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笔尖下的灾难,清朝初期的《明史》案有多么恐怖

 兰博2000 2020-06-22

一场私通案引发的中国最早的“文字狱”

春秋时期,齐国的国君齐庄公不修德政,和齐国大夫崔杼的妻子东郭姜私通,还把崔杼的帽子拿来炫耀。崔杼忍无可忍,就发动政变杀死了齐庄公,立齐庄公的异母弟杵臼为君,是为齐景公。

崔杼弑君以后,飞扬跋扈、专断朝政,还想知道史官对他杀死齐庄公立齐景公这件事是如何记载的。中国很早以前就设有专门记录和编撰历史的官员,史官会把当政者的一言一行都如实记录下来,写下的东西,只有国君死后才能公布出来。崔杼打开史官记载的史料,只见上面写着:“崔杼弑庄公”,非常生气,就对太史伯说:“庄公已死,你就记为他患病而死吧!”太史伯不从,崔杼顿时火冒三丈,拔剑就杀了太史伯,并命令接任的太史伯的两位弟弟按照他的意思改写史书。想不到他们两人仍然不从,崔杼就又杀了他们。崔杼又对太史伯最小的弟弟说:“你的三个哥哥都因为不服从我,而被杀死,你敢不服从吗?”太史伯的弟弟说:“秉笔直书,乃史家天职,你能杀光天下的史官吗?”崔杼见太史伯的弟弟不为所动,无奈地重重叹口长气,就放了他。

笔尖下的灾难,清朝初期的《明史》案有多么恐怖

太史简

这就是中国有文字记载以来,最早的中国文人因为“文字”而引来的杀身之祸。1800多年后,文天祥在广东海丰兵败被俘,在元大都湿热、腐臭的牢房中也不禁想起了为正义而死的齐太史,挥笔写下了“在齐太史简,在晋董狐笔”的《正气歌》。

几乎后世的每个王朝都有因为“文字”而招惹灾祸的案例,比如:司马迁的外孙杨恽因弹劾汉宣帝在民间结交的知己戴长乐而罢官后,在给友人孙会宗的回信中心有怀怨而被汉宣帝以“大逆不道罪”被腰斩;“竹林七贤”的嵇康因为好友山涛推荐他当官,他愤而给山涛回了一封绝交信,并抒发了对山涛的鄙夷和对黑暗时局的不满,而被权臣司马昭斩杀;“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东坡被小人告发,说他讥刺朝政,并从其诗文中挑出一些“词语”为证,从而引发了著名的“乌台诗案”;明建文年间,方孝儒因为拒绝给燕王朱棣起草即位诏书而被灭族,并将私藏方孝儒诗书的文人全部杀死,制造了中国有史以来唯一一次的“诛灭十族”。

笔尖下的灾难,清朝初期的《明史》案有多么恐怖

嵇康风采

清朝入关以后,清朝统治者一方面加大了对反清势力的武力镇压,一方面残酷镇压对自己统治不利的汉族知识分子,将文字狱推向了顶峰造极的高度,据统计,顺治、康熙、雍正、乾隆四任皇帝先后实施文字狱高达180余起,每起文字狱少则几十人,多则数百人死于非命,遭遇下狱、流放者更是数不胜数。

《明史》案

在唐朝以前,修史多为个人,比如司马迁的《史记》、班固的《汉书》、陈寿的《三国志》均为个人行为,而到了唐朝,形成了新兴王朝为前朝修史的先例,从此以后,禁止私人自行修史。

清朝早在定鼎北京的第二年便开始了编撰《明史》一事,但是进展并不理想。其原因很多:首先,李自成兵败山海关后,从北京撤退时,火烧紫禁城,“宫殿悉皆烧尽”,宫廷档案被毁严重,散布在各地的史料一时也难以收集齐全,给《明史》的编纂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其次,参与编撰《明史》的官员都是前朝遗老,多数是有正义感的汉族官员,他们不知道该如何来评说曾经带给他们荣华富贵的明朝政府,所以,他们就消极怠工;其三,满清统治者还没有做好编纂《明史》的准备,他们知道,要想客观真实的记录明朝历史,不能把希望寄托在这群明朝遗老身上,他们需要一群真正跟满清同心同德的汉人,他们在等像徐元文、张廷玉这些由清政府培养起来的读书人。

就在官修《明史》停滞不前的时候,有着正义感的汉族文人为了表达对故国的怀念,开始埋头著述《明史》,以此来抒发对新王朝的不满。这其中以庄廷鑨的《明史辑略》最为著名。

笔尖下的灾难,清朝初期的《明史》案有多么恐怖

明史案

庄廷鑨生于湖州吴兴的一个富商之家,自幼经史子集无所不精,15岁就考中了国子监,前途不可限量。可惜后来生了一场大病,导致双目失明。经过短暂的消沉后,他忽然想起了先秦时期和他有相同遭遇的史学家左丘明,于是,决定著书立说,传于后世。庄廷鑨与明朝天启年间文渊阁大学士朱国祯是邻居。朱国祯告老还乡之后,留心典故,潜心著作,编著了《明史》一书。严格来说,朱国祯的这部《明史》并不算真正的史书,因为全书只有人物传记,没有志、表、纪、世家,所以并没有公开刊印发行。朱国祯死后,家道中落,后世子孙穷困潦倒,就打算将这部手稿出售。

庄廷鑨听说后,就花了一千两银子从朱国祯后人那里买了回来,并聘请当时的江浙名士茅元铭、吴之铭、吴之镕、张隽、唐元楼、蒋麟征、韦全佑、韦全祉数十人,以每千字润笔三十两白银的代价,对朱国祯的《明史》手稿进行修改润色;并参考了茅瑞征的《五芝纪事》,增补了天启、崇祯朝遗事。书编写完后,取名《明史辑略》。《明史辑略》全书仍尊明朝年号,不承认清王朝的正统,直呼清太祖努尔哈赤为“奴酋”、建州女真为“建夷”,这在当时都是杀头的大罪。

《明史辑略》成书后,庄廷鑨生了一场大病,不久就病逝了。其父庄允城为了却儿子的生前心愿,邀请当时名士,崇祯十三年(1640)的进士李令皙为其作序,并将参与编撰此书的十八人的姓名写入其中,由庄廷鑨的岳父,也是当时江浙一带的富豪朱佑明出资,公开刊印《明史辑略》,并流行于世。

庄允城为了提高《明史辑略》的知名度,也将庄廷鑨生前仰慕的查继佐、陆圻、范骧三人名列其中,但是未征得此三人的同意。其中查继佐就是著名武侠小说家金庸先生的先祖。都察院左副都御史周亮工是范骧的好友,他偶然得到此书,就建议范骧三人向官府检举,以此来脱离干系。顺治十八年(1661),查继佐三人就将此事报告给了浙江学道(类似现在的教育厅)胡尚衡。湖州府学(类似现在市县级教育局)赵君宋接到胡尚衡的协查通报后,为抢功劳,就从市场上花了六两银子买回了一部《明史辑略》,从中检索出数十条对当朝不利的话语,并准备将其上报浙江学道。

庄允城听说后,就上下四处打点,并将剩下的《明史辑略》分别送到通政司、礼部、都察院三大衙门,将此事平息了下来。

但事情远没有庄允城想得那么简单,湖州知府陈永命的主考房师(类似现在的高考阅卷人)李廷枢听说后,就从市场上买回一本《明史辑略》去见陈永命,二人商议趁机去敲诈庄允城。庄允城听说后,就给陈永命送去了数千两银子。陈永命收到贿赂后,就让庄允城立刻将原书版毁掉,并独吞了贿赂。李廷枢竹篮打水一场空,勃然大怒,就从陈永命那里要回了那本《明史辑略》,顺手就给了自己的亲家吴之荣。

吴之荣早年是湖州归安县县令,因为贪赃枉法,被革职为民。吴之荣立刻拿着《明史辑略》前去庄府勒索庄允城。庄允城自信有知府陈永命为他作主,丝毫不理会找上门的无耻之徒吴之荣。吴之荣见敲诈庄允城不成,遂把目标转向了庄允城的亲家,也就是为刊印《明史辑略》出资,庄廷鑨的岳父朱佑明。

朱佑明故作风雅,曾从明朝天启年间文渊阁大学士朱国祯不孝之孙那里买走一块堂匾,上题“清美”二字,落款为“朱老年亲台”,正好与大明朱氏巧合。吴之荣来到朱府,在此匾上作文章,说朱佑明和前朝朱国祯有关系,至今还挂着他的匾。朱佑明见吴之荣如此无赖,连面都不见他,并花银两请来官府衙役,将吴之荣押解出境。

吴之荣恼羞成怒,于康熙元年(1662),带着书进京上刑部告状,最终,《明史辑略》案发。此时,康熙皇帝还未亲政,四大辅臣获知后,决定从严追查此事,以达到杀一儆百的目的,于是,就下令逮捕并严厉处置涉案的相关人士。最终,参与编撰此书的相关人士70多个被杀,其中18人被凌迟处死,其中就有跟吴之荣私交很好的李令皙;庄廷珑虽然死去多年,仍然被开棺戮尸,其父庄允城亦死于刑部的监狱之中;查继佐等三人因为没有参与修订,同时又是最早向政府检举者,再加上查继佐的好友吴六奇①的说情,无罪释放,并加以赏赐。

查继佐三人无罪释放后,朝廷以其三人最先揭发有功,将庄允城及朱估明家产全部归他们和吴之荣所有。陆圻心有不安,谢而不受,查继佐、范骧、吴之荣获得了庄、朱的全部家产。

吴之荣,因为揭发有功,名利双收,不仅得到了朝廷赐给他的家产,还加官晋爵,可惜,德不配位,第二年夏天,吴之荣从福建回来的路上,突遇狂风暴雨,死于雷电之下,也算是恶有恶报。

这就是清朝初年著名的《明史辑略》案。那么,《明史辑略》案哪些地方触犯了清政治的忌讳呢,令数十家惨遭灭门,70余人命丧黄泉呢?

其一:直呼爱新觉罗先祖名讳;

其二:对清太祖努尔哈赤多有不敬和贬低;

其三:不使用清朝年号,奉南明为正统;

其四:明清交战时,称清为“夷”或“贼”;

《明史》案的惩处之严,牵连之广,是以前的文字狱所不能比拟的,它开创了有清一朝文化禁锢的先河,给后世统治者树立了一个很恶劣的榜样,从此,大清的读书人开始了如履薄冰的文化行程。


@文史那些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