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之前一声西洋火车的长鸣,带来了异国他乡的餐饮方式,带来了啤酒,大列巴,力道斯和俄式大菜。 一个世纪过去了,这些西洋食品也与哈尔滨人结下了不解之缘。 哈尔滨是从1905年开始有第一个西餐馆的。修筑中东铁路的时候,大批的俄罗斯人来到哈尔滨,为了适应他们需要,开始有第一个西餐馆:江上铁路俱乐部。 从那以后西餐馆相继诞生,据史料记载,1912年哈尔滨的外国侨民占全市人口总数的百分之六十多。1921年,仅中央大街两侧的西餐馆就有100余家。从此欧洲,俄罗斯的饮食文化,注入到哈尔滨的饮食文化里来了。 在西餐厅,或是情侣,朋友,或是一家子祖孙三代,在优雅的环境中,一边静静的用餐,一边欣赏着音乐演奏。人们其实对西餐本身要求并不高,喜欢的是西餐厅的氛围,是那里的优雅安静,是对哈尔滨浓厚历史文化气息的感受。 许多西餐厅,光是名字就有强烈的吸引力,深荔色的木质墙壁和桌具,白色的桌面还有厚重的木质包绒椅,加上那幽幽的灯光,一下就让你触摸到老哈尔滨的气息,这正是哈尔滨人从小就熟悉的俄罗斯味道。 西餐原本是西方人的专利,哈尔滨的西餐厅里面用餐的顾客,几乎全是哈尔滨人,吃惯了中餐,吃西餐能习惯吗? 其实受俄罗斯饮食文化的影响,西餐早已走进哈尔滨的寻常百姓家,他们喜欢这种饮食的方式,觉得既有品位又富有营养。像俄式酸黄瓜、香肠等平常不少人家都会做。 与俄罗斯相仿,哈尔滨本身也是高寒地区,饮食习惯有相同之处。 “俄式大菜”,西餐的加工方式,和中餐不一样。注重荤素搭配,概括起来有八个字:拌、烤、煎、焖、煮、炒、熏,是八种加工方式。 俄罗斯西餐酸甜辣咸各种口味俱全,很适应哈尔滨人们口味的需要,咸、辣、酸、甜都喜欢。 俄式西餐食物讲究热量高的品种,有自己的特色,俄国人喜食热食,爱吃鱼肉、肉末、鸡蛋和蔬菜制成的小包子和肉饼等,口味较重,喜欢用油,制作方法也较为简单,这都适合哈尔滨人的口味,既能解决寒冷所需的热量问题,又增加了蛋白,脂肪等和气候相适应。 哈尔滨人啤酒喝得出名,外地人常常用“喝啤酒像灌溉”来形容,其实也是受俄罗斯人饮食习惯的影响。在哈尔滨的餐桌上面,还少不了香肠,啤酒和面包。 当十九世纪面包传入哈尔滨时,还不叫面包,是延用俄语的译音—列巴。大列巴、小列巴、列巴圈、奶油列巴。它们摆满了商店的柜台。点缀着哈尔滨的城市风情。也让市民们养成了吃面包的习惯。 而哈尔滨红肠它的名气更大,可以说在哈尔滨除了出生婴儿,几乎没有人不爱吃。 一百年前,红肠从俄罗斯传入中国,这个产品是产于俄罗斯的立陶宛加盟共和国,所以说这个谐音叫力道斯肠,但是这个产品它的外感是枣红色,具有一定的熏烟香味,所以哈尔滨人管它叫红肠。 如今在哈尔滨有许多西餐厅,粗粗算来比较有名的百八十家也要多。西餐已成为餐饮业中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历史在这里延伸……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