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聊聊那个秦国也灭不掉的国家

 嘟嘟7284 2020-06-22

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始皇帝统一天下是中国历史的基本共识之一,标志着春秋战国时代所有国家历史的结束和统一王朝的开始。

但世间万事,哪有那么绝对。

十几年前,互联网上开始有人科普说,秦始皇灭诸侯的过程里有一条漏网之鱼,就是那个微小的“卫国”。

卫国在此前早已成为七雄之一魏国的附庸,始皇念及秦国复兴的总设计师商鞅是卫人,保留了末代卫君最后的封地。直到二世胡亥把末代卫君废为庶人,“周朝诸侯国”这个概念才正式归零。

然而,如果我们把目光拉长到秦末,就会发现一个更牛批的国家,不仅没有被始皇灭干净,还参加了楚汉战争,甚至比秦朝本身多活了一百年,最后还称了一把帝。

它的名字也不陌生:越国。

没错,就是卧薪尝胆的那个。

01

大多数人对越国的印象,仅限于勾践忍辱负重,然后三千越甲可吞吴的故事。


勾践个人的高光时刻之后,越国本身却像一道流星,迅速从历史课必修部分里消失得无影无踪。

连勾践本人,成为春秋末年的C位霸主之后的行踪,都变得鲜为人知。但我想说,正是勾践本人在历史转折点上做出的一些选择,决定了越国后来的历史行程。

我们有必要重新认识一下他。

勾践干过的最著名的事情就是卧薪尝胆。也有人说他本来喜欢西施,却忍痛把她献给吴王夫差,堪称复仇者中的绿巨人。

其实他干过的狠事,绝不止上面两点。比如他和老八一样,吃过粑粑。囚吴期间,有一次夫差病了,医生一筹莫展,勾践勇敢地站出来:

“适遇吴王之便,太宰嚭奉溲恶以出,逢户中。越王因拜:“请尝大王之溲,以决吉凶。”即以手取其便与恶而尝之。因入曰:“下囚臣勾践贺于大王,王之疾至己巳日有瘳,至三月壬申病愈。” 吴王曰:“何以知之?”越王曰:“下臣尝事师,闻粪者顺谷味,逆时气者死,顺时气者生。今者臣窃尝大王之粪,其恶味苦且楚酸。是味也,应春夏之气。臣以是知之。”

翻译成白话文就是:勾践吃了夫差的粑粑,并且根据粑粑酸度值的变化,结合二十四节气,诊断夫差的病情。

而且他对粑粑的酸度值把握如此精准,让人不由得怀疑他吃过不止一次,毕竟实践出真知。

传言日后勾践灭吴,生擒夫差,想起当年这口,还说出了一段名言:

“你们不要笑我狼狈不堪,我也可以笑你,离开你的父母,比我吃S都难!”

02

越国的传统势力范围在今天的浙江一带,“吞吴”之后,扩张到江苏。奇怪的是,勾践并没有选择“荣归故里”,而是继续北上,直达“琅琊”,还把国都迁了过去。

“琅琊”,就是临沂附近,今天山东南部地方。

▲ 越国传统势力范围

▲ 勾践称霸后势力范围,红圈内就是“琅琊”

对于勾践把统治中心迁往“中原”地区的行为,后世的史学家们一般解读为“为了吸收先进的中原文化”。这只是站在现代世界观下做出的人畜无害的解释。

实际上勾践北迁不是为了攀科技,而是为了“躲债”。

越国被吴国攻灭的时候,几乎已经阵亡了全部的青壮年。以致于勾践要用“令壮者无取老妇,令老者无取壮妻;女子十七不嫁,其父母有罪;丈夫二十不取,其父母有罪”的苛法来强制生育。这是公元前494年。

而勾践归国后对夫差的第一次成功反击,发生在夫差北上黄池装B,后方空虚的公元前482年。

短短12年,他哪来的“习流二千人,俊士四万,君子六千人”(by《东周列国志》),来得及生也来不及养啊!

秘密就藏在东汉遗著《吴越春秋》里,记载有勾践临终遗言:

“勾践寝疾将卒,谓太子与夷曰:'吾自禹之后,承元常之德,蒙天灵之祐,神祗之福,从穷越之地,籍楚之前锋,以摧吴王之干戈。”

看到了吧,勾践是得到了楚国的外援——用今天话说叫“风投”——才干掉了夫差!吴楚世仇,伍子胥带着吴兵破楚,把楚国先王的骨灰都给扬了,这笔融资顺理成章。

所以吴越争霸,从根源上还是背后的大资本:传统大国之间角力的结果。

就像前些年的共享大战,摩拜在关键时刻被美团奶了一口,创始人才能“抛弃同龄人的时候连招呼都不打”。没人奶的OFO,就只能陷入退押金的泥潭。

“苦心人天不负”的鸡汤还是少听点吧,会融资才是爷。

勾践崛起了之后,自然要回馈资本。所以他把淮河流域全都送给了楚国。

但我们知道,资本这种东西是永远不会满足的。楚国大概会认为自己才是越国的实际控制人,在勾践灭吴后的十几年里,喋喋不休地提过各种过分的要求。

历史久远,内容难考。但你一定记得另一个关键细节:灭吴之后不久,勾践就把他的谋臣“文种”给杀了。

文种,就是个楚人。他很可能是勾践获得楚国融资过程里的关键人物,也是融资完成之后,楚国派驻越国的“监事会主席”。

和文种一起陪勾践“卧薪尝胆”的另一个谋士范蠡,灭吴之后宣布退网,“深藏功与名”。据说还给文种写信劝他跑路,创造了“鸟尽弓藏”这个成语。

▲ 后人所绘《范蠡西施跑路图》

这大概率只是汉代以后文人的杜撰。即使是真的,跑路对文种来说也不现实。勾践复国了,文种的工作才刚刚开始,他要帮大股东收回投资呢。

聪明而够狠的勾践,怎么会看不出这里面的猫腻?所以他杀死文种、迁都琅琊,都是为了同一个目的:远离楚国。

古代交通不便,勾践跑到东海边上,你楚王想给我发条信息都要让使者跑半年。

“只要我躲够远,你就找不到我。”

但这个战略给越国带来的副作用也显而易见:行政中枢孤悬在人生地疏之处,无法对本土实现有效的管理。

这就导致越国上层在勾践死后迅速分化,出现“三弑越君”的惨剧。

03

勾践死于公元前465年。这个时间点,已经属于战国时代。

太子“与夷”即位。春秋战国时候人的名字太非主流,为了大家看着方便,我们借用欧洲国王的标记法,假设勾践本人是“勾践一世”,他的儿子“与夷”是“勾践二世”,孙子是“勾践三世”,以此类推。

“勾践二世”统治时间很短。“勾践三世”在位的第十年,他的儿子杀掉他直接上位,这位“勾践四世”是越史上最后一个有“霸主”威风的国君。

二世和三世期间,越国背着“诸侯盟主”的偶像包袱,一直以礼待人,无偿助人,在局部战争里扮演调停者的角色,免不了吃点小亏。“勾践四世”觉得不能忍,越国久不发威,开始有诸侯国当它是只病猫了。

这口咽不下的气,就是四世弑父自立的原因之一。四世登基之后四面开弓,灭掉了山东的好多小国。墨子对这个时期的国际形势有一句评价:

“今天下好战之国,齐、晋、楚、越。……今以并国之故,四分天下而有之。”

至少在战国初期,越国还能跻身第一梯队,很有希望角逐“战国七雄”,成团出道。

然而这份排面,在“勾践五世”时期一落千丈。

五世在公元前410年登基,距离勾践离世,已经过了半个世纪。国都琅琊以北的重要诸侯国——齐国发生了剧变,丞相田和篡夺了齐康公的宝座,姜氏齐国变成了田氏齐国。

勾践五世就不乐意了。你一个田氏丞相怎么当上姜氏的国君了?就算要当,这事当然要按照周礼来产生,而且我“诸侯盟主”的决定权也是很重要的,你这看不起谁呢?

勾践五世开始组织兵力,先灭掉了田齐的附庸“缯国”,要号召天下诸侯共同讨贼。让五世意想不到的是,公元前386年,东周朝廷竟然承认了田齐的合法性,狠狠打了五世的脸。

而越国的行政中心——琅琊(临沂),就在齐国的四面环视之下,且远离浙江故土,难以驰援。翻身作人的田和早就想取代这个昔日的霸主,挥师南下。

失去“讨逆”正义性的越军毫无斗志,溃不成军,时隔半个多世纪第一次品尝到了失败的苦果。

勾践五世眼看琅琊呆不下去了,灰头土脸地把国都南迁到了“吴”,就是随着夫差败亡而焚毁的姑苏城,今天的江苏苏州。

作为一方霸主的越国辉煌史,正式落幕。

04

灰溜溜退回姑苏城的勾践五世没想到,等待他的不是故国的岁月静好,而是更可怕的灭顶之灾。

长期以来,越国朝廷远在琅琊,南方故土基本处在天高皇帝远的放养状态,留守贵族们形成了一种自治体的均衡,独大一方,悠哉游哉。

现在突然空降一个天王老子来管着他们,谁会乐意呢?更何况这个天王老子是吃了败仗逃回来的,威信全无。

各种之前没有显现的矛盾,开始一一爆发。

勾践五世的弟弟“公子豫”,经过博弈被留守贵族暗中选中。公子豫在他们的授意下接连谋害了五世的三个小王子。

五世的太子“诸咎”眼看要祸及自身了,干脆先发制人,率领军队打跑了公子豫,又一鼓作气包围王宫,干掉了自己的爹

一言不合就砍爹可能是越国的传统吧。

越国从此公开分裂为“北派”和“南派”。诸咎当上“勾践六世”不足三月,被南派刺杀。

北派拥立六世的儿子当七世,不过两年,内战又起,南派占了上风,七世直接辞职。南派拥立了勾践五世的另一个儿子,我们权且称之为“勾践6.1世”。

结果6.1世也没把背后的南派爸爸伺候好,在位十年再次被南派刺杀。南派也吃亏长记性,直接找了一个和琅琊朝廷没有任何关系的宗室远枝过来当八世。

为了最大限度地消灭北派朝廷的影响力,八世再次迁都,把家搬回了越国的发祥地:会稽。

越国回到了原点,就像从来都没有牛逼过一样。

05

勾践八世在位18年,碌碌无为而死。继任者是他的弟弟,一个值得拥有姓名的憨批:越王无疆。

越王无疆的憨,一在他自不量力,要北上硬刚战国七雄,恢复霸业。二在他太好骗了,而且骗他的不是别人,正是战国的另一个名人楚怀王。

楚怀王本身就是个憨批,被秦国骗去坐牢,气得屈原跳江的就是他。而越王无疆竟然能被他骗,智商可见一斑。

《史记》记载,事情的始末是这样的:

按照越王无疆的脑回路,越国的衰落始于田齐夺走琅琊,所以欲振男人雄风,必先北上伐齐。

然而军事行动讲究的是配合,战国时侯相互攻伐都要找个盟友,无疆环视四周,除了大海,也只有楚国和它接壤,可以“联合”一下。

他大概是忘了,楚国早年对越国的那笔投资还没收回本,心里愤恨着呢。

无疆就傻兮兮给楚怀王做了一个北上伐齐的报告,以怀王那个智商,收到之后都笑了。

怀王满口答应,“反正楚国的兵长年在边境和各国对峙,你先打,快到齐国了告诉我。”

无疆就信了,领兵北上。结果别说“快到”的时候,和齐国短兵接刃了N次,也没看见怀王的影子。

派人去问,怀王曰:“不好意思啊铁子,秦国要打我,我得预备兵力防他们,要不你等等?”

无疆觉得自己被耍,正在气头上,“恰巧”齐国的说客来了。

有时候事情太巧必有妖。

说客对无疆说:“你打我们齐国有啥用?现在是个人都知道,这天下是秦楚争霸,能neng死他俩,你才能恢复霸业。怀王不是说兵力分散,而且正在受秦国威胁吗?这正是打楚国的大好机会,一战成名,有里有面儿!”

无疆一拍大腿:“是啊,我咋没想到呢!别打齐国了,跟我去下路干楚国去!”

一群从浙江徒步跑到沙东的老爷们,又被这个巨婴牵着往豫南跑。然而怀王早就布好了陷阱。

“秦国要打楚国”,即是个永存命题,也是个伪命题。就在无疆举兵的前后,秦国的秦武王刚死,实操上根本没法攻楚。

怀王“预备防秦”的军队,就埋伏在越军的必经之路上。无疆一头扎进神坑,全军覆没,连他自己也被斩首了。

怀王乘胜追击,一波推掉越国的所有塔,吃掉了姑苏、会稽。这是公元前306年,楚国终于收回了一百多年前的投资。

06

首都没了,无疆死了,关键是死前也没说定谁当太子。

越国宗室继续发扬内战内行的优良传统,一边集体南逃,一边各自主张自己才是正统,“分叉”出来了好几个小朝廷。

像极了今天的比特币,创始人中本聪人间蒸发,就冒出很多“分叉币”自吹,甚至还有一个澳洲人说自己就是中本聪本聪。

争讧的结果,是南逃的越国分裂成闽越和瓯越两个小国,分属越王无疆的两个儿子。它们蜷缩进今天福建地区的丘陵,在战国最后的岁月里,对楚国唯唯诺诺,偏安一隅。

▲战国后期地图,“闽越”和“瓯越”甚至已经不配拥有颜色

07

历史告诉我们,逃跑不仅可耻,而且没用。

在短暂地享受了一阵小确幸之后,楚国终于被秦军击穿,始皇帝的锋芒逼近了这两个山地小国。

但是,命运再次放了勾践的后人的一马。秦国灭楚之后,北方只剩下燕国和齐国,一个有荆轲行刺之仇,一个是老牌诸侯,始皇如鲠在喉,丝毫不想在南方恋战。

此时的闽越王无诸瓯越王摇,兄弟俩的政治智慧比无疆不知道高到哪里去了,看穿了始皇的心思,顺水推舟主动认怂:我俩不称王了,领土全交给你,你要是看得上我们,我们可以帮你打理。

这话好像在哪听过?

对,当年勾践也这么忽悠过夫差。祖传技能啊。

话说回来,两个小越国的地盘在那个年代还是难以开垦的丘陵荒山,看上去面积大,治理起来性价比极低。始皇也明白,他俩也明白,始皇也明白他俩明白,他俩也明白始皇明白他俩明白。

于是互相给了个台阶下,两越领土改编成“闽中郡”。始皇甚至懒得派一名自己人过来,直接让闽越王无诸改称“君长”,连任闽中的郡守。

▲ 秦“闽中郡”示意图

中国历史里有一个词专门形容这种现象,叫“羁縻州”,名义上合并进中央政权,但实际仍委托原来的高管继续治理的形式。日后元朝并吞大理,却让段氏后人世袭特首,也是一个道理。

08

秦朝的统一,只持续了短暂的15年。我们知道六老师拍西游记都花了17年之久,有秦一代,甚至等不到一部西游记的电影。

作为战国时代的活化石,闽越王无诸和瓯越王摇兄弟俩此刻还在连任。眼看反秦起义四起,俩人知道,复国的机会来了。

历代越王的哲学就是:只要我不死,我的国家就不死。

俩人趁乱起事,整个闽中郡投靠了后来被刘邦封为“衡山王”的吴芮,先加盟了项羽团队。

项羽力拔山兮气盖世,焚阿房,斩子婴,然后论功行赏,一一承认在战乱里复国的关东诸侯。

唯独到两越王这里,掉链子了。项羽说:“我是楚霸王,楚越世仇,哪有帮越国复国的道理?

古今多少政治家,就栽在食古不化上,丢了天下与人心。挑衅田齐的勾践五世如此,幻想称霸的越王无疆如此,今天的项羽也如此。

两越王一听就不乐意了,转身就投靠了刘邦。楚汉战争的时候,他们直接派了一支越人军队跟随刘邦左右,并在东南方不停地给项羽捣乱。

《史记》中司马迁用“阻悍”这个词形容西汉建国过程中的越中甲兵。破咸阳、取垓下,都有他们的影子。

汉高祖五年,刘邦大定天下,重新册封无诸为闽越王。汉惠帝三年,又恢复了越王摇的瓯越国。

童年的纸飞机,现在终于回到他俩手里。

09

在越国及其历史遗产彻底从历史上消失之前,他们又狠狠地硬气了一次。

两越复国之后,闽越王无诸励精图治,开田筑城,把南方丘陵地带的优势发挥到了极致,整个闽越国成了难攻不落的军事堡垒。

传了几代之后,闽越国飘了,又觉得自己行了。勾践之魂在闽越统治者的体内熊熊燃烧,他们想吃掉旁边的瓯越,再试着和西汉分庭抗礼一下,万一,能恢复祖先的霸业呢?

公元前154年(汉景帝三年),西汉宗室吴王刘濞发动“七国之乱”,胁迫瓯越国参加。瓯越王表面服从,暗地里却配合景帝刺杀了刘濞。

▲ “七国之乱”前东亚形势图。瓯越国被标记为“东瓯”

刘濞的儿子逃到闽越国,这个官二代确实有点军事才能,被时任闽越王的弟弟余善收留。

余善这个人,极度暴虐好战,时时刻刻以勾践再世自居,和复仇心切的刘濞之子一拍即合。公元前138年(汉武帝建元三年),余善带兵入侵瓯越。

瓯越国本来就比较佛系,经历“七国之乱”后,更是经不起一点折腾,瓯越王放弃抵抗躺平任嘲,请汉武帝调停,并请求“举国内附”,也就是带领瓯越居民迁入中原,放弃领土。

汉武帝此时正忙着和匈奴打仗,虽然看穿了闽越的野心,却也一时顾不上发作,本着息事宁人的态度,同意了瓯越王的请求。

瓯越居民全体搬迁,土地被闽越并吞。瓯越国自此消失了。

余善尝到了穷兵黩武的甜头,有了一种自己很牛逼的幻觉。三年之后,他故伎重演,带兵西侵南越国。

注释一下:南越国和勾践的越国没啥关系,建立者是秦汉之际的传奇人物赵佗,有机会单开一篇讲。

武帝这时意识到,不敲打一下闽越是不行了。他派人从江西、浙江两路南下,威慑余善。

大兵压境,余善采取了一个很具有越国传统特色的操作:弑君。

别想多了,他弑的不是汉武帝,而是自己的哥哥越王郢。

余善给汉武帝整了一套说辞:“闽越打瓯越、南越,都是越王的馊主意,他太不老实了,我把他杀掉等于为朝廷除害。另外,你看我这么忠诚,干脆我继位好了!”

汉武帝当然知道这是一派胡言。但按照汉朝对“羁縻州”的管理原则,只要你口头认怂我就不干涉过多。余善还是被册封成了“越王余善”。

越王余善统治的前二十年,对武帝早请示晚汇报,暗地里磨刀霍霍,扩军备草。

机会,就属于有准备的人。公元前112年,南越国突然千里送人头。丞相吕嘉起兵叛汉,余善主动请缨,随汉平叛。

行军到广东揭阳,余善就不动弹了,借口海上有季风,天气不行,暗里派人和南越勾搭。

汉武帝说,你海路不行我就陆路先打,一路打到番禺,都快把南越灭了,然后不仅发现没有传说中的季风,还获取了余善勾搭叛军的蛛丝马迹。

西汉的南征元帅杨仆把这些细节报告到长安,汉武帝早有心思彻底荡平这些阳奉阴违的异姓诸侯,如获至宝,下令直接干他。

余善也一不做二不休,先发制人进入绍兴、鄱阳、梅岭三个要地,杀死汉朝太尉。自己刻了一方“武帝'玺,自立称帝。

他的知识水平还是不太够,“武帝”这种叫法是死了以后才用的啊。

至此,西汉决定分四路进兵,大张挞伐。第一路由楼船将军杨仆率领,从武林出发,由崇安分水岭进军;第二路由横海将军韩说率领,从句章(今浙江余姚东南)出发,乘船渡海从东边进军;第三路由中尉王温舒率领,从梅岭出发,由闽越西部进军;第四路由戈船将军、下濑将军率领,从若邪(今浙江绍兴东南)、白沙出发,进攻闽越东北部。

公元前110年冬天,四路汉军均进抵闽境。余善分兵在邵武、建阳、浦城、崇安一带筑城防守,自己则统兵据守今浦城县北的泉山进行顽抗。

汉朝派出留居汉地的瓯越士大夫吴阳前去劝说余善放弃抵抗,余善不听。吴阳便率本邑兵七百人攻占汉阳城(今浦城县北),余善腹背受敌,不得不放弃天险泉山,撤退到冶都(今福建福州)。

这一次,勾践的阴德用完了。

打了败仗必被弑,这个从战国时期就盘旋在历代越王头顶的诅咒,再次显现。余善还没在冶都安顿好,宗室贵族就被韩说买通,刺杀了余善,缴械投降。

这个时候,汉朝在武帝的治理下,已经达到了国力的顶峰。为了斩草除根,汉朝把越国遗贵全部迁往内陆,焚毁了自越王无诸以来历代经营的冶都,永远取消了闽越。

作为一个独立政治体的越国,从此彻底消失在历史的长河里。

想起日本战国史的终点,德川家康在大阪夏之阵对追击而来的真田幸村说:“你杀我又何益?武人争雄的故事已经结束了,我死掉,也回不到你的时代”。

这句话用给越国的谢幕,也莫名应景。

从来是历史选择英雄,而非英雄创造历史。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