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你或许已厌烦狗血的青春文学,但千万别错过这本巅峰之作

 醉里且笑 2020-06-22

一提起青春题材的文学作品,相信很多人条件反射似的生理反感,无奈,这些年市面上的这类作品跑不了打架、堕胎、背叛、失恋、撕X等狗血元素,无病呻吟式的追忆青春早已败坏了大家的胃口。

但是今天要给大家推荐的这篇青春题材小说《城市与狗》,完全不同于那些青春疼痛类作品,它称得上世界青春文学领域难以超越的巅峰。

书的作者是秘鲁诗人与作家、2000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马里奥·巴尔加斯·略萨。略萨是1960年代突然爆发的拉美魔幻现实主义文学的代表人物之一,与马尔克斯、胡利奥·科塔萨尔、卡洛斯·富恩特斯一起被称为“拉美文学爆炸四大主将”。

值得一提的是,略萨是这四大主将中最年轻资历却最老的一位,他22岁开始下笔写作《城市与狗》,这本书也成为了拉美文学爆发的开山之作,9年之后,马尔克斯才出版了他的传世名作《百年孤独》。

马尔克斯(左)和略萨在一起,两位拉美文学天王的关系一直为人津津乐道:两人好过,决裂过甚至拳头相向过,但是到了老年又和解,和好如初。

略萨是对中国先锋小说家们影响最大的外国作家之一。作家苏童在上世纪80年代,读过略萨的《城市与狗》以及其他作品,曾表示“非常震撼”。除了苏童,莫言、韩少功以及陈忠实等人在写作上都受到略萨的影响。

外国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的《城市与狗》

当青春题材遇上了魔幻现实主义

这是一部关于成长关于青春期躁动的书,在不少读者眼里,这本书是青春题材碰上了魔幻现实主义,是真正触及到少年灵魂深处的一部作品,可与《少年维特的烦恼》以及《麦田里的守望者》相媲美。

从文学的角度上来看,这本小说备受推崇的原因主要在于它讲故事的方式,结构上比较复杂,不断变换叙事主体,不同主线交叉着写,到最后勾画出一副完整的故事。

很多人起初阅读时会有一定的障碍,但又会被极强的情节吸引继续读下去。随着故事的展开,变换的叙事主体成了优势,几位主要人物的内心世界一一凸显,让人在阅读时有一种身临其境般的沉浸式立体感受。略萨此后的创作将这种技巧运用得炉火纯青,他因此也被冠以“小说建筑师”、“结构现实主义大师”的美名。

小说的内容其实很简单,看起来就像是略萨的一部青春回忆录,记录了略萨少年时期在军事学校求学的一段经历。

1950年,14岁的略萨被父强行送进了一所为了救治社会问题青年的军事学校学习,因为父亲认为只有这样才可以培养儿子的男子汉气概。在这所极端高压管理的学校,略萨度过了青春期重要的三年,出来时已是伤痕累累,而这段青春灼伤也就成了日后的这本巨著。

故事的发生地就在以略萨所上军校为原型的莱昂西奥·普拉多军事学校。这所大人心中的“锻造英雄的圣地”,在学生眼里却是“恶魔盘踞并繁衍的地狱”:新生刚入校就要遭到全方位的抢劫和凌辱;等新生升入高年级,同样继承“传统”欺压低年级,如此循环往复;抽烟、喝酒、聚赌、偷窃、拉圈子、群殴、装病请假、越墙出逃、嫖娼,甚至偷考卷买卖试题都是家常便饭,大部分教官毫不知情,协助管理的士兵视而不见。

全书有四个线索,分别以“美洲豹”、“诗人”阿尔贝托、“奴隶”、博阿的角度讲述。

青年略萨

“美洲豹”与山里人卡瓦、博阿等一起成立了反抗高年级霸凌的组织“圈子”,凶悍、勇武的“美洲豹”成为“圈子”的首领。故事的高潮发生在“美洲豹”借一次军事演习的机会谋杀了外号叫“奴隶”的老好人,只因为“奴隶”向军官揭发“圈子”里的卡瓦偷化学试卷,从而导致其被开除。“奴隶”揭发换来的好处是可以和校外的恋人见面,因为他太爱她了。

显而易见的谋杀,到了军官老师们那里却被压制了下来。“奴隶”唯一的朋友“诗人”阿尔贝托愤愤不平,挺身而出,将“奴隶”的死因及士官生们私底下背着军官们所干的事告诉中尉甘博瓦。

甘博瓦是普拉多军校中唯一闪耀着人性光辉的军官,他正直、讲情义、率真,不顾一层层上级的反对将调查报告上交到上校手中,但是,最终上校抓住阿尔贝托的把柄逼迫他撤销了对“美洲豹”的指控。

一切努力都白费了,甘博瓦被调离军校,远赴秘鲁人嗤之以鼻的高原地区就任中尉,失去了升官进爵的机会。

临走前,心生愧疚的“美洲豹”向甘博瓦坦白了自己杀死“奴隶”的事实,希望甘博瓦告诉所有人真相,这样他就可以不用去高原服役了,但是甘博瓦没有照做,二人经过了一番漫长的交谈之后,甘博瓦提着一个笨重的箱子走向了去往远方的道路。

谁的青春不迷惘  用笔向社会造反

略萨曾说过:

一部作品的出现总是表明这是一次充满勇气的造反行动,它构成一个想象世界的外观,在保留现实世界面孔的同时,实际上是排斥现实和质问现实的。”

《城市与狗》的故事就是略萨成人后构建自己的文学世界后的一次狠狠的揭露与造反。

同样是青春残酷物语,虽然两者差异很大,但是很多读者读《城市与狗》时,都联想到了杨德昌的电影《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

小说里,因具有写作能力而得名“诗人”的阿尔贝托既具有极高的文学天赋又对当时的社会现状持不满情绪;他来自上层社会,但同时又和黑人、小混混等混在一起,就像是上层社会与底层人民之间的桥梁;当他遭受到社会上种种的黑暗与不公时,就试图用文字来进行抨击和讽刺,用笔去抵挡“城市”(秘鲁社会)喧嚣和“狗”(军官学员)们的狂吠。可以说,“诗人”就是略萨的自我投射。

书中的“诗人”血气方刚执着于揭开“奴隶”的死亡真相,但是22经已成人的略萨,却想通过这种惨剧去揭开一件更深刻的事——社会底层的处境艰难, 在他看来,学生的混乱只是这强权的一部分,上层军官的强权才是压制一切的根本。放大到整个社会,秘鲁独裁政治才是一切的根源。

《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剧照

梁文道在和网友分享这本书时提到,让每一个人处在一个高度的压抑底下,你试图反抗,但是有时候你又顺从,但是你反抗的方式有时候也是对你高压的气质是一样的。

略萨认为,正是这种学习环境,戕害和扭曲了秘鲁少年们的心灵,阻碍了他们的发展,使学生们信仰弱肉强食,并且暴露出人性的丑恶:争强好胜、好狠斗勇、生活放荡……秘鲁的军事当局正是通过这种强行的扭曲式的训练,造就他们需要的那种没有独立人格的军人,来巩固政权。

《城市与狗》可以说是活生生的浮世绘,作者对人性的深邃洞察以及悲天悯人的情怀始终贯穿整本书,每一个人物都有血有肉:拒绝和伙伴们同流合污,拒绝偷窃、抽烟、喝酒,不愿意欺负别人,为爱痴狂的“奴隶”;具有纯真品格与真善美价值观的军官甘博瓦;为人不卑不亢, 不欺负弱小, 也不容强者欺负,不畏强权,在捍卫尊严和个人合法权利方面,绝不妥协,为朋友挺身而出的“诗人”......

1985年,这本小说还曾被改编成为电影

兴风作浪、为非作歹的坏小子们也不是简简单单的恶霸,他们内心中的渴望、幻想、痛苦以及他们人性中的善意也都在作者的笔下呈现:偷卷子的卡瓦被发现驱逐出校后,一个承担了所有的罪罚,不愿意供出别人;在学校无恶不作的“美洲豹”小时候其实是一个天真、勤奋、细腻、热情的好孩子,因为贫穷以及从小被虐待,一直处于很紧张的成长环境,逐渐走上犯罪道路,他在学校打架、偷东西,但也讲“义气”,有自己的价值坚守,为“圈子”团体遮风挡雨,痛恨告密者而自己绝不会告密……

小说的末了,这些年轻人毕业走出军事学校大门,进入社会,开启了正常人的生活,“甚至不乏温馨一面,个性中的残暴、疯狂和邪恶仿佛只是一种在军校环境下爆发出来的青春期综合征,涂上时间的药膏后自然痊愈,继而甚至被遗忘”。

只是当初那个唯一没有做过任何坏事的男孩“奴隶”,死在了军事演习中。“美洲豹”和他一直暗恋的女孩花好月圆,而这个女孩就是“奴隶”为了见她而告密的恋人。“美洲豹”也无须为自己的过错买单,很多年后,回想起这段黑暗青春往事,大概只有恍惚一念。

书中,略萨引用了法国作家保尔·尼桑的一句话:

我曾有过二十岁。我不同意任何人说那是最美好的年华。”

这句话见仁见智,但读完令人印象深刻,悬浮在脑海,久久挥之不去。

对于经历过青春期的人而言,尤其是男性读者,看完这本书,再回望过去,是否隐隐约约能从中找到一些熟悉的处境与感觉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