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查目的: - 超声引导下的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及术后动脉解剖结构及血流动力学改变的随访评价
 体位:患者仰卧位。颈后垫枕后仰,头偏向对侧,病人情况不允许时也可坐位、半坐位等探头分别从前位、侧位、侧后位和超后侧位探查(如图)(一)探头从颈根部向头侧移动作横向扫查,显示颈总动脉近心端、中部、远端、颈动脉分叉处及颈内、颈外动脉部位:颈总动脉远端近分叉部1cm,分叉部及颈内动脉起始部上方1cm处后壁进行测量。颈内、外动脉分叉水平上下方1-1.5cm范围内测量颈总动脉远段(分叉下方)、颈动脉球部分叉部)、颈内动脉近段(分叉上方)直径、IMT,观察有无动脉硬化斑块3、检测血流参数的部位检测均在血管长轴进行,选择血流平稳不受生理因素影响的部位定量测量。比值是提示颅内颈内动脉系统远端阻塞性病变较有价值的诊断标准之一。 高于正常值2.0以上,再结合病人血流速度的改变(以增高为主),可提示同侧颈内动脉远端阻塞性病变RI、PI:脑循环外周阻力有关的指数,明显受到年龄因素的影响,其特点表现为随增龄而降低。正常颈动脉阻力指数为0.5-0.75,若RI>0.75,提示外周阻力增加 ,<0.5则表示降低。

 1. 反映整体的动脉粥样硬化负荷,比IMT增厚更有优势3. 低回声与不均质回声较强回声和均质回声斑块发生神经系统症状的危险性高超声特征同颈总动脉闭塞 颈外动脉及椎动脉出现代偿现象
包括颈段(V1段)、椎间段(V2段)、枕段(V3段),灰阶图像,测量V1段(特别是开口处)、V2段(C2-C6)血管直径 CDFI或能量多普勒现像观察椎动脉从V1-V3全程血流充盈状态及走形 PW检测V1、V2、V3血流频谱及测量V1、V2的峰值及舒张末期流速 1、病变的位置、大小、范围、数量(如内-中膜厚度、斑 块等) 2、病变程度(有无狭窄;狭窄程度;有无闭塞及侧支循环情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