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人生的最后一课:如何面对死亡?

 恬淡闲适 2020-06-23

对于大多数人而言,死亡是忌讳的话题,我们平时很少讨论到或者根本就不愿意提及,觉得不吉利,亦或者觉得会伤及谈话对方的感受(特别对方如果是一位老者)。但是生命是一条单行线,生老病死都不可逆,每个人都不可避免地走向这最后一站。

人生的最后一课:如何面对死亡?

人体衰老是一系列连续不断地失去和身体各部分机能退化的过程。随着年龄的增加,我们的牙齿逐渐松动脱落,到65岁左右一半的人会失去一半的牙齿,等到80岁的时候,一半的人满嘴会没有一颗自己的牙齿。

骨头逐渐软化,从50岁开始,骨头以每年约1%的速度损失骨密度,所以老年人摔倒后很容易导致骨折骨裂。血管、关节、心脏瓣膜和肺因为吸收了大量钙沉积物变得坚硬,功能逐渐衰退。为了使同样数量的血液流经变窄、变硬的血管,心脏只得产生更大的压力,多半的人在年过六旬之后都会有高血压的症状。

40岁开始,肌肉的质量、力量开始衰减,等到80岁的时候我们损失了25%-50%的肌肉,所以对于行动的控制力就不足了;30岁的时候,脑部发育到顶峰,1400克的器官颅骨刚好能够容得下,之后便开始走下坡路,等到70岁的时候大脑灰质丢失使得头颅空出了2.5厘米的空间,很容易撞击后造成颅内出血的危险状况。

人生的最后一课:如何面对死亡?

现代社会,排在疾病前三位的最凶险杀手是恶性肿瘤、心脑血管和帕金森,这三种致命疾病也是与人类年龄的逐渐增大相伴相生的,相比较而言其在年龄60岁以上群体发生的概率远超过30岁左右的年轻人。例如肺癌发生在一个不吸烟老年人身上的几率约是吸烟年轻人的3倍。生命老化的过程就是伴随着身体器官逐渐走向衰竭的过程。

人生的最后一课:如何面对死亡?

当代人普遍对死亡充满了陌生感、恐惧感和焦虑感,其实源于近代科学革命和个人主义等冲击了我们原来的基于宗教和传统的死亡观念。死亡从所有人都要经历的常态变成了我要经历的陌生体验,从个体与社会群体的告别变成了与我拥有的财务的告别,从生命与救赎之间的桥梁变成了个人意识消失的深渊。

我们受的教育使我们很难相信生死轮回和往生,我们认为生命的个体只能活在当世,一旦消亡则会彻底地从这个世界上消失。死亡不再是熟悉的可控的生命必经过程,不再是一个新的开始,它是一个神秘、陌生和恐怖的黑洞,吞噬了我们所有活着的意义和希望。

人生的最后一课:如何面对死亡?

面对文化科技演进下的死亡观念变化,当我们走向衰老的过程中如何不失尊严甚至是优雅地跨越生命的终点?对此,大部分人都缺少清晰的概念,我们究竟是把命运交由医学、技术和陌生人来掌控,还是自己尚在力所能及的时候进行一些合理规划,免得这一切仓促来临时我们无所适从,惶恐不安。

人生的最后一课:如何面对死亡?

生死之间的故事

老爷子今年76岁,患有严重的肺心病,一度呼吸衰竭住进了ICU重症监护室,家人从四面八方汇聚到医院的时候,老人的身上已经插满了各种管子,有直插到肺部的呼吸气管、鼻饲管和导尿管等。

躺在灯火通明的监控室里,周围满是穿着白大褂进进出出忙碌的身影,里面躺着的人大多数患有不治之症,戴着呼吸机,器官濒临停止运转,相当部分的人很难再离开这个暂借之地,也没有意识和能力决定自己的去留。

人生的最后一课:如何面对死亡?

在大限到来之时,你没有机会对最重要的人说再见、别难过、我对不起你、我爱你、我舍不得离开你,来生再相见等。我们忘记除了单纯没有质量地延长生命之外,还有其他非常重要的事情要做,例如避免痛苦,和重要的亲人朋友相聚做最后的告别,尽量在最后的阶段保持意识清醒,不成为他人的负担,把自己的身后事交代清楚,以便实现其生命善始善终的完整性等。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医学的不断进步使得数百年来关于死亡的经验不再适用,摆在我们面前的是一个新的难题,我们究竟该如何死。死的时候,血管里留着各种化学药物导致自己意识模糊,喉头插着管子面对重要的亲人泪眼婆娑、满心不舍却说不出一句话,肉里有新的缝线到死也不会愈合,我们是选择这样的方式和这个世界做最后的告别还是有其他更好的选择?

人生的最后一课:如何面对死亡?

此时的老人时而清醒、时而昏迷,但是即使在清醒的时候目光也是充满了呆滞和迷离,根本分辨不清眼前的所谓何人何物,连最最思念的儿女也辨认不清了。医生告诉家属病人的器官已经开始衰竭,继续抢救的希望渺茫,建议对身后事有所准备。此时的亲人在ICU门口早已经哭作了一团,完全没有了主意,对于父亲的生命即将走向终结这个事实难以接受也不愿意接受,内心充满了恐惧和悲痛。

老人年轻的时候响应国家的号召在西北边疆进行农垦建设,战严寒吃风沙,凭着那一代人的铁人精神愣是奉献30多年最宝贵的年华将一个一穷二白、贫瘠的戈壁滩建设成了花红柳绿的美好家园。到50多岁的时候又高风亮节主动让贤年轻人,从基层领导的岗位上退下来,勇敢果决地承包了50亩荒地要尝试种瓜,这种巨大勇气背后还有另一层原因,那就是他需要更多的经济收入好供养自己的几个孩子继续读书,用知识改变命运。

人生的最后一课:如何面对死亡?

这一干就又是风里来雨里去的15年,正是凭着要为下一代人创造更好生活机会的坚强信念,老两口用自己已经老迈的身躯挺着这副重担,艰难地一步步前行。看着子女一个个走向了更好的生活道路,老人的背却一天天直不起来了,脸上刻下了风霜无情的痕迹,双手早已经粗糙不堪,本来在年轻时候生活条件恶劣落下的气管病根更严重了,说不了几句话就伴随着剧烈的咳嗽。

人生的最后一课:如何面对死亡?

直到70岁的这一天老人终于在地里劳作的时候跌倒了,他知道自己的身体已经经受不起这样强度的体力劳动了,他依依不舍地和这片几乎奉献了一辈子的土地道别,去一个陌生的大城市和儿女们生活在一起。

可是还没享受几年的幸福时光,就因为肺心病严重恶化卧床了。眼前这位饱经风霜、意志坚定的老人艰难地躺在ICU的病床上,虽然生命在各种先进设备的运转下勉强维持,可是他承受着肉体和精神方面巨大的痛苦是旁人无法感同身受的,他知道留给自己的时间不多了,可是接下来的这段通往人生终点的最后一站怎么走,他自己仿佛无从选择。老人的几个子女都不愿意放弃治疗,哪怕只有1%的机会,他们为了这个受尽一辈子苦、父爱如山的老人愿意承担任何经济付出,这种子欲孝而亲不待的人间悲痛让他们欲哭无泪。

人生的最后一课:如何面对死亡?

终于,ICU的老人恢复了一点意识,由于喉咙插管没有能力进行任何言语表达,此时的他艰难地抬起右手在空中比划着,做出一个握笔的姿势,护士会意给他拿来了纸笔,老人颤抖着在纸上歪歪扭扭地写到:“回家”。老人的子女商量之后决定尊重他最后的愿望,紧急地租了一辆救护车,赶往回家的路。一路上救护车的呼吸机出现故障,只能是采用手动按压的方式为老人提供呼吸供氧。

人生的最后一课:如何面对死亡?

老人的一个女儿就这样一边不停地流泪一边双手不停按压气囊,一路5个小时不能丝毫停顿地规律挤压,好让自己的父亲蓄着最后一口气走进魂牵梦绕、念兹在兹生活了一辈子的家门。临近家门的时候,这个女儿终于忍不住放声大哭起来,她的眼睛也睁不开了,双臂也浮肿了,身体僵硬麻木彻底地失去了知觉,全身仅有的气力都凝聚在这一声痛苦中,痛苦声中五味杂陈,有悲伤、有哀怨、有不舍、有回忆,相信也有幸福。

终于到家了,老人费力地睁开眼睛无力地扫视着面前这个既熟悉又陌生的家园,大门的油漆已经皲裂脱落,泛黄的春联依然贴在墙上依稀可分辨几个字“四季平安”,院子里原来生机盎然的菜园已经杂草丛生,果树和梨树常年没有人打理已然枯黄,屋内墙皮斑驳在微弱的灯光映衬下更显得昏暗。眼前的这一切景象萧瑟暗淡,仿佛记录着老人一生已经消逝的时光。

人生的最后一课:如何面对死亡?

接下来的两天老人大部分的时间都还有比较清楚的意识,不知道是因为到了家里心中踏实了,又或者是最亲爱的子女都围绕在身边精神的力量战胜了病魔,也可能是我们民间所谓的回光返照。老人躺在自己睡了几十年的床上,虽然已经面容枯槁、油尽灯枯,可是他的眼睛分明比之前增添了些神采,眼眶湿润仿佛含着泪但一直也没有流出。尽管不能言语,但是能用活动的眼神和面前的亲人略微进行些交流,偶尔还会晃动下头或者挑动下含着气管的嘴唇。

家人们轮换围坐在他周围聊天,讲述曾经的那些美好过往,给他看年轻时候的老照片。甚至还拿当地分外甜爽的西瓜和好吃的大馍馍在他面前晃动诱惑,老人尽管已经不能亲自品尝了,但是看着这一切相信他一定体会到那种美味了-这种曾经的,甜在心里的美味。

终于老人还是在两天后离开了,他就在亲人们的环顾下安详地走了,相信他走的虽然有不舍,但是还算是心满意足,他用最后的时光和这个世界做了道别,应该说是坦然地离开了。

人生的最后一课:如何面对死亡?

人生的最后一课:如何面对死亡?

以上只是万千生死别离中的一个缩影,死生有度,生命无常,我们每一个人都必须明白来到这个世界上生是偶然,死亡却是必然。好生恶死乃是人之常情,死亡面前人人平等。无论你生前地位显赫,劳累一生,还是碌碌无为,最终都要面对死神召唤的人生终极考题。面对死亡,我们普遍表现出恐惧和忧伤,再坚强和豁达的人在死亡面前也无法从容和超脱。现世的花红柳绿,死亡过程的挣扎抗拒和对于来世的迷茫困惑都是我们面对死亡时无法避免的纠结。但是无论怎样,我们最终还是要越过这道门槛,去向未知的远方遨游。你本是尘土,仍要归于尘土。

人生的最后一课:如何面对死亡?

END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