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自我捧杀:骂,死不了人;捧,却可以置人于死地

 咩咩羔 2020-06-23
你得使劲儿地顺着他、捧着他,让他感到你深深的崇拜之情。

然后你毫不留情地花光他的钱,但是,无论他多穷,都不要说出任何贬低他的话,用崇拜之情喂养他的自尊,继续消耗他的财力和时间。

看他快支撑不住,哭哭啼啼、依依不舍地分手,只抱怨自己不好养。

等男生忍不住求复合,再变本加厉地捧他、变本加厉地消耗他的精力。让男生在极度被崇拜和现实打击的反差中打转,没几个回合,他的精神就废掉了。

“自从学会捧杀,屡试不爽。” 这让人不寒而栗。

鲁迅说:“骂,倒未必会骂死人;但捧,却是可以致人死命的一法。”

捧杀向来被当做恶毒的手段,我们避之不及。然而,比被别人捧杀更可怕的,是“自我捧杀”。


有种坠落叫“自我捧杀”

内疚比期许的美好先到达


在《青春环游记》这档综艺节目中,小沈阳向其他几个嘉宾倾诉,说自己不敢演小品了。


2009年的时候,小沈阳凭借着春晚节目《不差钱》,一夜之间爆红,迅速上升到“最具商业价值男星”的前十名。

毫无疑问,小沈阳是有才华的。暂且不说他多善于模仿高难度歌喉,无论是苏格兰裙、兰花指还是阴阳怪气的说话语气,都给人留下强烈的印象,特别具有辨识度。

然而,这样高起点的他,却在11年里逐渐销声匿迹。

他再没有参演小品,逐渐把自己放到电影事业,不过仅有的几部作品也一律被大众归类为“烂片”。

连参与《康熙来了》、《吐槽大会》这种喜剧综艺,他也丝毫没有展现出喜剧演员的丁点才能,反而有种艺术家老前辈做客《艺术人间》的老派既视感。

毫无疑问,小沈阳觉得自己很苦。

他倾吐的时候,整张脸皱成苦瓜,就没有舒展过。他觉得自己没办法超越之前的自己,所以不敢演了。

与其说他是江郎才尽,不如说,他被大众、被自己捧杀了。

这种自我捧杀是一种高期待综合症:我们每个人都会对自己有一定的期待,希望自己维持“优秀”的形象,并且朝着这个期许努力。然而,当期望远远超过自己的能力和心理承受范围,反而会有副作用。

巨大的焦虑、无法满足期待的失落感,抢先一步淹没我们。

心理学家指出,自我期待和实际表现并不是成正比,而是呈倒U型分布。也就是说,期待存在一个最优水平,一旦过了临界点,创造力和思维能力反而一路下降。


这个规律不只是适用于高压的娱乐圈,我们平常人也会有这样的时刻:

学生时代,总是在最重要的大考上掉链子;

和一直暗恋的人终于约会,结果语出惊人说些不合时宜的话;

申请心仪的工作,明明前后准备了好几个月,但是面试的时候窒息得快说不出一段完整的对话。

自我捧杀是一种坠落,不能达成期待的内疚比美好未来先到达。


我们生活的许多错位,来源于“懂一点武功”

《东邪西毒》电影里,欧阳锋说了这么一段台词:

“你这种年轻人我见多了,懂一点武功就以为可以横行天下。其实,走江湖是一件很痛苦的事情。会武功,有很多事情就不能做。你不想耕田,又不齿于打劫,更不想抛头露面在街头上卖艺。你怎么生活?武艺高强也得吃饭啊。”

我们生活的许多错位,就来源于“懂一点武功”。

我们每个人对都有两套认知,一个是基于自己价值观判断标准的自我认知(peceived self-perception),另一个是通过别人的意见折射出的镜像自我(reflected self-perception)

我们会了的那点“武功”,让我们产生更高大的镜像自我,和真实的自我认知产生失衡。

互联网更是加重了这种失衡,让我们和最优秀的人只隔了一层玻璃——完美的生活、令人羡慕的履历和才华,一切都仿佛唾手可得。

就是因为“见识过了”,所以,我们不能再尝试辛苦的方式,不能再忍受低着头一点点耕耘,一定要轻易走上人生巅峰才是对的。

前一段时间,有个北大毕业生去做房产中介,结果被许多人群嘲,登上了热搜。

然而,这份群嘲不正显示出大众默认的期待——见识过更好世界的人,就不该用更艰辛、更下层的方式生活。

有个家境一般的留学生分享,他回国的第一年和父亲出去吃饭,父亲只请得起牛肉拉面,然后内疚地对儿子说:“太亏待你了,只能吃这个。”

丰厚的社会资源成为一面哈哈镜,折射出扭曲的镜像自我。尚不成熟的人,还不敢去面对真实的自己,也不想主动抹杀镜像中美好形象。

然而,这个镜像自我是一个牢笼,把我们困死在镜中世界,再也无力尝试更大的世界。


曾有个朋友对我说,只要看一个人怎么回答别人的夸赞,就知道这个人能不能托付重任。

大家逢场作戏,夸对方一句“你真好看”、“你怎么能力这么出众”,另一个人识趣地回夸过来,这叫商业互捧。

但是,如果对方没有回夸过去,而是默默承受了这份夸赞,他就知道这人多半很快会被压榨得喘不过气。

接受扭曲的镜像自我,你就输了。


自我冷漠,是解决自我捧杀的直接方式


自我捧杀,是自己把自己的位置摆的太高,自我期许过热。那么,最好的解决办法就是”冷“处理。

“自我冷漠”(Self-indifference)是解决自我捧杀的最直接方式。

随着心理学知识在大众的普及,大部分人都开始知道“自我同情”这个概念:也就是,我们对自己的失败、苦难、错误不抱有苛刻的态度,用充满仁慈和理解的口吻和自己对话,让自己意识到自己的经历是普通的,其他人也会经历。

不过,大众只熟悉”对自己仁慈“的部分,却忽略了至关重要的第二部分——“意识到自己和其他人没什么不同”。心理学者Melissa Dahl把这个步骤称作”自我冷漠“。


曾有个心理学实验,两组试验参与者都被要求回忆高中最尴尬的时刻,并且根据这个时刻写一些自我同情的话。

”自尊组“的受试者们被要求原谅自己,“告诉自己,高中的尴尬时刻不是自己的错”,以及“向自己解释,高中发生的错误不能代表自己是谁”。

而“自我冷漠组”被要求写的内容是“描写其他人经历相同事情的场景”,并“以朋友的口吻向自己表达理解,告诉自己这件事在别人眼里不是很重要”。

结果,写完这些话之后,“自尊组”的受试者们自我感觉很糟糕,但是“自我冷漠组”的人们感到了释然。

传统观念一直以为,谦虚的人喜欢自我贬低,或者说,他们更容易注意到自己的缺点。

但是,现代心理学家们发现,让大家觉得谦逊的领导者们,并没有比其他人更容易看到、承认自己的缺点,他们只是干脆“不怎么注意自己”。

他们更善于自我冷漠,意识到自己不过是众多人当中的一小部分,“自己的经历只是人们平凡经历的一部分”,所以,他们既不苛求自己异于常人的优秀,同样,当失败了之后,也会觉得“同样场景,每个人都会这样”,不会产生内心责备。

与其受制于高期待的镜像自我,不如退一步看待事情,意识到自己在茫茫大众当中,没那么了不起、也不需要了不起。

美国女科学家芭芭拉获得诺贝尔奖,在讲台上说:“我是一朵秋天的雏菊,我相信,不是每一朵花都在春天开放。”

自我冷漠不是对自我价值的贬低,而是一种接纳,它能让我们看清楚,其实这个镜像自我真没那么重要,我们自有花开的时节。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