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脸曹操几乎成为了大家最熟悉的曹操形象,只要一提起曹操,很多人脑海中不假思索一闪而过的思绪便是“汉贼”两个字。这一点在古代虽已成公论,然而到了现代,受到很多人对曹操对汉态度突然转向“正面化”,反倒将刘备对汉态度“负面化”。那么曹操和刘备到底谁才是真正的“汉贼”呢? 说到曹操篡汉,大多是民间印象,而在史学界基本上没有争议,那就是曹操没有篡汉,而篡汉自立的是其子曹丕。那么为什么民间会死死咬住曹操篡汉不放呢?这其实与司马炎篡汉司马懿背锅是一个道理。首先,民间对曹操的印象本来就不怎么好,曹操的形象一直不怎么样,有历史记载,北宋年间有很多说书的,一说到刘备失败,听众们都痛哭流涕,一说到曹操失败,所有人都拍手称快,由此可见在北宋年间曹操就不得人心。《三国演义》 成书之后,逐渐成为家喻户晓的四大名著,这时候曹操奸贼恶贼的形象算是刻入百姓骨髓之中了,本着“尊刘贬曹”的原则,曹操的形象算是一去不回。这样一个奸贼、恶贼,纵使是他的儿子篡汉自立,他也逃不了干系,这便是众多人心中所想。 到了后期,曹操的确成为了奸雄,转折点就是在建安五年的衣带诏事件。在曹操听从谋士毛玠的建议,迎奉天子于许昌,起初曹操的百般殷勤,让汉献帝认为曹操真的是天底下最大的忠臣。然而,曹操主政之后,却并没有任何放权的迹象,最后汉献帝终于明白,曹操不是乱世之中匡扶汉室的人,而是乱世之中掌握天下的人。建安五年,公元200年爆发的衣带诏事件,就是曹操与汉献帝矛盾公开化的表现。然而此时的曹操并没有统一中国北方,连年的征战使得曹操没有闲暇去处置汉献帝,只是将其控制在自己的范围之内。随着曹操的地盘越来越广、野心越来越大之后。建安十八年,曹操封魏公、建魏国、加九锡之后,算是将最初的忍耐完全放弃,走上了一条奸雄的不归路。也正在这一年,一心辅助曹操匡扶汉室的荀彧被逼死,毛玠也下了大狱。后来,曹操已经彻彻底底地将自己的灵魂出卖给了权欲的魔鬼,成为了地地道道地奸雄。 还有一个根本原因,就是曹操一心建立的寒门法家社会,打击了士族阶级利益。乍一说大家可能有点懵,其实曹操的境遇与雍正皇帝的境遇差不多。雍正之所以被黑,根本原因就在于雍正新政之中一体当差一体纳粮分割了世家大族的利益,因此以文人为主体的世家大族只能依靠笔杆子任意扭曲历史,并且在民间广泛流传。而曹操也是一样,他一生致力于打破士族垄断政治的局面,力图建立一个寒门法制社会。 他的“唯才是举”彻底颠覆了以往举荐唯亲的政治生态,“举孝廉,父别居。举秀才,不识书”的局面成为过往。但是这却深深威胁到了传统世家大族的利益,按照汉制,世家大族虽不能世卿世禄,但是却能依靠政治资源世代为官,袁绍家族的“四世三公”便是由此一来。曹操“德才兼备,唯才是举”的人才选拔政策,世家大族的利益不能保全,所以众多的笔杆子开始在曹操身上下手。为此,曹操还痛下杀手,狠杀了一批文人,但是人嘴上下两张皮,杀是杀不完的。就这样,敌对势力的宣传机器运作不止,国内的笔杆子又喋喋不休,这就使得曹操不得不成为众矢之的“汉贼”。 那么我们再来看另一个问题,刘备是不是汉贼呢?显然也不是。刘备虽然有点假惺惺的样子,本来与曹操是一路人,却非要显得自己更加正义,那只能是欲盖弥彰。刘备的称帝以及后世偏霸一方,的确是自己野心的体现,但是这并能说刘备为汉贼。何为汉贼?挟持天子、祸乱朝纲、废汉自立为汉贼。关于这一点,曹操可以说沾了一点边,因为他毕竟挟持了天子,但是在当时的情况之下,如果没有曹操,汉献帝只可能死得更早,到那时东汉朝廷的命运又将何去何从? 比如董卓、李傕、郭汜等强硬一时的军阀,毫无章法、破坏宗嗣,这些人实属汉贼,但是话说回来,东汉末年,宦官干政、外戚嚣张、卖官鬻爵、民不聊生、哀鸿遍野,这样的王朝已经是行将就木,依靠能臣的形象是无力挽回的。正所谓“天数有变,神器更易。顺天者昌,逆天者亡”,历史选择了曹操、刘备、孙权、司马炎来结束分裂,又何来“汉贼”之说? 总的来说,是不是所谓的“汉贼”,这实际上只不过是古人的情怀罢了,是小说家的噱头而已,与今人已经没有关系,因此我们也大可不必太过于计较,否则止增笑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