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感 恩 父 爱 ——咏父爱古诗词赏析

 川雪898 2020-06-21

          

       感

          ——咏父爱古诗词赏析

            川     雪

 今年的6月21日是父亲节,选几首写父爱及怀念父亲的古诗,略作解析,感恩父爱。

唐代大诗人李白的《寄东鲁二稚子》,抒发了浓烈而真挚的父子亲情

            吴地桑叶绿,吴蚕已三眠。

            我家寄东鲁,谁种龟阴田?

            春事已不及,江行复茫然。

            南风吹归心,飞堕酒楼前。

            楼东一株桃,枝叶拂青烟。

            此树我所种,别来向三年。

            桃今与楼齐,我行尚未旋。

            娇女字平阳,折花倚桃边。

            折花不见我,泪下如流泉。

            小儿名伯禽,与姊亦齐肩。

            双行桃树下,抚背复谁怜?

            念此失次第,肝肠日忧煎。

            裂素写远意,因之汶阳川。

 此诗是诗人在游览金陵(今南京)时因思念东鲁兖州(今山东济宁)家中的女儿平阳和儿子伯禽而创作的诗篇。此诗形同一封家书,语言朴素,笔触细腻,由眼前景,遥寄居东鲁的儿女,感情真挚,充满关爱,抒发了浓烈而真切的父子亲情。

 诗以景发端,在读者面前展示了“吴地桑叶绿,吴蚕已三眠”的江南春色,把自己所在的“吴地”(这里指南京)桑叶一片碧绿,春蚕快要结茧的情景,描绘得清新如画。接着,即景生情,想到东鲁家中春天的农事,感到自己浪迹江湖,茫无定止,那龟山北面的田园不知由谁来耕种。思念及此,不禁心急如焚,焦虑万分。春耕的事已来不及料理,今后的归期尚茫然无定。诗人对离别了将近三年的远在山东的家庭,田地,酒楼,桃树,儿女,等等一切,无不一往情深,尤其是对自己的儿女更倾注了最深挚的感情。“双行桃树下,抚背复谁怜?”他想象到了自己一双小儿女在桃树下玩耍的情景,他们失去了母亲(李白的第一个妻子许氏此时已经去世),此时不知有谁来抚摩其背,爱怜他们。想到这里,又不由得心烦意乱,肝肠忧煎。无奈之下,只能取出一块洁白的绢素,写上自己无尽的怀念,寄给远在汶阳川(今山东泰安西南一带)的家人。诗篇洋溢着一个慈父对儿女所特有的关爱、思念之情。

 诗中的南风意象,是触发诗人展开想象的重要媒介。“南风吹归心,飞堕酒楼前”,诗人的心由于南风的吹拂一下子飞到了千里之外的虚幻境界,想象出一连串生动的景象:山东任城的酒楼;酒楼东边一棵枝叶葱茏的桃树;女儿平阳在桃树下折花;折花时忽然想念起父亲,泪如泉涌;小儿子伯禽,和姐姐平阳一起在桃树下玩耍。

 诗人把所要表现的儿女的形象和神态都想象得细致入微,栩栩如生。“折花倚桃边”,小女娇娆娴雅的神态惟妙惟肖;“泪下如流泉”,女儿思父伤感的情状活现眼前;“与姊亦齐肩”,竟连小儿子的身高也未忽略;“双行桃树下,抚背复谁怜?”一片思念之情,自然流露。其中最妙的是“折花不见我”一句,诗人不仅想象到儿女的体态、容貌、动作、神情,甚至连女儿的心理活动都一一想到,一一摹写,可见想象之细密,思念之深切。

 紧接下来,诗人又从幻境回到了现实。于是,在艺术画面上读者又重新看到诗人自己的形象,看到他“肝肠日忧煎”的模样和“裂素写远意”的动作。诚挚而急切的怀乡土之心、思儿女之情跃然纸上,凄楚动人。

 全诗由见吴人劳作而思家里当是春耕时节,继而对家中的桃树展开描写,随即由树及人,抒发对儿女的一片想念之情。结尾点明题意,表达寄托思念之意。全篇如同一封家书,言辞亲切,充满关爱之情。

 唐代大诗人杜甫的《元日示宗武》,写出了父亲对儿子的眷眷之情:

             汝啼吾手战,吾笑汝身长。

             处处逢正月,迢迢滞远方。

             飘零还柏酒,衰病只藜床。

             训喻青衿子,名惭白首郎。

             赋诗犹落笔,献寿更称觞。

             不见江东弟,高歌泪数行。

 此诗是诗人在元日写给小儿子宗武的,表现了父亲对儿女的关爱之情:听到儿子的哭声自己的手就发抖,见到儿子身体长高了就高兴得直笑。接着写自己的艰难处境:四处漂泊,滞留远方,连过年也不能回来。身体体弱多病,只好借酒浇愁。诗人告诫儿子,要从小努力奋发,不要像自己做“白首郎”。诗的结尾怀念漂泊在江东近无消息的五弟杜丰,高歌中不由得泪流满面。整首诗写得情真意切,充满了人间真情。

 南宋著名诗人陆游的《冬夜读书示子聿》,表现了对儿子的谆谆教诲:

  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这首诗是诗人于庆元五年(公元1199年)在山阴写给二十一岁的小儿子陆聿的。诗人一共有七个儿子,子聿是其中最小的。在一个寒冷的冬夜,陆游在书房读书,读到精妙之处,他禁不住诗兴大发,一连写下八首《冬夜读书示子聿》组诗,满怀深情地送给子聿。这首是广为传诵的教子诗。

 前两句赞扬了古人刻苦学习的精神以及做学问的艰难。说明只有少年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竭尽全力地打好扎实基础,将来才能成就一番事业。诗人从古人做学问入手娓娓道来,其中“无遗力”三个字,形容古人做学问勤奋用功、孜孜不倦的程度,既生动又形象。诗人语重心长地告诫儿子,要趁着年少精力旺盛,抓住美好时光奋力拼搏,莫让青春年华付诸东流。  

 后两句强调了做学问的功夫要下在哪里的重要性。孜孜不倦、持之以恒地做学知识,固然很重要,但仅此还不够,因为那只是书本知识,书本知识是前人实践经验的总结,不能纸上谈兵,要“亲身躬行”。一个既有书本知识、又有实践经验的人,才是真正有学问的人。书本知识是前人实践经验的总结,能否符合此时此地的情况,还有待实践去检验。只有经过亲身实践,才能把书本上的知识变成自己的实际本领。诗人从书本知识和社会实践的关系着笔,强调实践的重要性,凸显其真知灼见。“要躬行”包含两层意思:一是学习过程中要“躬行”,力求做到“口到、手到、心到”,二是获取知识后还要“躬行”,通过亲身实践化为己有,转为己用。诗人的意图非常明显,旨在激励儿子不要片面满足于书本知识,而应在实践中夯实和进一步获得升华。    

 这是一首教子诗,诗人在书本与实践的关系上强调了实践的重要性。间接经验是人们从书本中汲取营养,学习前人的知识和技巧的途径。直接经验是直接从实践中产生的认识,是获取知识更加重要的途径。只有通过“躬行”,把书本知识变成实际知识,才能发挥所学知识对实践的指导作用。本诗通过写陆游对儿子陆聿的教育,告诉读者做学问要有孜孜不倦、持之以恒的精神。一个既有书本知识,又有实践精神的人,才是真正有学问的人。    

 清代画家、诗人张若驹的《五月九日舟中偶成》,写出对女儿的深切怀念:  

  水窗晴掩日光高,河上风寒正长潮。  

  忽忽梦回忆家事,女儿生日在今朝。     

这首诗从眼前景写起,抒发了对家人的深切怀念之情,写得极平淡自然而意味深长。诗人旅途中坐船行于河中,天气晴朗,日光高照,河上风寒,正在涨潮。诗人不知不觉睡着了,梦中醒来,想到家中亲人,今天正好是女儿生日,表现了父亲对女儿深切挂念的一片真情。清代诗人袁枚称诗的最后一句为“天籁”。身在他乡的父亲,于河上舟中旅途劳累中仍然想起今日是女儿的生日,浓浓的父爱表露无遗。

 清代诗人宋凌云的《忆父》,表达了对父亲的深切思念:

  吴树燕云断尺书, 迢迢两地恨何如?

  梦魂不惮长安远, 几度乘风问起居。

 这首诗的作者是清代诗人宋凌云, 生卒年不详,字逸仙,清代长洲(今江苏省苏州市)人,李博妻。

 这首诗深刻地描述了诗人与父亲相隔迢迢千里,书信中断,难过又无可奈何。只能入梦寻找,梦境中才能回到父亲身边,梦中的渴望反衬了现实的无奈,表达了诗人对父亲深深的思念之情。 

 诗的首句写音信隔断的原因是“吴树燕云”,吴燕相隔,岂止万里,路途迢迢,不能承欢膝下,思念之情无可排抑。于是引出第二句的愁恨,远嫁他方,离开父母,生怕有天“子欲养而亲不待”。音信隔断的无奈与悲戚,承载着满满的思念,让人愁心不已,只恨距离太远,无法陪伴父亲身边。后两句写诗人以梦寄托自己对父亲的思念和牵挂,只有在梦中才能不用担心路程遥远,能够乘风万里回到父亲身边服侍孝敬,寄予对父亲的问候和浓浓的思念,梦境与现实形成巨大的反差,表达了作者对父亲无法排遣的思念之情,让人倍觉伤感。  《忆父》这首诗是清代诗人宋凌云写给父亲的诗,描述了与父亲相隔千里音信全无的无可奈何和伤感,只有在梦里才能回到父亲身边,服侍孝敬父亲,不必担心父亲的安康。梦中的渴望衬托出现实的无奈,表达出诗人对父亲深深的思念之情,令人伤怀。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