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学勇(山东省) 我们无从考证这次黄河改道对于当时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所发挥的作用,但是,那连绵千里的黄河故道,却成为涂抹不掉的历史,在这片土地上吟唱了千百年,以至今后还要继续延续下去。 我的家乡夏津县,座落在鲁西北平原,黄河第一次改道的重要枢纽。西汉初年置鄃县,唐天宝年间更名夏津,一直沿袭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古县城遗址在现在县城东北方向三十多公里,现属平原县腰站镇王双堂村北侧。前几年我曾和几个爱好文史的朋友前往探索遗迹,仍有废弃陶瓷、容器遍布。 如今的夏津,西临运河,与河北省隔河相望;东跨马颊,和聊城市的高唐相邻而居。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既传承了齐鲁文化尊理重教的遗风,也颇受燕赵文化浑厚雄武的熏陶,柔绵中不失刚毅,坚韧中包含自信。他们吃苦耐劳,不畏艰险,一代又一代顽强拼搏,发扬愚公移山精神,耕耘不止,为改变家乡面貌不屈不挠的奋争,终于实现了沧海变桑田的伟大梦想。 我的姥姥家在城东郭寨村,那里就属于黄河故道,遍地黄沙,适宜种花生、地瓜、西瓜和果木等经济作物,附近有几个比较大的沙丘,儿时每次走过那里我都会对那高耸的的沙岗产生一种敬畏。那时的婴儿大都是穿土布袋长大的。就是用铁锅把沙土炒熟,慢慢放到稍有温热,装进一个特制的布袋,将孩子放进去,孩子拉尿都在这里面,既能保持干燥,也很卫生,可能在那个年代是孩子最舒服的襁褓了。 沙土地还适合一种作物生长,就是桑树。成年桑树枝繁叶茂,果实累累,树叶可以养蚕,树皮可用于造纸,椹果的作用更加广泛,不但是一种甘甜的美味,而且还是造酒、制药的最佳原料。据说,椹果有延年益寿、美容养颜的功效,生活在桑园周围村庄的人们普遍长寿,在桑树下,在菜园旁,在田野里,八九十岁的老人随处可见,这或是得益于常食椹果的缘由吧! 人们对于家乡总是赋予各种美好的向往,无论用多么华丽地辞藻,多么精致地语言,都无法表达对家乡的热爱。然而,几十年前的家乡实在是无法让人用美好来形容。春天,本来是花香四溢,清风荡漾的季节,但是,那时候的夏津却是尘沙飞扬,狂风肆虐。从黄河故道升腾起的沙砾向四面八方飞旋,毫不见外的进入城市,进入每一个家庭,甚至光临每个人的饭碗。人们戏谑的形容,生活在这个地方的人,每年都会生食一块土坯。 其实我们的祖先在很多年前就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并且用广植树木的办法来抑制飞沙的传播。历史悠久是夏津人值得骄傲的一个方面,土地贫瘠也是困扰当地多年的沉重负担。因地制宜,广植杂果,成为千百年前有志之士的不二选择,选择种植桑树可谓是当时的明智之举。到了清康熙13年(公元1674年),时任夏津知县朱国祥体恤民情,大力倡导种植桑树,一时间,古老的黄河故道上竟然绿树成荫,果香四溢,不但缓解了风沙肆虐的压力,也为当地农民发掘出一条生存之道。 我们把家乡称作“桑梓之地,父母之邦”。中国人种植桑树历史久远,《诗经》对桑树多有歌颂,如“女执懿筐,遵彼微行,爰求柔桑”,“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等等。那么夏津种桑起源于何代何朝呢?史书无从记载,但现存于夏津县黄河故道旅游区内的几株古桑证明,它们至少有1000多年的历史了。在这个生长的过程中,它们经历了无数次雷劈电击,经受了千万次的风霜雪雨,见证了多少回的朝更代迭,却依然顽强不屈地屹立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这不能不说是一件奇迹。 每年的初夏,是桑椹结果的季节,在夏津县6千亩古桑树群里,绿茵茵的树盖遮天蔽日,沉甸甸的桑树上椹果累累。去年,这片古桑群又被联合国粮农组织授予了“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称号,吸引了天南地北的游客前来观赏。作为夏津人,更是感觉无上荣光和骄傲。 行走在林中的曲径小道上,人们仿佛置身仙界,天空祥云缭绕,地下凉风习习,清凉的感觉使人神清气爽,有一种忘我的境界。眼前一棵古树吸引了游人的注目,确切的说,那应该是两棵树,它们的根部紧紧地拥抱在一起,树干却分别向不同的方向延伸。褐色的树干虬曲苍劲,空洞的树心漆黑焦状,虽然经历过无数次的雷击,却仍保持着枝叶茂盛,昂扬向上的姿态。我沉思良久,人不是也需要这样一种精神吗?不论顺境逆境,都始终保持乐观豁达的精神,视压力为动力,视挫折为机遇,勇于面对各种挑战,什么样的困难还能让我们屈服呢? 哦,古老的家乡,正是因了这成群连片的古桑树,在历经2000多年的风雨沧桑后,才能依然保持着青春旺盛的活力,在新时代迸发出惊雷闪电般的光束。词作家王长岭先生在《千年梦·古树情》一曲中写道:这是一场时光的酿造,这是一段久远的记忆。这里,更是一处精粹匠人与匠心的人文故里。是啊,只有精粹的匠人和匠心才能够雕凿出这样美丽的浩瀚画卷,书写出这样隽永的宏伟诗篇。 谁不热爱自己的家乡呢?只有家乡才能给我们那种贴心的爱,只有家乡才是我们永远不能删除的记忆,只有家乡才能让我们在魂牵梦萦中留恋。我热爱家乡,热爱家乡的古桑树群,犹如热爱自己的生命一样! 第三届《中国当代散文精选》300篇征稿大赛 随着中国散文的繁荣与发展,新秀不断地涌现,为全面反映当代散文在繁荣社会主义文学事业方面作出的努力及贡献,集中展示当代散文家及散文创作的整体阵营和整体水平,继续推出新人、新作,壮大散文创作队伍,进一步推进当代散文的研讨、交流和发展,并用与时俱进的眼光去洞察和认识社会,激发广大散文作者用智慧和才华去肩负使命和重任。基于此,我们组织名人、名家,投入巨大的物力、财力,编纂《中国当代散文精选》300篇2020卷一书。 投稿邮箱:gjscxhzg@sina.com (原创首发,多投无效,投稿标题注明作者姓名+作品名称,电子投稿后,请不要再寄来纸稿。投稿请注明详细联系地址、邮编、电话,微信号、投稿后请关注国际诗歌网公众号:bhsx272580736和国际诗歌网:www.gjsgshxh.com 每天将发表部分入围作品)。 截稿日期:2020年5月30日(以当地邮戳为准) 来稿请寄:北京朝阳区100024-18信箱 《中国当代散文精选300篇》组委会 (100024) 联 系 人: 丁红梅 联系电话:(010) 56140133 13691058281 主办单位: 国际诗词协会 国际诗歌网 上海散文杂志社 协办单位: 华夏散文 承 办: 国际诗词协会散文委员会 ——感谢阅读—— (图来源网络,侵权告之删除) 国际诗词协会 |中国旅游文学 | 国际诗歌网 国际诗歌网:http://www. 学术顾问:丁芒 丁一 冰耘 易传宝 韩 英 编委会成员: 沈裕慎 戴三星 李 平 梁全义 张 艺 丁红梅 何兰青 林从龙 蒲公英 黄会容 陈立琛 陈锦绵 韩 江 陈典锋 买 超 曹 平 龚明仁 周嘉琪 涂作武 侰丽恰母(泰国) 王中海 马梦瑶(美国) 陈湃(法国) 国际诗歌网总编:丁红梅 国际诗词协会词赋主任:东方武鸣 国际诗词协会美国分会会长 马梦瑶 国际诗词协会泰国曼谷分会会长 侰丽恰母 国际诗词协会桂林分会会长 何兰青 国际诗词协会九江分会会长 柳守猛 执行编辑:丁红梅 何兰青 胡耀辉 周已雄 马梦瑶(美国) 法律顾问:戴 斌 联系电话:010—56140133 欢迎 投稿 小说、散文、诗歌、书画、摄影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