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冀南民间,一些面食与重大节日的关系十分密切,也有着极其浓重的风俗习惯。饺子与其它面食一样,都有历史背景、民俗风情、传说典故,甚至还有人们的期待、精神寄托和美好寓意。
前些年有个小品说“好吃不过饺子”。确实,在冀南的饮食习俗中,饺子有着不可替代的霸主地位。大年初一早上吃饺子,是十分普遍的,几乎是家家户户的传统,即使在最艰苦的年代,就算没有小麦面粉,用其他面粉替代,比如高粱面、薯干面、荞麦面也要吃饺子。这是因为,岁尾年首吃饺子取“更岁交子”之意,“子”为“子时”,交与“饺”谐音,这时吃饺子有“喜庆团圆”和“吉祥如意”的意思。还有人说,饺子形如古时旧币元宝,隐含“招财进宝”之意,所以生活再艰难,饺子必不可少。
正月初一吃饺子时,有的家庭为了图喜庆,过年讨个好彩头,往往要往一个或几个饺子里塞上铜钱或钢崩儿,谁能吃到,谁就是新的一年里最有福气的人。至于吃到的那几位,是不是真的一年里运气最好,另当别论,反正吃到时心情是极好的,起码是一种慰藉吧。
冀南民俗中,好事儿、喜事儿、大事儿几乎都离不开饺子。正月初二,出门的闺女要回娘家拜年,下午离开娘家前,要在娘家吃“二顿饭”,这“二顿饭”也是饺子,而且因为是款待新、老女婿们,饺子的皮儿和馅儿一定是最上乘的。
正月初三早上流行“吃杂饭”,“吃杂饭”的习俗现在很多年轻人已经不知道了,生活富足的情况下,也没必要刻意去“吃杂饭”,可在物质匮乏的年代,口粮都算计到每人、每天、每餐,初三早上就要把初一剩下的饺子、大烩菜、馒头、初二接待亲戚剩下的饭菜都折碗上桌,这就是“吃杂饭”。不过吃完杂饭后,有讲究的人家在初三上午也要吃饺子,民间的传统这是要“捞银子块”,上岁数的人在捞饺子时还念念有词:“捞一捞,捞满瓢。”“一捞金,二捞银,三捞捞个聚宝盆。”不过现在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正月初三中午,已很少有人再去“捞银子块”了,就连吃饺子的也少多了,嫌麻烦。

过了正月初三,再过两天便是正月初五,初五上午吃饺子也很盛行,因为在民间叫“破五”、“崩穷气”,所以也几乎是家家吃饺子。冀南民俗里有很多清规戒律,比如“破五”之前妇女不能动针线,不能打扫卫生,连垃圾、灰烬也不能倒,过了这一天就等于“开禁”了。所以民间有民谚:“懒老婆,盼正月,吃好饭,不做活。”“破五”不仅仅是时间上的概念,在意识形态里,这“五”指“五穷”亦或“五鬼”,具体讲是指:智穷、学穷、文穷、命穷、交穷。这“五穷”中的任意一穷都够人受的,一定要破。正因为“破五”还涉及到一年的“财运”,很多人便赋予了这一天接“财神”的内涵,所以很多厂家、商家、门店都会选择这天开门营业,就算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营业,也要“崩去五鬼,迎接财神”,以获得一年的好彩头。还有一些农村在这一天有“崩粪堆”的习俗,传说当年姜子牙封神大典,诸神各有其位,唯独忘了他的老伴儿,老伴不依,姜子牙无奈之下,让他老伴当了“粪官”,民间怕“粪官”破坏了农家肥的营养成分,就在初五这天“崩粪堆”。现在没有粪堆了就在厕所门前点一挂鞭,虽然走了过场,也算了了这事儿。
有时吃饺子也带有一定的迷信色彩,或许这也是一种文化吧,正因为有迷信的成分,一些老年人才最上心。正月初十这天也是传说中的节日,只是冀南农村的说法不太一样,有的地方说是“石籽儿”,是石头神的节日,有的说是“老鼠娶亲”,还有的说是“捏老鼠嘴儿”。说法不同,但这一天都要吃饺子,吃饺子就是为了捏住老鼠嘴儿,保护我们的粮食不被它们偷吃。所以,很多人家要包饺子,而且饺子要捏紧,意为“捏紧老鼠嘴儿,保住粮食籽儿”。
正月里吃饺子的日子是很多的,正月十五元宵节,望文生义该吃元宵,但吃元宵是城市人、南方人的习俗,一直到今天,冀南农村极少有这一天吃元宵的,甚至没有一家拿元宵当主食的,都还保留着吃饺子的习俗。十五上午或下午、十六早上都是饺子。
冀南有些人还喜欢在农历的六月初一吃饺子,意为“过半年儿”,准确地讲,七月初一才是半年,不知道因为什么要在六月初一过半年儿。同样,也很难考证它的出处。
还有一个节日是一定要吃饺子的,就是冬至。传说冬至吃饺子源于一位知名的中医,他告老还乡时,正是严寒冬季,他看见老百姓饥寒交迫,两只耳朵都冻伤了,当时伤寒流行,病死了很多人。遂用面皮填上羊肉馅儿,包成耳朵形状,煮熟之后连汤带饺子赠送给穷人。老百姓从冬至吃到除夕,抵御了伤寒,治好了冻耳。从此就模仿制作,留下了冬至这天吃饺子的习俗。

饺子在冀南农村还有另一大用处就是“耍新女婿”。过去的农村很封闭,女婿是哪个村的?是谁?或许听说过,但未必都认识,就有意识地要耍逗、要捉弄。其实就是认识,这一关也少不了。闺女出嫁后第二天或第三天,要带新女婿回娘家认门儿,街坊邻居的大姑娘、小媳妇们要提前包饺子“耍新女婿”,包几个没有馅儿的“气饺子”;放了红辣椒的“辣饺子”;放了大盐疙瘩的“咸饺子”;也有放了钢崩儿的“硬饺子”,就是要烫、要辣、要咸、要硌。新女婿如果太老实,就会出尽洋相,让人们哈哈一笑。也有的新女婿知道有这一手,往往先用筷子把饺子皮儿挑破,看看再吃。现在这些旧风俗已渐行渐少,很少有人再去包这些很另类的饺子了,当年的那些故事已成为趣谈。
饺子还有另一个名称“扁食”,一些上了年纪的人,用方言总说成是“扁热儿”,至今已很少有人知道了。
陈剑,男,1957年3月1日出生,退休前在肥乡电视台工作,2000年在工作之余开始涉足随笔、杂谈、讽刺幽默诗的创作,2013年开始写作散文,作品散见于《中国青年报》、《中国老年报》、《讽刺与幽默》、《杂文月刊》、《邯郸晚报》、《燕赵晚报》、《河北农民报》等报刊。2017年至2019年主编出版了《肥乡那些事儿》第一卷至第三卷,目前正在编纂第四卷和第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