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不同血管炎累及肠道的特征

 忘仔忘仔 2020-06-23

血管炎是指血管壁炎细胞浸润伴血管损伤。血管炎一般为多系统性、多器官性疾病,需要结合临床病史、血浆免疫球蛋白检测、免疫复合物状态等综合分析判断。血管炎累及肠道比较少见,主要是引起急性或慢性肠缺血性表现。在此作者结合2012版Chapel Hill分类系统,总结相对常见的累及肠道的原发性血管炎的临床病理学特点。

(一)累及中等大小血管的血管炎

1.结节性多动脉炎(polyarteritisnodosa,PAN):结节性多动脉炎是一种累及中等大小血管(偶尔为小血管)的坏死性血管炎,以40~50岁男性较为多见,病变主要累及皮肤、肾脏、神经和胃肠道。高达50%的患者累及腹腔动脉或肠系膜动脉,出现消化道症状,如急性腹痛、消化道或腹腔出血等。组织学表现为动脉全层纤维素性坏死,血管壁炎性细胞浸润以中膜为中心;病变早期以中性粒细胞浸润为主,后期以组织细胞、淋巴细胞为主;可伴假性血管瘤形成;病变常呈节段性,可累及邻近静脉;受累肠壁表现为急性缺血、溃疡和穿孔。

2.川崎病(Kawasaki disease):又称黏膜皮肤淋巴结综合征(mucocutaneous lymph node syndrome,MCLS),是一种以全身动脉炎为主要病变的急性发热出疹性疾病,高发年龄为5岁以下儿童,常累及冠状动脉,引起严重的心脏并发症,仅约2.3%病例累及胃肠道。组织学表现为动脉内皮的变性、坏死、脱落,伴血管壁水肿及有混合性炎性细胞浸润。胃肠道病变常可见黏膜下层小动脉炎、血栓及黏膜下层出血,肠黏膜改变轻微或呈急性缺血性改变。

(二)累及小血管的血管炎

1.抗中性粒细胞胞质抗体(anti-neutrophil cytoplasmic autoantibody,ANCA)相关性血管炎:主要包括肉芽肿性多血管炎(granulomatosis with polyangiitis,GPA)、嗜酸性肉芽肿性多血管炎(eosinophilicgranulomatosis with polyangiitis,EGPA)和显微镜下多血管炎(microscopic polyangiitis,MPA)。

GPA又称韦格纳肉芽肿(Wegener granulomatosis,WG),是一种肉芽肿性坏死性血管炎,主要累及小动脉和小静脉,少见大血管受累。一般为多器官、多系统受累,常见呼吸道、肾脏病变,偶见肠系膜血管受累并发胃肠道病变。约90%病例ANCA阳性。组织学表现为中小血管的坏死性血管炎,伴大片地图状坏死,肉芽肿形成,肠黏膜缺血、溃疡甚至穿孔。

EGPA又称Churg-Strauss综合征,较为罕见,是一种富于嗜酸性粒细胞的坏死性肉芽肿性炎,常累及呼吸道,表现为哮喘和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约40%患者可累及消化道。主要累及小血管和毛细血管,偶尔也会累及中等动脉和静脉。典型的组织学表现是以血管为中心的大量嗜酸性粒细胞浸润(图1),血管周围形成肉芽肿,可伴血管中膜肉芽肿性纤维素样坏死。肠壁结构可正常,可伴急性缺血、溃疡和穿孔。

图1 嗜酸性肉芽肿性多血管炎组织病理图(HE染色,20 ×物镜)显示以血管为中心的大量嗜酸性粒细胞浸润

图2 肠白塞病组织病理图 2A(HE染色,2 ×物镜):黏膜深溃疡及慢性肠炎改变;2B(HE染色,20 ×物镜):浆膜下层小血管炎,小动脉周围淋巴细胞浸润,小静脉周围及管壁淋巴细胞浸润伴血管壁明显增厚、几乎闭塞

MPA是主要累及毛细血管、小动脉和小静脉的血管炎,典型病例多有皮肤、肺和肾脏受损的临床表现,很少累及胃肠道。组织学表现为小血管炎伴大量嗜酸性粒细胞、中性粒细胞浸润和纤维素渗出,小血管炎可为节段性。不伴肉芽肿、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和哮喘,也不伴有免疫复合物沉积。

2.免疫复合物性血管炎:可累及肠道的免疫复合物性血管炎包括IgA血管炎(IgA vasculitis,IgAV)和冷球蛋白血症性血管炎(cryoglobulinemia-vasculitis,CV)两种。因后者罕见报道,所能参考的资料有限,故本文暂不做讨论。

IgA血管炎又称过敏性紫癜(Henoch-Schönlein purpura),是一种累及细小动脉及毛细血管的自限性过敏性血管炎,其发病机制与免疫接种、食物过敏、感染和药物等有关。常见于儿童,表现为皮肤紫癜、关节炎、肾损伤。50%~85%病例有消化道症状,包括腹痛、便血等。IgA血管炎可累及消化道的任一节段,但以十二指肠降部最多见。组织学表现为中小血管的白细胞破碎性血管炎,红细胞外溢或灶性出血,免疫荧光可显示血管壁IgA和C3的沉积。

(三)变异性血管炎

白塞病(Behcet′s disease,BD)最新归类于变异性血管炎,以淋巴细胞浸润血管全层为特征,常表现为复发性口腔溃疡、外生殖器溃疡、眼葡萄膜炎三联征。肠白塞病多见于回盲部,内镜多呈边界清楚的圆形深大溃疡。

组织学表现为淋巴细胞性血管炎改变,常位于黏膜下或浆膜下层,动脉或静脉壁及其周围以淋巴细胞浸润为主;肠壁常见深溃疡形成,溃疡周围纤维组织增生伴炎性细胞浸润(图2A);慢性期可见孤立静脉血管全部或部分闭锁(图2B);溃疡旁黏膜可表现为慢性肠炎,小肠绒毛变短变平、隐窝分支、幽门腺化生等表现,偶可见急性缺血改变。肠白塞病常需与克罗恩病(Crohn′s disease,CD)进行鉴别,肠壁炎症反应及纤维化改变一般局限于溃疡周边,距离溃疡较远处,肠壁结构正常,一般无肉芽肿形成。

(四)与系统性疾病相关的血管炎

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是一种累及多器官的结缔组织病,多发于青年女性,约50%的病例有消化系统受累,可累及从口腔黏膜至直肠的任何一段消化道。35%表现为急性腹痛的SLE患者和53%的活动性SLE患者可见胃肠道血管炎。肠镜活检显示小至中等动脉或静脉壁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浆细胞、组织细胞等混合性炎性细胞浸润,也可见纤维素样坏死和透明血栓形成,黏膜缺血或溃疡、穿孔。纤维蛋白可沉积在血管壁,邻近黏膜上皮基底膜可通过免疫荧光显示IgG、IgA、IgM和C3的沉积。

(五)单一器官性血管炎

单一器官性血管炎(single-organ vasculitis,SOV)指累及单一器官的任何大小动脉或静脉的血管炎,且无系统性血管炎的临床或组织学证据。肠道是SOV的常见器官。而累及肠道最常见的SOV是小肠结肠淋巴细胞性静脉炎(enterocolic lymphocytic phlebitis,ELP),它是一种局限于胃肠道的、以肠系膜静脉炎为特征的缺血性肠病,多发生于中老年患者,回肠和升结肠多见,一般不累及动脉,也不会有系统性血管炎的表现。最常见的临床表现是急性腹痛,也可表现为腹部肿块。外科切除后一般不会复发。组织学表现为淋巴细胞为主的炎性细胞浸润静脉壁,并在血管周围呈袖套状浸润,多累及小于2 mm的小静脉壁(图3A),也可以出现肉芽肿性和坏死性静脉炎。缺血区域附近的肠系膜静脉周围淋巴细胞可呈新月形浸润。受累肠段黏膜则呈慢性肠炎或缺血性改变(图3B)。

图3 小肠结肠淋巴细胞性静脉炎组织病理图 A(HE染色,40 ×物镜):淋巴细胞为主的炎性细胞呈袖套状浸润微静脉壁,伴行微动脉正常;B(HE染色,4 ×物镜):肠黏膜呈慢性肠炎改变

累及肠道的血管炎的主要临床特点及病理学特点总结见表1。

表1 累及肠道血管炎的主要临床特点及病理学特点

-End-

来源|好医师[ ID:haoyishi520 ]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