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维九月,序属三秋”。很快就到了这年的深秋,一天我突然接到政府办电话,电话是熊县长打来了。他指示我,今天有重要客人来桃花源,由我出面接待。我不敢怠慢,放下电话就往指定地点赶,到时他们早已等候多时,一位中年男子走上前来,向我介绍:“这是二哥,张先生。”
我心存狐疑,觉得好笑,怎么有自称“二哥”的人,谁都叫他“二哥”吗?“二哥”是他的名字吗?
我也只好顺着这个意思说:“二哥好!欢迎你们!”
他们很快就上了我的破面包车,我一面开车,一面向他们介绍桃花源景区的基本情况。当年陶渊明写下《桃花源记》时,充分寄托了他的理想和信念,后人寻着这份理想和执念就一批跟着一批,一代连着一代,寻踪问迹,踏访而来。一直跨越千年,人们还是川流不息,热情不减。
当我们的车行至一个高坡时,也许是路面不平,加上雨后成泥,也许是车子太不争气,不是老爷车,分明是少爷车,一付白白净净的样子,一遇问题就使少爷脾气,懒着不走了,二哥和他太太一起只好帮着推车,几次努力都宣告失败,倒是把客人身上弄得不像样子,满身泥水,很是狼狈。没办法,我们弃车而往,一边走,一边指看着眼前的景物和庄稼,秋风微起,路上的困顿被山风一吹,更显精神,二哥也谈兴起来。
“桃花源的景致真是太美了,当年陶渊明是怎么找到这样一个好去处的呀?”二哥说。
“不是陶渊明找到这儿的,是这儿找到陶渊明的。”我笑着说。
二哥惊愕地看着我,哈哈一笑,连连点头,说:“对,对,有道理!”
我说:“因为陶渊明就生活在这一带。所以他对这儿的情况很熟悉。”
“是吗?”
“陶渊明的家就在栗里陶村,离这儿不远,大概七、八公里的样子。他的外婆家在离这儿十几公里的马回岭。每每来回都要经过这里,也许是这一片山水触发了他的创作灵感,才激发他写出了《桃花源记》这样的名篇呢!”我笑着说。
“有道理,不过我还是第一次听到这样说。”二哥显然有些激动,一直盯着我看。
“二哥您不是这里人,所以对这边的情况不太了解。我们这儿老百姓都能说出些有关陶渊明的故事来,陶渊明的墓就在离这儿不远的绵羊山。”我接着说。
“二哥是台湾人,一生非常景仰陶渊明的为人,这次是特意来寻踪的。”走在后来的中年男子介绍说。
我听后若有所悟,频频点头。我们一起寻着山路,观看了号称“天下第一泉”的谷帘泉瀑布,寻索了溪中的古人石刻,踏访了千年世纪国际茶会遗址。我们还在村民家中休息片刻,坐在庭中,放眼远望,又是一番感慨。村民老汪家的端来泡好的绿茶,叫二哥尝,一股淡淡的草药味清香扑鼻,二哥觉得奇异,问:“这是什么香味?”
老汪家的介绍说:“是川香,我们这里都有拿川香泡茶的习惯。”
“也是一味中药,有顺气、健脾、醒目的功效。”我补充说。
“这个不错,有买吗?”二哥问。
“没有买,都是村民自己弄的。”我说。
看着二哥有些失望的样子,觉得不忍,于是又笑着说:“等下可以送些给二哥带回去。”
一句话说得坐在旁边的二嫂笑了起来。
吃饭的时候,我们喝着酒,聊陶渊明,聊诗词,也聊古往今来,聊国共合作和连战访陆,我们聊得多了,诗兴也就来了。原来二哥也是个诗词高手,他一出口,就是四首绝句,兹录于下:
桃源庐山鄱湖畔,夜深鸣虫声两岸。
闻君爱诗喜沈吟,却怕枫摇霜难断。
桃源自古少问津,渊明苦叹音难寻。
弃车漫步阔野开,从此提壶是乡亲。
庐山秋凉无恋意,酒暧还需心相寄。
夜雨风高誓扬帆,自强方知鹏程丽。
四特开饮难藏窖,相知抚掌三川料。
爱和吟诗惜无酒,新篇若成更奇妙。
在二哥面前,我反倒没了底气,支支吾吾的接着吟道:
夙有陶情结,相期枫正丹。
水蜿石入海,云傍岫出关。
孤梦掠浅峡,对影隔重山。
何时一樽酒,共慰旧离颜。
酒罢,二哥很快就上了庐山,参观了庐山会址、美庐、及博物馆。但这份情从此牵连不断,从山下到山上,从大陆到台湾,从庐山到宜兰,经冬历夏,十几年来,一直牵连着我们两家人的文化情结和精神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