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红杉苏凯:人生充满选择,我向来都建议选最难的那一个

 昵称535749 2020-06-22
红杉汇 2020-06-22 08:00

编者按: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红杉汇(ID:Sequoiacap),创业邦经授权转载。

本期我们邀请到红杉资本中国基金投资合伙人苏凯。从IT软件研发工程师到企业软件的中国区销售负责人,再转型到世界最大的咨询公司担任咨询顾问,又接受全新挑战担当商业集团CEO,之后再度转身成为投资人,苏凯在一系列的主动求变中,不断拓展着个人发展高点的边界,推动自己获取新的增长曲线,并在探索中一次次获得新生。他始终在繁荣的表象中保持清醒,时刻提醒自己避免成为“单向度的人”,不断寻找“我是谁”的人生答案。

在红杉中国,他完成了对POPMART、世茂服务等多家行业领先企业的投资。本文中,他从自身工作经历出发,分享了自己对于人生选择的思考、对于消费领域的洞察。在他看来,人生是一个不断选择的过程,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面对向左走向右走的人生选择,他真诚建议,“选难的那一个”。

在本文中,他将与我们分享以下问题:

▨ 每天工作的驱动力是什么?

▨ 对创业者有什么建议?

▨ 有什么让你受益匪浅的工作或生活习惯?

▨ 你如何面对那些艰难抉择?

▨ 你觉得自己身上有怎样的特质,这种特质从何而来?

▨ 最近一次让你感到兴奋的事情是什么?

▨ 平时看什么书?

我工作的驱动力首先源于消费领域投资本身。消费其实表达的是人们对生活的热爱、期许和探索,它会给人带来一些惊喜、一些超乎预料的体验。消费投资就是在寻找和塑造这些小确幸,其中一些项目的业态还包含着未来生活场景、生活方式在今天的投射。商业并不是冰冷、孤独的存在,每个人都可能是它的用户、是它的受益者,每个人都能通过这些让人有幸福感的消费,触达世界更多、更深的维度。生活中的每一个小确幸都可能是消费投资的机会。正是这种对生活的热爱给了我持续向前的动力,让我在一个纷繁世界中,如谦卑的工匠般反复描摹那些热爱与信仰。

另一个重要驱动力来自团队。我觉得红杉中国团队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点,都很优秀。当你身处一个如此优秀的群体中,其中每个人都十分聪明而努力,那你自己也会希望积极赶上、不要落后。这种心态就是特定群体给人带来的挤压力和驱动力。就像数量庞大却动作整齐划一的沙丁鱼群,鱼群的鱼紧密贴靠在一起前进,某一条鱼想要停下来也是很难的。

创业是个“九死一生”的过程,不是每个人创业都会成功,对此创业者要有一定的心理准备。当下市场给创业者的时间周期越来越短,品牌吸引消费者的注意力也在变得越来越困难。中国最早的消费品牌如永辉、安踏等基本用20年成功打造了品牌;第二代消费品牌如POPMART、江小白等,用大约10年时间打造出了自己的品牌;未来下一波市场周期会更短,或许在3、5年之内不能打造出自己的品牌就有可能走向“未老先衰”。

基于此,我建议企业创始人不断进行深层次的思考,不沉溺于表象的玩法,而是去探寻事物的物理本原,理清楚自己所做事情的本质是什么,从而能够探寻到更短的路径。另外,我也建议创业者在创业以外,要有一个“非创业的自我”。很多创业者一直保持连续性的工作状态,将创业看作一个只有开始没有结束的旅程。但创业者可以适当地从连续工作状态跳出来,保持一个“非创业的自我”,这会是一个更健康的状态。

在工作层面,我会保持持续学习精神、保持“空杯心态”。世界变化很快,知识更新也很快,所以人需要不断否定自我,就像乔布斯说的“stay hungry,stay foolish”,求知若渴、虚怀若谷。一旦人开始自满,学习曲线就会降下来。所以不管肚子里有多少墨水,都要保持空杯心态,才不会降低对外界的敏感度。

我乐于尝试新事物,无法忍受千篇一律、反复重复。接触新事物,并在短时间之内快速达到较高的水准,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但我非常享受这种转换的过程。虽然转换成本很高,但舍不得损失短期利益,就不会换来个人成长的第二曲线、第三曲线。就像人起跳一样,想要跳得高,必须先蹲下来。当然这也因人而异,有的人明确找到了自己适合、喜欢和享受的事情,然后规划一条适合自己的路径一直走下去,这也很好。

在生活层面,我会让自己拥有一个“off状态。大前研一在著作《OFF学:会玩,才会成功》中,将人的状态划分为两种:工作状态是“on”,非工作状态是“off”。比如,工作时我是联合创始人、是CEO,那么非工作状态时我是谁?如果人生只有“on”,维度会非常单一,人需要“off”状态来丰富和充实自己,才能变得更强大、更可持续。

我本科学计算机,硕士读MBA,但只有博士学历史是我自己的选择。我希望有一天我不工作的时候,别人不会仅仅把我看作一个“前**,退休干部”,而会将苏凯看作一个历史研究人员、一个学者。这是我很enjoy的身份和角色。当进入“off”状态时,我会暂时忘掉自己工作的身份,让内心从那个世界汲取更多精神力量,去平衡自己走过人生的低潮甚至许多至暗时刻。

我人生中曾面临多次“向左走还是向右走”的艰难选择,并且我是天秤座,天生选择困难,所以我必须帮自己找到做决策的办法。记得有一年,当时,我从一家IT企业中国区销售负责人,转行到一家全球最大的咨询公司做管理咨询工作,工资只有此前岗位的不到一半。刚到岗两个月,正在过渡期煎熬,这时前IT企业的老板又再度抛来橄榄枝,以更高的薪资和职位让我回去。那个时候我真的非常犹豫和纠结。

我印象特别深刻,那是一个冬夜,外面下着雪,家人都已经休息。我一个人在积雪的院子里走来走去,脑子里反反复复地推演该如何做选择。所有的计算结果,都指向应当回到之前的公司,但我内心深处冥冥之中总有一种感觉,希望自己留下来、熬过去。最终,我顺从了自己内心的想法,放弃了更高薪资和岗位,留在新公司做管理咨询背水一战。

做这个决定的另一个原因在于,当时我在IT软件行业已经驾轻就熟,但是管理咨询却是此前没有接触过的新领域,我总觉得多接触新领域人生的路才会越走越宽。事后看来,当时的决策可能是正确的。半年后,我进入了新状态,并且后续拿下了几个大项目,之后获得服务企业的认同有机会进入企业做CEO,开启了一段辛苦而富有挑战、时刻如履薄冰但回味无穷的新旅程。如果当初放不下薪资的落差,很可能就不会有后来那么多精彩的回忆。

每次踏入新领域都是一个重塑自我的过程。你需要通过不断努力,在新的组织、新的领域一点点地积累,找到自己的价值点。进入一家新组织的失落感非常考验人,但几个月后我都会慢慢找到感觉,进入新的角色状态。我喜欢这种重生的感觉,也认为这是对的:不被虚妄的繁荣所麻痹,不过早成为专家,因为当你过早贪恋舒适区域的感受,你就可能开始渐渐落后了,很快会被淘汰,最后落地的姿势一定不会好看。

星巴克CEO霍华德·舒尔茨在《一路向前》这本书里提到,人生就是一个持续选择的过程。我很认同。面对人生的诸多选择,我的建议向来都是选难的那一个。因为大多数人会倾向于选简单的,如果你想让自己更加卓越,要先成为少数人。

保持清醒,并不断探寻问题本质的思考方式。只有抓住问题的本质才能更好地做决策、选方向,所以我希望能够找到一些哲学层面的力量来支持自己做选择,而不是拘泥于表层的量的计算。这就需要你跳出表象,去探寻问题的本质,尽量用最简单的方式说清问题。

这种特质源自工作实践中不断的磨炼,在不确定中寻找确定性,在彷徨时找到自己的支撑力量。人一定要首先说服自己,只有更深层次的探究,并最终在精神层面寻找到支撑,你才会真正坚信一些事情,从而在内心深处获得真正的平衡。

最近经历了两件截然不同的事情,但却都让人乐在其中。

一件事是,多年前投资的消费领域新物种公司POPMART得以快速发展。曾经和企业创始人一起去日本拜访艺术家住在街头小旅馆的经历还历历在目,短短5、6年间,企业已经在快速成长中,即将走向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陪伴并见证了一家高成长企业的发展历程,这确实令人兴奋。

另一件事是,最近我们投资了一家物业公司,这触及到了原来许多人不太关注的领域,从传统领域中开辟了新航线,这让我有一点小兴奋。国内物业公司市场存量很广,市场规模达1万亿,行业龙头物业企业大约只占1%的市场份额。如果按美国龙头物业公司占市场份额达10%以上来计算,中国领头羊物业公司市场份额将达到1000亿,潜在增长空间巨大。

最近我在看迪士尼CEO罗伯特·艾格的新书《一生的旅程》。我很少读畅销书,但这本书很不错。

读书我有一个建议,就是尽量不要读“二手书”。这并不是指二次售卖的书,而是指通过表层逻辑和听起来不错的“金句”拼凑起来的书。事实上,知识的分类在这10年来已经没有太大变化,研究哪个领域就应该看领域内的经典书目。选书时,不要盲从“网红书”,而是尽可能地接近源头,去读能解决你本质问题的书,这是最高效的获取有价值信息的途径。就像做采购,降低采购成本就要回溯到供应商,而不是从批发商手里买货。看书也是一样,直接读经典书籍、获取一手内容,能够降低获取知识的时间成本和过滤成本。

本文(含图片)为合作媒体授权创业邦转载,不代表创业邦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cyzone.cn。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