、旱稻等作物实行3年以上轮作;施用不带菌有机肥料,减少土壤病原。药剂拌种可以减少病原的初侵染,生长期注意防治玉米螟、棉铃虫和其他虫害,减少伤口侵染的机会。
3、抽穗发病初,喷洒下列药剂: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5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25%苯菌灵乳油800倍液,重点喷果穗和下部茎叶,隔7~10天1次,防治1次或2次。

玉米弯孢菌叶斑病




叶部病斑初为水渍状褪绿半透明小点,后扩大为圆形、椭圆形、梭形或长条形病斑,病斑长2-5毫米、宽1-2毫米,最大的可达7毫米×3毫米。病斑中心灰白色,边缘黄褐色或红褐色,外围有淡黄色晕圈,并具黄褐色相间的断续环纹。潮湿条件下,病斑正反两面均可产生灰黑色霉状物,即病原菌的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感病品种叶片密布病斑,病斑结合后叶片枯死。

如何防治?
①清洁田园,玉米收获后及时清理病株和落叶,集中处理或深耕深埋,减少初侵染来源。选用抗病品种。
 ②药剂防治:亩用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或50%退菌特可湿性粉剂70克加12.5%禾果利可湿性粉剂30克,兑水30~40千克喷雾。7~10天喷1次,连喷2~3次。

玉米北方炭疽病




又叫玉米眼斑病,主要为害叶片,经常发生在接近成熟的上部叶片上。发病初期叶片上现小而透明的圆形至卵形水渍状病斑,中央乳白色至茶褐色,四周具褐色至紫色的环,并有具黄色晕圈的狭窄带,大小1~2×0.5~1.5(mm)。从外表看象一种“眼斑”,故称眼斑病。
条件适宜时,病斑融合为大的坏死区,发病早的病斑扩展成带状或片状。叶鞘、苞叶也可产生类似的症状。该病与弯孢霉菌叶斑病特征相近,必要时需镜检病原确诊。我国北方时有发生,有些年份有的地块发生重,生产上现已引起注意。

如何防治?
1、选种抗病品种实行3年以上轮作。深翻土壤,及时中耕,提高地温。雨后及时排水,降低土壤湿度。适时追肥,提高抗病力。

2、用种子重量的0.5%的50%苯菌灵可湿性粉剂拌种。

3、发病初期喷施50%苯菌灵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5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25%丙环唑乳油2000倍液、25%异菌脲可湿性粉剂300~500倍液。

玉米纹枯病



主要为害叶鞘,也可为害茎秆,严重时引起果穗受害。发病初期多在基部1~2茎节叶鞘上产生暗绿色水渍状病斑,后扩展融合成不规则形或云纹状大病斑。病斑中部灰褐色,边缘深褐色,由下向上蔓延扩展。穗苞叶染病也产生同样的云纹状斑。果穗染病后秃顶,籽粒细扁或变褐腐烂。严重时根茎基部组织变为灰白色,次生根黄褐色或腐烂。多雨、高湿持续时间长时,病部长出稠密的白色菌丝体,菌丝进一步聚集成多个菌丝团,形成小菌核。

如何防治?
1、种植抗病品种 叶片大小适中并向上倾斜生长的品种,田间通风透光好,发病轻。
2、加强栽培管理 合理施肥,避免偏施氮肥,合理排灌,降低田间湿度,提高抗病力。在发病初期,剥除玉米植株下部的部分有病叶鞘,可减轻发病。
3、药剂防治。可用25%噻呋酰胺*吡唑醚菌酯悬浮剂24~29毫升/亩,或30%苯谜甲环唑悬浮剂,或20%氰烯菌酯*己唑醇悬浮剂80~140克/亩,或28%丙环唑*嘧菌酯悬乳剂30~50克/亩。

玉米粗缩病




      主要为害叶鞘,也可为害茎秆,严重时引起果穗受害。发病初期多在基部1~2茎节叶鞘上产生暗绿色水渍状病斑,后扩展融合成不规则形或云纹状大病斑。病斑中部灰褐色,边缘深褐色,由下向上蔓延扩展。穗苞叶染病也产生同样的云纹状斑。果穗染病后秃顶,籽粒细扁或变褐腐烂。严重时根茎基部组织变为灰白色,次生根黄褐色或腐烂。多雨、高湿持续时间长时,病部长出稠密的白色菌丝体,菌丝进一步聚集成多个菌丝团,形成小菌核。

如何防治?

1、种植抗病品种 叶片大小适中并向上倾斜生长的品种,田间通风透光好,发病轻。
2、加强栽培管理 合理施肥,避免偏施氮肥,合理排灌,降低田间湿度,提高抗病力。在发病初期,剥除玉米植株下部的部分有病叶鞘,可减轻发病。
3、药剂防治。可用25%噻呋酰胺*吡唑醚菌酯悬浮剂24~29毫升/亩,或30%苯谜甲环唑悬浮剂,或20%氰烯菌酯*己唑醇悬浮剂80~140克/亩,或28%丙环唑*嘧菌酯悬乳剂30~50克/亩。

来源: 公益植保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