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隋唐」东突厥和西突厥的“塑料友情”?[民族]

 白衣钱子 2020-06-22

中国历史上,边陲异族政权总是伴随着中原王朝“共同成长”。

例如秦汉与匈奴;魏晋与柔然;隋唐与突厥等等。这些少数民族政权在和中原王朝相处的过程中,或者和平,或者动武,又或者和平和武力兼备。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了解一下,隋唐时期的突厥经历过怎样的兴衰荣辱。


突厥内部的混乱

如果我们把突厥比作一个集团公司,那么这个“公司”一定是权力斗争最厉害的。要想了解这一段权力斗争的历史,首先就要搞清楚几位“boss”之间的关系。

首先是“公司元老”木杆可汗,在他死后,并没有遵照“父死子继”的传统,而是将汗位传给了自己的弟弟佗钵可汗;

佗钵可汗临终前,因为长子菴罗没有雄才大略,所以佗钵可汗也想仿照自己的哥哥将汗位传给弟弟大逻便,但是因为其他几个儿子的反对,最终菴罗还是做了大汗。

这就引起了大逻便的不满,四处辱骂菴罗,菴罗一气之下就把大汗位置让给了自己的弟弟,也就是沙钵略。

沙钵略可是一个具有极强政治野心的人,为了安抚大局,就把菴罗封为“第二可汗”,把大逻便封为“阿波可汗”,算是基本稳定了政局。

看到这里,是不是被这些名字给搞晕了?没关系,我给大家做了一幅关系图!(如下)

△突厥首领关系图

如果你仔细地看一看这张图,就会发现,有一个名字是“乱入”的——达头。可不要以为这是无关紧要的人物,真正的“好戏”正是从他这里开始的,而这一切都要从沙钵略第一次攻隋说起······

对隋战争

沙钵略如愿以偿地登上了汗位,一上位便开始制定对隋的战争方略。一般来说这种举动的根本原因,其实很简单,就是因为太膨胀了。

隋朝的前身是北周,在此之前,突厥曾和北周有过军事合作,可以说对于北周的军事力量了如指掌,而隋朝新立,想必对于军队方面并未有太大的改动。

再加上原北周千金公主远嫁突厥,因为自己的宗室被杨氏取代,心怀怨恨,便日夜撺掇突厥大汗以“匡扶北周”为名,对隋朝用兵,这就给了突厥一个绝佳的进攻借口。

开皇二年,突厥开始了大规模的进攻。可是战局却并未如沙钵略料想得那样顺利,隋朝其实早就做好了准备。

“隋高祖开皇元年四月,发稽胡修长城,二旬而罢。又云开皇初遣司农少卿崔仲方发丁三万于朔方灵武筑长城,东至黄河,西距绥州,南出勃岭,绵亘七百里”,明年,帝复令仲方发丁十五万,于朔方已东缘边险要,筑数十城以遏胡寇”

△隋长城

不仅如此,隋朝还对突厥使用了“反间计”,而想要策反的对象不是别人,正是上面所提到的达头。

“陈太建十三年,隋文帝遣太仆元晖出伊吾道,诣达头,赐以狼头纛。达头使来,引居沙钵略使上,以晟为车骑将军,出黄龙道,赍币赐奚、霫、契丹,遣为乡导,得至处罗侯所,深布心腹。”

至于策反有没有成功,史料并未详细说明,不过从后面突厥对隋用兵的进展来看,策反似乎并不太有效,想必这达头也是个“收钱不办事”的主儿。

尽管突厥是主动方,但是从战局形势来看,却并不如人意:

夏四月,隋大将军韩僧寿破突厥于鸡头山。

六月,隋上柱国李充败突厥于马邑。

达头寇兰州,凉州总管贺娄子干败之于可洛峐。

十月,关中危急隋文帝派皇太子杨勇屯兵咸阳以备突厥。

十二月,隋遣沁源公虞庆则屯弘化以备突厥。

整整一年,突厥似乎一直在吃败仗,但令人惊讶的是,虽然败仗连连,但是突厥依然继续向南挺进直逼长安,更为惊奇的是,兵锋直至长安城下的时候,达头却坚决地撤兵了。

这是为什么?难道说策反成功了?其实并不是,而是形势所困——补给。

“沙钵略率阿波、贪汗二可汗等来拒战,皆败走遁去。时虏饥甚,不能得食,于是粉骨为粮。又多灾疫,死者极众。”

从上述史料可知,开皇元年十二月,突厥兵临长安之时军中就已经缺粮了,在兵困马乏的情况下,达头毅然撤军是为了保全将士。

另外,还有一个人成为了后续发展的关键点,这就是先前提到的继承未遂的大逻便,也称为“阿波可汗”。在这场对隋战争中,阿波可汗也是隋朝想要收买的对象,虽然也没有成功,但是对于隋朝来说,却有一个意外之喜。

阿波可汗拒绝了隋朝的邀请,但是此时,沙钵略却认为阿波可汗不忠,将他的母亲和部下全部杀死,阿波可汗恼羞成怒,不得已投靠了本就对沙钵略抱有敌意的达头,突厥内部的斗争越来越激烈。

一场内部的分裂正在悄然酝酿······


584年,达头向隋朝请降,几乎同时,沙钵略可汗也归附了隋朝。这下,局势就又发生了变化!我们来梳理一下:

达头、沙钵略归附了隋朝。

达头和阿波是盟友关系。

沙钵略和阿波是仇敌关系。

能看懂这三人关系的朋友,一眼就能看出,最尴尬的是阿波,敌人还是那个敌人,盟友竟然也变成了敌人。

当然,隋朝为了安抚突厥诸部,也曾出使阿波,劝他归附自己,但是无奈被阿波给拒绝了。要我说,这个阿波还真是有点死心眼,自己的同胞几乎都归顺了隋朝,他自己却还在死扛,这能有什么好下场呢?

587年,沙钵略病逝。其弟处罗侯即位,称为莫何可汗。随后在隋文帝的支持下,莫何可汗西征阿波并且生擒杀之。

到这里啊,突厥内部斗争的第一回目就算是结束了,第一轮选手沙钵略、阿波、达头算是结束了彼此之间的恩怨,但是对于整个突厥来说,东、西部的分化愈加严重,权力的斗争还远没有结束。

都蓝可汗与东、西突厥的内乱

莫何可汗并没有在位多长时间就在征战途中阵亡了,即位的新可汗称为“都蓝可汗”,593年因为隋朝拒绝政治联姻,都蓝可汗与隋决裂。

面对仍有强大军事实力的突厥诸部,隋朝决定一方面先稳定都蓝可汗;另一方面扶植新的势力——染干,也称“启民可汗”,打算用染干来牵制住都蓝可汗与达头的同盟势力。

“十七年,染干遣五百骑隨晟來逆女,以宗女封安義公主以妻之。”

隋朝的心里想法是这样的:我是不是给你脸了?简直就是得寸进尺 ,你跟我玩硬的,这公主我还偏不给你,我给你兄弟,气死你。就这样,隋朝用了一手“美人计”,就把突厥再次拖进了内乱的漩涡。

为了抢老婆,开皇十八年,达头率十万骑攻启民。启民随即就向隋朝请求支援:

“突厥启民可汗为达头所攻,帝令发兵助启民伐之。”

599十二月,都蓝可汗为部下所杀,如此一来达头与都蓝的同盟也就瓦解了,达头自立为“步迦可汗”,以大可汗自居。

为了方便大家理顺思路,咱们还是再来一张思维图

然而,事实证明,少数民族也是具有极强的“正统观念”的,启民乃是突厥汗王一脉的正统,属于王室血脉,达头毕竟只是个将军,属于外人,他自立为可汗,实际上很难服众,即位没多久,他的部众就纷纷叛逃,归附到了启民的麾下。

突厥又再次获得了短暂的和平······


这一段内容开始之前,有必要和大家申明一个观点:

突厥本是一个大部落,而从达头开始,出现了比较明显的东、西之分。东突厥其实是王室正统,西突厥属于自立门户,二者之间的关系就有点像二战之后的东德和西德。

仁寿三年,达头投奔吐谷浑不知所踪。泥撅处罗可汗即位,这是为西突厥汗国第一任真正意义上的大可汗,也标志着西突厥正式立国。

即位后的泥撅处罗可汗对以启民可汗为首的东突厥抱有很强的敌意,几乎此后的每一年双方都会动兵

“突厥本一国,中分为二,每岁交兵,积数十岁而莫能相灭者,明知其势敌耳。然启民举其部落百万之众,卑躬折节,入臣天子者,其故何也?正以切恨可汗,不能独制,欲借兵于大国,共灭可汗耳”

双方关系的转折点是大业元年,从这一年开始,双方暂时罢免了兵戈,转而进入对峙状态。原因何在?因为一个新的势力横亘在了双方中间——铁勒汗国。

这个汗国其实就是后面盛极一时的薛延陀部族的前身,铁勒汗国的兴起对于东、西突厥汗国之间的关系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铁勒汗国由此成为东、西突厥汗国之间的缓冲势力,同时也阻断了隋朝与西域之间的联系。

这样一个突如其来的家伙直接影响了隋朝,东突厥,西突厥三方势力,这让隋朝有些不安。

大业四年,隋朝出使西突厥汗国,泥厥处罗可汗迫于情势,同意了对隋朝的臣服,双方订立了盟约,夹击吐谷浑。

但是,泥厥处罗可汗并未履行盟约,当然,和当初订立盟约一样,这也是出于自身角度考虑的,唇亡齿寒的道理他不是不明白。一旦吐谷浑被灭,自己就会直接和隋朝势力接触,一旦有个万一,自己就会面临灭顶之灾。

这就让隋朝有些头疼了,不得不重新寻找盟友,反正就这么几个人在玩,你不干,有人干。

大业四年铁勒汗国助隋击败吐谷浑。

吐谷浑的溃败使得局势再次发生了变化,如下图:

在这样的局势下,泥厥处罗可汗的危机大大缓解了,这也使得他更加坚信当初没有和隋朝结盟是正确的选择,于是,泥厥处罗可汗开始膨胀了。但是这种膨胀其实是很盲目的,因为他并没有搞清楚是谁在操纵这场游戏。

很快,隋朝就放弃了扶植泥厥处罗可汗的政策,转而扶植射匮可汗。得到了隋朝的帮助,射匮可汗在西突厥的实力大大增加,在对泥厥处罗可汗的战争中,射匮可汗一举获胜,泥厥处罗可汗走投无路,只能臣服隋朝。

但是隋朝也并没有追究他的责任,反而还是让他回去继续做大汗,原因也很简单,势力只有平衡,自己才能高枕无忧。

然而,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大业七年,射匮可汗即位,自此以后,西突厥不断地蚕食周边势力,在向东扩张的过程中,与隋朝势力范围相接,并与铁勒汗国发生接触。虽然这不是隋朝统治者所愿意看见的,但是不得不承认,西突厥乃至整个突厥在射匮可汗在位期间达到了鼎盛。

“西突厥射匮可汗强盛,延陀、契苾二部并去可汗之号以臣之,回纥六部在郁都斤山者,东属于始毕;乙失钵所部在金山者,西臣于叶护。”

射匮可汗的即位改变了处罗可汗以来三面受敌的困境,提高了自身的防御能力和战略地位,为后面统叶护可汗向东扩张,进而谋求与东突厥汗国分庭抗礼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尽管突厥势力在射匮可汗的带领下逐渐走向了强盛,但是由于民族本身的局限性,这种强盛终究只能是“昙花一现”,在中原王朝政局更迭之际,突厥内部也在不断酝酿着新的势力,其中就包括薛延陀的崛起。再后来,由于薛延陀部叛附无常,使得东、西突厥内乱不断,没有维持几年的和平就被打破了。

最终,东突厥汗国迅速灭亡,西突厥汗国内乱经久不息······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