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走样的太子监国何为“太子监国”? 通俗讲就是一把手(皇帝)不在家,二把手(太子)主持工作,即所谓“君行则守”。 出处是《春秋·左传·鲁闵公二年》:“君行则守,有守则从,从曰抚军,守曰监国,古之制也。” 不过真正被作为制度确立下来则始于北魏明元帝拓跋嗣,第一位“监国”的太子就是威名赫赫的太武帝拓跋焘。 在中国历史上,使用这一制度最多的却非创始者北魏,而是唐代,确切说是中唐以后。而且,个中原因也严重背离了创始者的初衷,无奈而悲凉。 因为,中唐以后的大唐不像大唐。 就像一个人,盛时有多荣光,衰时就有多耻辱。“安史之乱”不仅成为帝国盛衰荣辱的分水岭,更让中晚唐一个多世纪的漫长时光成为中国历史的一个梦魇。 所谓“时来天地皆助力,运去英雄不自由”,衰风斜阳中的大唐王朝,不仅藩镇割据和宦官专权逐渐成为侵蚀帝国肌体的两大毒瘤,就连“太子监国”这种极其正常的皇位传承和皇权过渡的临时政治制度,也成为唱衰大唐的一曲另类悲歌。 02被权臣扼止的太子监国大唐天宝十四年(755年)十一月,安禄山悍然从渔阳起兵,“安史之乱”爆发。此时的唐帝国承平日久,武备松弛,叛军竟然在一个月内就攻克洛阳,紧接着兵锋西指,威胁潼关和首都长安。 李隆基害怕了,四十多年的太平天子已经让他的心理生理彻底退化。此时的他虽然也考虑抵抗,但也同时退路——确切说是想撂挑子。办法很现成,前几代都用过的:太子监国。甚至,他还想直接传位。 关键时刻,宰相杨国忠站了出来,明确和李隆基说不行。 为什么? 表面上的理由冠冕堂皇:保护李隆基的权威。但实际上却是因为他和李亨不对付,如果李亨当了皇帝,他的好日子也就到头了。 杨国忠 此事说来话长,杨国忠得罪李亨是因为他想巴结李林甫,李林甫得罪李亨是因为他一开始想拥立李瑁(武惠妃之子、杨玉环前男人),所以两个人跟接力赛似的轮番拿捏李亨。不仅如此,李隆基为了自己皇位的稳固,也乐意看着东宫和宰相互相牵制。所以,在马嵬坡之前,李亨混得很惨。 说到惨,中唐之前的太子中,李亨其实不是最惨的(前有横死的李建成、李弘和李贤),但却算得上最悲催:父皇不疼(太子李瑛冤死后捡漏)、兄弟不爱(名不正言不顺威望低)、权臣算计(李林甫、杨国忠多次构陷),虽然备位东宫,却是二十年如一日地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在夹缝中生存地那叫一个淒惶,不仅近臣、老婆和老丈人保不住,就连太子位也是因为年迈的唐玄宗不愿意再折腾才勉强保住。 帝国皇储、二把手、正统接班人,看上去很美,实际上很憋屈,因为他碰上了大唐帝国最恋权的皇帝和最腹黑的权奸。 虽然他后来“非正常”即位,却几乎成为大唐帝国唯一一个没有履行“监国”程序的太子。 唐肃宗李亨 03被太监操纵的太子监国中国历史上共有三个朝代的太监最为出名:东汉、唐、明。而这三朝当中又以唐代为最。这是因为,与汉、明两代的单纯受宠信不同,唐代的太监更有一项旁代无法比拟的优势:军权。 太监掌兵,听来有些怪,但说来也正常,它源自于“安史之乱”、“藩镇割据”和“泾阳兵变”等恶性事件后帝王们对武人的恐惧和不信任。 但是,“家天下”的坏处就在这里:权力缺乏制衡,搁谁谁膨胀。此举不仅没有消除武人的威胁,还培养起来帝国的另外一帮掘墓人,李家江山的话语权,从此掌握在来这群阉人的手里。 从肃宗开始,几乎每个帝王背后都站着一个专横跋扈甚至生杀予夺的太监: 唐肃宗李亨身后是李辅国; 唐代宗李豫身后先是李辅国、后是鱼朝恩; 唐德宗李适身后是窦文场和霍仙鸣; 唐顺宗李诵身后是俱文珍; 唐宪宗李纯身后是梁守谦、王守澄; 唐穆宗李恒身后是梁守谦、王守澄; 唐敬宗李湛身后是王守澄; 唐文宗李昂身后先是王守澄、后是仇士良、鱼弘志; 唐武宗李炎身后是仇士良; 唐宣宗李忱身后是马元贽; 唐懿宗李漼身后是王宗实; 唐僖宗李儇身后是田令孜; 唐昭宗李晔身后是杨复恭 …… 更进一步说,肃宗之后每一个皇帝的拥立都和太监有关系,尤其是自顺宗以下,他们的皇储地位和监国身份根本没有李家的参与,更没有朝臣的参与,完完全全、彻彻底底由太监们根据自己的利益和喜好所定。 唐文宗为王守澄和梁守谦战胜另外一个太监刘克明后所抢立; 文宗太子其实是陈王李成美,但仇士良和鱼弘志却强立李炎(武宗),并杀了李成美; 宣宗李忱是马元贽为了好控制所立(李忱在十六岁之前一直被当作傻子); 懿宗李漼则由王宗实确定“监国”; 甚至僖宗李儇的太子身份都不是出自皇家,而是直接被田令孜给“任命”的。 中晚期的大唐天下,李家已经说了不算,像李辅国对初登大宝的唐代宗李豫所说:“大家但内里坐,外事听老奴处置。”《二十四史》中,如此家奴,独此一家,别无分号! 甘露之变 04仓促传承中的太子监国先看一笔“流水账”。 唐肃宗宝应元年(762年)四月初七,李亨病重,自知不豫,于是下诏太子李豫(原广平王李俶)监国,二十多天后,李亨崩。 唐代宗大历十四年(779年)五月二十一,一息尚存的李豫发布诏书,命太子李适监国,十九天后李豫崩。 唐顺宗贞元二十一年(805年)七月二十八日,李诵发命太子李纯监国的诏书,几天后就被太监俱文珍胁迫“禅位”于太子李纯,此时距离即位仅仅186天,五个月后李诵崩。 唐穆宗长庆四年(公元824年)正月二十二,李恒几乎用最后一口气下达了太子监国的诏书,当晚李恒崩 …… 帝国最为重要的权力传承如此仓促草率,形同儿戏,谁也无法想象这是我们引以为豪、创造中国历史巅峰的盛世大唐。 而这般情形的背后,如前所说,无奈而悲凉,不仅是被家奴挟持的悲愤苦闷,是辱没祖宗的愧疚难当,更是太阿倒持的身不由己。 05帝国落幕前的太子监国黄巢的作乱,带来了朱温的出世。 他是一个破坏者,也是一个终结者。 就像东汉末年的袁绍,毫不废话,只见一片刀光剑影、砍菜切瓜,为祸大唐一个半世纪的“阉患”彻底终结。 但同时被终结的还有大唐。 唐昭宗天佑元年(904年)八月十二日,此时的昭宗还尸骨未寒,朱温派人“传诏”,立十三岁的辉王李祚为太子,改名李柷,并宣布太子监国。 这是大唐帝国的第N次太子监国,也是最后一次。 同一天,李柷即位,史称“”昭宣光烈孝皇帝”,又称哀帝,他“幸运地”成为中唐以后唯一一个和太监扯不上关系的皇帝。 但差别也仅此而已:拥立者换了,但傀儡身份没变,大唐已经名存实亡。 三年后,朱温篡唐建梁。 朱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