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傅山

 醉花荫L 2020-06-22

傅山(1607—1684)

傅山(1607—1684)名词解释: 明清之际学者、教育家。初名鼎臣,字青竹;后改名山、真山,字青主,一字仁仲;号公之伦、石道人、浊堂老人、侨山等。山西阳曲(今太原市)人。能诗,擅书画,聪颖过人。曾在三立书院讲学。明亡,自称朱衣道人。清廷开博学鸿词科,拒不应征,特授中书舍人,仍托老病辞归。治学严谨,专精博综,著作宏富,对文学、史学、文字学、哲学、医学等,均有成就。认为有志无学,不算佳士。学则当读书,读书为学人份内事,应于“精神健旺”之时,自觉向学。“学本义觉”,“觉以见而觉”,反对世儒以“无见”之空言为学。提倡博学,除经史、诸子、诗赋而外,佛经亦当留意。告诫学

子,读书不可死守屋底,“只在注脚中讨分晓,此之谓钻故纸,此之谓蠹鱼”(《杂记一》);而当寻山问水,亲师取友,以广见闻,切磋学问,“闻道即吾师”,不可有门户。读书不必贪多,“只要身心有实落处,受用处,时时理会”,吃透一种,自可融会贯通。对个人修养,提倡“静、淡、远、藏、忍、乐、默、谦、重、审、勤、俭、宽、安、蜕、归”。强调知错则改,认为这是学问人第一精进工夫。著有《春秋人名地名韵》、《两汉书人名地名韵》、《易解》、《左锦》、《明纪编年》、《霜红龛集》等。


  傅山(1607~1684) 明清之际思想家。初名鼎臣,字青竹,后改青主,别字啬庐,号朱衣道人、石道人等。山西阳曲人。30岁时曾为袁继咸案赴京上书请愿。明亡后隐居山中,常怀抗清之志。顺治十一年(1654)以参与抗清密谋罪下狱。在狱中受刑不屈,绝粒九日。一年后得门人营救而获释。康熙十七年(1678)开博学鸿词科,被举荐,严加拒绝。有司派人促行,以死拒不入城。特授中书舍人,托老病以归。传世著作有《霜红龛集》。另著《性史》《十三经字区》《周易音释》《周礼音辨》等,已佚。新近发现有《庄子批注》《荀子评注》《荀子评点》《淮南子评注》《老学庵笔记批点》等。

  学术上崇奉老庄,以异端自居,好作“反常之论”,“于世间诸仁义事实薄道之,即强言之亦不能工”(《霜红龛集·书张维遇志状后》)。批评“理学家法,一味版拗”(《霜红龛集·杂记三》),“明王道,辟异端,是道学家门面,却自己只作得义袭工夫”(《霜红龛集·杂记一》),反对只在注脚中讨分晓。认为当时流行的四书五经注,非千古之道统。看书洒脱一番,便长进一番。否定尊经轻子的思想倾向,认为“只因儒者知六经之名,遂以为子不如经之尊,习见之鄙可见”(《霜红龛集·杂记三》)。实际上,“有子而后有作经者也”(同上)。参证佛理评注百家之学,开清代子学之先河。注释公孙龙《白马论》《指物论》《通变论》《坚白论》,有独到之见。注解《墨子·大取篇》,旁征博引,阐发新义。另对《老子》《庄子》《荀子》《管子》《淮南子》《鬼谷子》都有注疏。哲学上主张气在理先,性有善恶,强调事物的发展变化。与顾炎武、孙奇逢、朱之瑜、颜元一样,反对空虚之学,主张习行体验,经世致用。具有初步的民主主义思想,认为天下是天下之天下,而非一人之天下。在文学艺术上,把儒家的言情说和道家的自然说结合起来。认为诗是生命之音,作诗不能不说真话,不表真性。他借诗言志,表达自己的爱国主义热情和个性解放思想。认为文章不宜模仿,不宜受形式限制,当以抒发真情为要。“文者情之动也,情者文之机也。文乃性情之华,情动中而发于外,是故情深而文精,气盛而化神,才挚而气盛,气取盛而才见奇。”(《霜红龛集·文训》)顾炎武称其人其诗“萧然物外,自得天机”(《亭林文集·广师》)。傅山博学多才,通经史,兼工诗、书、画、金石,又精于医学。其在学术上的主要贡献是试图通过对子学的注疏和研究,打破儒学的教条主义迷信,宣传爱国主义和民主主义思想,推进百家之学的自由发展,构成明清之际启蒙思潮的一个重要方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