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明相吕调阳

 zqbxi 2020-06-23

一代名相吕调阳

明朝万历年间,湖北江陵出了一位朝廷首辅张居正。与张居正同朝为官的次辅就是吕调阳。吕调阳就是大冶历史名人“一贤二仙三阁老”中的一“阁老”。

    吕调阳任京官30年,宰相6年,先后为嘉靖、隆庆、万历三帝重用。他协助张居正处理政务,是张居正推行“一条鞭法”的积极支持者。在政务中,吕调阳以平和稳重、善于协调政坛矛盾而著称。

  在山清水秀,人杰地灵的大冶陈贵镇王母山脚下,散居着近百户人家,这就是吕家村。500多年前,居住在这里的吕广,其后辈吕调阳就是明朝著名的宰相。

    明洪武年间,吕广从江西阳新白沙(今湖北阳新县)来陈贵王母山下落业。按兵册在良家弟子中征兵制度,其后人吕文胜被征安徽天长,次年调桂林。由于明朝军籍属于世袭制,吕文胜之子吕鉴、孙子吕璋定居桂林。

正德十一年(公元1516年),吕调阳出生于广西桂林一个官宦世家,家住城南文昌门外,为明嘉靖间翰林院编修吕璋之后。刚出世的吕调阳,即被全家视为掌上明珠,爱护倍至。无论是生活和启蒙学习方面,吕调阳都得到特殊的关照。他天资聪慧,学习用功,7岁那年,吕调阳正在读私塾,一天,他指着《千字文》“律吕调阳”句对先生说,这就是我的名字,家人很是吃惊,因而取名调阳。

少年时代的吕调阳,已是名震四方的小秀才。嘉靖十三年(公元1534年)18岁中举,二十九年(公元1550年)34岁廷试获一甲二名榜眼,初援翰林院编修,步入官场,开始登上政治舞台。后历官国子监祭酒、礼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太子少保、少傅兼太子太傅、吏部尚书,晋建极殿大学士、赠太保,位至一品,谥文简。

吕调阳潜心从政,没有什么有影响的著述,但他在任上编了一本专门供皇太子阅读的小人书,叫《帝鉴图说》,用深入浅出的方式讲述儒学要义,在历史上有一定影响。

    明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吕调阳任礼部尚书时,和明朝首辅张居正一道做明神宗的老师,为小皇帝朱翊均编写的帝王教材《帝鉴图说》中既有“善可以为法”的故事,又有“恶可以为戒”的故事,列举了历代帝王可为和不可为的事,一共有117件,从唐尧帝“任贤图治”到宋哲宗“烛送词臣”,从夏太康“游畋失位”到宋徽宗“任用六贼”,对于历史上正反经验、教训加以介绍,有理有据。希望他以史为鉴,励精图治,做一个圣君。这本薄薄的小书,内容深刻,可读性强,每一个有趣的故事,配一幅生动的插图,图画古色古香,深为小皇帝喜欢。

    这本书现已失传,但在《明史文艺志》和《四库全书》中,仍可查到该书的目录。

 树有根,水有源,人有宗。吕调阳虽然发迹桂林,京城为官,但他还是没有忘记一脉流芳的祖居地——大冶。  

    明嘉靖三十六年(公元1557年),吕调阳任翰林院编修时,父亲去世,1559年,他母亲又去世了,按古代的守孝制度,他回桂林,于荒野之中结庐守墓五年。1562年,守孝期满,离开桂林回京的路上,骑着金铃响马,特地到大冶,看望了祖居地的家乡父老,还祭扫了祖墓,并写了《祀墓文》:

    维水有源,其流则长;维木有本,其干则芳;翳维人斯,源本何在?衍庆发祥,世德为大;越为我族,系出楚邦;大冶之邑,茅潭之乡。洪武初年,调戍西粤。轮直翻更,未有定宅。迨我曾祖,始家桂林;历祖若考,四传于今。肆予小子,谬添甲科。玉堂通籍,金马呜珂。匪曰能之,诒谋所启,孰闻其先,大冶伊始。粤山楚水,千里来归。为言寸草,仰答春晖。睽隔云遥,一气感通。烈祖不泯,鉴兹虔衷。  

 祭扫完毕后,他重整了坟墓,宴请了乡亲,然后再打道回京。至今,在大冶民间还流传着吕调阳回乡祭祖拜灯的传说:

    那次,吕调阳回乡祭祖,带着许多祭品以及香纸炮烛,来到茅潭里王母山对面的阿公林。他听父亲说过,他的祖先就埋在那里。可是,当他到阿公林时,看到的是满山都是坟,荆棘丛生,荒草凄凄,不知道哪几座坟是他家的祖坟。叫来村里两个年长者指认,因为隔了好几代了,他们也没能认出来。

    毕竟是朝中官员,他将所有的坟头都插上三炷香,并在山中摆上祭祀的案桌,点燃鞭炮,对天祈道:“是我太祖的,就受我一拜!”祈罢,就看到一座座坟头的香无风自灭,只有一座坟上的香忽然一亮,浓烟升腾,三根香分外清香。吕调阳心里明白,这座就是他的祖坟,于是,他点蜡烛,燃花炮,插彩花,重新叩拜,并从怀中取出祭祖文,慢慢哭念了起来。

    这则故事虽然有杜撰之嫌,但却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吕调阳对大冶祖人的一片赤诚之意。有关吕调阳回乡祭祖的事,清同治版《大冶县志》也有记载。

 明万历二年(公元1574年),神宗皇帝的母亲李太后,看到首辅张居正为朝廷日夜操劳,准备增补一个次辅,做他的助手。张居正就推荐了三个人:杨博、葛守礼、吕调阳。吕调阳排在末位。

    增补阁臣的折子送到皇帝朱翊均手中,其母亲李太后看了折子说:“摆在前面的,肯定与张先生私交深厚,内阁大臣还是互相牵制一点好。”于是,年幼的小皇帝就钦定了排在末位的吕调阳。吕调阳便以礼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入内阁参与机务。从史料记载来看,钦定吕调阳还有两个重要原因:一是吕调阳曾经做过小皇帝的老师;二是吕调阳这个人一身学究气,是个远离朋党案牍劳形的人物。

 从内心深处讲,张居正也觉得吕调阳是最佳人选,因为他所需要的阁臣是助手而非对手。他之所以在推荐折子中把吕调阳列在第三位,是因为杨博、葛守礼都是三朝老臣,资望远在吕调阳之上,从礼仪与舆情上都不得不这样排位。谁知歪打正着,李太后硬是帮小皇上挑出了这位位居末席的吕调阳。虽然各有心思,结果却是一样。

    成为内阁中枢之“次辅”后,吕调阳协助张居正处理政务,是张居正推行“一条鞭法”的积极支持者。在政务中,吕调阳以平和稳重、善于协调政坛矛盾而著称。

从科举制度中一步步登上相位的吕调阳,深知天下学子苦读寒窗的不易,所以他在主持会试时,都是比较公正的。特别是在明隆庆五年(公元1571年),皇上任命他为副主考,与主考张居正一起主持会试,录取了邓以赞等400人,深得天下的认可。然而,明万历五年(公元1577年),吕调阳主持的那次会试,却令当朝大清官海瑞深为失望。

“今年春,公当会试天下,谅公以公道自持,必不以私徇太岳;想太岳亦以公道自守,必不以私干公道也。惟公亮之!豫所吕老先生。海瑞载顿首。”

这是当年已在家赋闲了七年的海瑞写给吕调阳的一封信。

信中“太岳”指张居正,“豫所”指吕调阳。尽管这封信中仅用五十五个字,但简捷明了,不激不随,透出一股忠义气象。海瑞是中国历史上的清官,《明史海瑞传》就把他和汉朝的汲黯、宋朝的包拯相提并论。

这一年,当国首辅张居正次子张嗣修将参加会试,就试南宫,社会上议论沸腾,海瑞因此写这封信给主考官吕调阳,提醒他要公正取士。也许在他看来,要让嗣修落第才能显出公道吧。其结果呢,却是嗣修高中廷试第二名,赐进士及第。张居正为此向万历皇帝神宗谢恩时,神宗回答得挺坦率:“先生大功,朕答不尽,只看顾先生的子孙。”

    张居正去世后,神宗即剥夺了张的儿子们的功名,逼死的逼死,充军的充军。但对吕调阳,的子孙是这么看顾的。赐进士及第的是他,连张居正请求回避都不许;剥夺功名的也是他,连奉旨行事的主考官都要追究责任;若说徇私舞弊,皇帝才是正主,海瑞这封信,完全寄错了人。就算吕调阳真能操纵会试结果,海瑞大约也不至于天真到以为从天涯海角寄一纸短笺就能让当朝宰相听退休官僚的忠告。这一封信,与其说是写给吕调阳看的,不如说是写给众人看的,更是写给后人看的。

2003年9月,甘肃定安县就发现了海瑞这封信的真迹拓片,书法刚健有力,一时间引起了史学界的极大关注。吕调阳任宰相6年,面对朝廷党派林立,政敌纷争不绝的世局,能在官场中平衡各方,在惊涛骇浪中游刃有余,始终不倒,深得神宗皇帝的器重,实乃官场之奇迹。

    告老还乡回桂林的路上,吕调阳有过回阳新定居的念头。他曾在阳新购置家产,结儿女姻亲,但最终还是死在桂林。死后神宗皇帝为他休朝一日,以示哀悼,可以说是享尽尊荣。

这正是:

贤相奉献朝钦敬  

阁老遗风世仰宗

明代嘉靖科榜眼

兴国大冶吕调阳

 :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