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素书》:大巧若拙,是有道之人的修身法则

 笑看风云V 2020-06-22

《素书》:大巧若拙,是有道之人的修身法则。

01:

重视自己的行动,轻视自己的语言,不要企图用言语向别人证明什么,用行动实现自己的价值就够了。

在一件事情做成之前,不要向任何人表露自己的心迹,在事情做成之后,让别人看到你所有的付出都会开花结果,这是避免人身受到屈辱,并且塑造功业的最好方式。

很多人在生活中常犯一个错误,就是一件事情还未做时,就向世人宣扬自己的行迹,过度彰显自己,这样的态度埋下了两种隐患:

第一,如果你失败了,你就要为自己曾经夸下的海口付出代价,这个代价就是屈辱,你连自己承诺的事情都做不到,你拿什么得到别人的尊重。

其二:一个人如果不懂得以蛰伏的态度谋划事业,在谋划事业之初就过度宣扬,大多不会有好的结果。

因为你和别人过度宣扬的过程中,必然会出现外界的声音,很多事情知道的人越多,反对的声音就越多,在你没有获得成就之前,这些反对的声音都会在无形之中形成阻碍,给自己的事业增添了极大的困扰。

在《素书》之中有这样一句话:高行微言,所以修身。

意思就是说:行为高尚,辞锋不露,这是努力提高自身品德修养的方法,而这也是塑造功业的方法。

真正明白事理的人,不是把事情说出来,而是真正的做出来,做出来之后人们自然知道,如果先说自己却做不到,就是言行不一,很难受到他人器重。

真正聪明的人无论简单复杂,不肯多说一句话,这是人生处事极为安稳的法则。

《道德经》中有这样一句话:善行无辙迹;善言无瑕谪;善数不用筹策;善闭,无关楗而不可开;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

善于行动的人做事从来不会留下痕迹,善于言谈的人不会留下漏洞让人指责,善于记事的人不用筹码,善于封闭的人没有门栓却让人无法打开,善于打结的人不用绳索却没人解得开。

这就是圣人之道的智慧,有道之人永远不会在行动上留下漏洞,更不会将自己的强硬刻意表现在外在的言谈举止之上,不执着于表象,而是看到事物背后的本质,这种智慧是避免自己的言行出现漏洞的基础。

02:

在晋武帝时期,有一人叫王湛,很多人觉得他是一个愚笨的人,也没有人将他放在眼里,就连他的侄子王济也从来不把他放在眼里,一起吃饭的时候,有好菜也不会让王湛先吃,但是王湛并没有生气。

有一次,王济去王湛的住处玩,看到他床头放了一本《周易》,他就想:“这个叔叔那么笨,怎么会放一本《周易》在床头呢?他怎么可能读得懂呢。”

于是就问叔叔:“你为什么放一本书在这里?”

王湛说:“身体不好的时候,坐在床头偶尔看看。”

王济就怀疑叔叔只是拿《周易》做样子,就想刁难叔叔,借此取笑他。

谁知道王湛分析《周易》之中深奥的道理,深入浅出,非常到位,讲的有趣而又中肯,王济听了之后,叹息着说:“我家里有这样一位博学的人,可是三十年了我还不知道,这真的是我的过错。”

于是一连几天,一直待在叔叔家里,让叔叔给他讲《周易》的道理。

而晋武帝也认为王湛是个书呆子,有一天见到王济就问他:“你家的傻叔叔死了没有?”

王济这个时候解释说:“我叔叔根本不傻。”

接着,他就把叔叔了解《易经》的事情一五一十讲了出来,晋武帝也相信了,后来任王湛当了汝南内史。

人生最好的状态就是大智若愚,不刻意将自己的刚强表现于外,而是以看似愚笨的状态收敛自己的机巧和锋芒。

正如《道德经》中所说: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其不欲见贤邪。

所以圣人有所作为却没有自恃功高,更没有居功自傲,因为他不愿意受到别人的赞美。

圣人处事,从来不会将自己推到一个盈满的地步,更不会刻意用言语来塑造自己的盈满,始终保持天下自损谦下的德行。

高调做事,低调做人,说话谨慎小心,从不说大话、空话,更不会让自己的言语出现在行动之前,这就是深厚的涵养。

这不仅是一种态度,更关系到个人的荣辱和事情成败的结果。

文|国学书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