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冠亚 第102篇推文,全文2610字,阅读时长约7分钟 1 今天的文章,跟商业金融投资成长励志统统都没有半毛钱关系。忌讳谈死亡话题的读者,可以直接跳过这一篇。戊戌年正月初六晚上,妈妈从家乡来到武汉的家里,告诉我一个非常突然的消息:爷爷与世长辞了。 我的心“咯噔”一响,因为今年春节我没有回家乡过年,大年三十我还给妈妈打电话,并让爸妈代问爷爷奶奶新年好。妈妈在电话那头含糊地应着。后来才知道,爷爷是腊月二十八那天走的。我打电话的时候,爷爷已经不在了。 尽管正月初七是年后上班的第一天,我也希望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图个“开工大吉”的好彩头。但是知道消息的那天晚上,我还是一夜没睡。到了半夜,我给爸爸发微信: “我是今天刚刚得知噩耗的,心里很难过,大哭了一场。没有见上爷爷最后一面,非常遗憾。你也不要太伤心,自己保重身体。” 爸爸回复我说: “一直没有告诉你,是因为知道你是个孝顺的孩子。如果你知道了,肯定过不好年。人生哪有十全十美,总是会有遗憾。欣慰的是,最近一两年,我们看望老人也更频繁一些。逝者安息,只要我们过得幸福快乐,爷爷在天之灵也会保佑我们的。” 妈妈也安慰我,还说虽然外公的年龄更大,但身体比爷爷好。没想到仅仅过了一天,正月初八下午1点,妈妈突然让我给她买从武汉的返程票。我问原因,妈妈一边哭,一边匆忙回复了我一句: “外公不行了。” 我叮嘱妈妈不要急,不要慌,路上一定要注意交通安全。到了晚上6点,我发信息问爸爸: “外公怎么样了?我不敢问我妈。” 爸爸回复了我冷冰冰的一行字: “你妈回来了,外公已经走了,我们现在在殡仪馆。” 我的眼泪一下子就涌了出来,我颤抖着手给爸爸回信息: “你和我妈要相互安慰,节哀顺变。你们也都年过半百了,自己也要保重身体。” 简直不敢相信,短短10天时间,我的爸妈,都分别失去了各自的爸爸。尽管谁都知道,死亡是谁也无法避免的事情,但轮到自己亲人头上,情感上一时半会还是没有办法接受。 爷爷和外公都走得非常突然。爷爷去世前一天,还能走路做事。外公从送进医院到离世,也只经历了短短两天时间。我也渐渐明白一个道理:死亡是稀松平常的事,随时都可能发生。并不会因为我们忌讳谈论死亡,死亡就假装不存在。我们活着的每一天,都是在碰运气。 2 小时候我很喜欢看电视剧《新白娘子传奇》,有一次我说了一句“童言无忌”的话: “千年等一回,还没等到一回人就死了。” 虽然只是无心之语,但说明我们很小的时候,就有了死亡的意识和概念。但这种意识和概念,只存在于看电视和看小说里的情节,觉得离我们的现实生活还太过遥远。 随着年龄渐长,我身边渐渐就不断传出有人去世的消息。老年人就不用说了,仅仅是父母的同龄人,四五十岁出头,因为脑溢血、脑卒中、肿瘤、肺癌、车祸等原因去世的亲戚朋友同事都不在少数。 以往听到这些消息的时候,我也只是表示知道了。我3岁的时候,79岁的曾祖母去世,那时我根本就没有什么印象。此后二十余年,家里并没有直系亲属离世。那时虽然觉得死亡从故事情节里走到了生活里,但感觉都是别人家里的事情,没有那么强烈的触感。 昨天跟一位许久不联系的姐姐聊天,我感慨这五六年的变化真大,她回复了我一句: “何止是五六年,现在每一年的变化都大得很,沧海桑田。” 是啊,真的是沧海桑田,恍若隔世。记得2017年春节的时候,爷爷和外公都还看上去硬朗。爷爷和我说的最后一句话,是问我什么时候回武汉。我给外公塞了一个红包,他死活不肯要,僵持许久才收下。 没想到才过了1年,两位老人就撒手人寰、驾鹤西去。当时可能谁都不会意识到,那是彼此最后一次见面。 我们习惯跟亲人说“下一次”,而“下一次”往往意味着无限期的推迟。人的寿命却是无法自主的,无论我们如何小心翼翼地选择措辞,都无法避免死亡的残酷话题。生命是一条单行线,一步一步走向衰老和死亡,这个过程是不可逆的。 生是偶然,死是必然。但什么时候死,却又是偶然。看透了这一点,才能明白每一天的活着有多么宝贵,每一天的相处有多么难得,每一天的陪伴有多么幸福。很多事后回忆起来的动人画面和温馨场景,当时只道是寻常。 3 我想象中的临别画面,应该是老人卧床不起,断断续续地发表临终遗言。儿孙齐聚满堂,哭哭啼啼地陪老人走完人生最后一程。然而,现实却跟我想象中的完全不一样。 爷爷走得很平静很安详,没有惊动和打扰任何人,也没有给子女留下任何只言片语,就无疾而终。他平凡朴实的一生,虽然没有生如夏花般灿烂,却凋零如秋叶般静美。 甚至连去世的日子,似乎也是冥冥之中自有天意。春节本来就是亲人团聚的日子,儿孙们都放假在家。爷爷太过善良,似乎都不愿意让子女们专程请假来给他办丧事。春节又是个喜庆的日子,也许他想借此冲淡因他离世给亲人带来的悲痛与哀伤。 斯人已逝,我很难去揣测老人当时的想法,但似乎一切都在老人的掌控之中。中国人含蓄,中国的父母更含蓄。他们都是一辈子含辛茹苦把子女拉扯大,却不愿意给子女添半点麻烦,直至走到自己生命的尽头。 外公生前喜欢抽烟,这次是因为肺气肿再次入院,没想到从此阴阳两隔。从病理学的角度讲,人的身体机能在30岁左右达到巅峰,从此就开始走下坡路。实际上我们现在度过的每一天,数以千万计的脑细胞都在不断死亡,且不可再生。 对于老年人来说,疾病可以短暂治愈,器官损伤却无法康复,身体状况再也回不到从前的基准线。年龄到了,哪怕再小的问题也承受不起——也许是一场小感冒,就足以夺去生命。 昨天得知外公去世后,我问我一个非常要好的朋友: “你奶奶去世的时候,你心里难过吗?” 他回答说: “其实没有那么难过了,因为她走之前,已经卧床一年了,我们心里有预期。” 刷朋友圈的时候又看到另外一个朋友发的状态: “外公被病痛折磨了五个多月,终于解脱了。天堂没有病痛,一路走好。” 回头再想想自己的爷爷和外公,逝世何其不幸,但又何其幸运。他们都走得很突然,没有经历过常年卧床的无奈,没有遭受过病魔的反复折磨,甚至都没有麻烦子女端茶送饭、牵肠挂肚。你能说这不是老人之福、子女之福吗? 爷爷享年74岁,外公享年78岁,算是寿终正寝。他们走的时候,都看到了第四代的家庭新成员。其中,爷爷的大女儿(我大姑)已经做了奶奶,外公的大女儿(我姨妈)已经做了外婆,外公的大儿子(我大舅)已经做了外公。 历史的舞台,不就是一代人谢幕、另一代人登场的更迭吗?生的愉悦与死的坦然,同样都是生命圆满的标志。爷爷和外公已经完成了自己的使命,也要在天堂安息了。仁厚黑暗的地母呵,愿在你怀里永安他们的魂灵! 王冠亚,一个有态度、有温度的公众号 历史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