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事著作篇(上)《孙子兵法》《孙子兵法》是由春秋末年的军事家孙武所著,又称为《孙武兵法》、《吴孙子兵法》、《孙子兵书》、《孙武兵书》。通常以为,《孙子兵法》成书在专诸刺吴王僚之后到阖闾三年孙武见吴王之间,也就是前515年到前512年。它不仅是中国古典军事文化遗产中的璀璨瑰宝,而且是中国优秀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还是世界三大兵书之一。 《孙子兵法》内容博大精深,逻辑缜密严谨,是我国古代流传至今的最早、最完整、最著名的军事著作,在中国军事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它的军事思想对中国历代军事家、政治家以及思想家产生着深远的影响,这本书已经被译成日、英、法、德以及俄等十几种文字,流传于世界各地,享有“兵学圣典”的美称。 《孙子兵法》一共13篇。《计》说的是庙算,就是出兵前在庙堂上比较双方的各种条件,估计战事胜负的可能性,还制订作战计划,这是全书的纲领。《作战》说的是庙算后的战争动员大会。《谋攻》说的是以智谋攻城,也就是不只用武力,还要运用各种手段让守敌投降。《形》和《势》说的是决定战争胜负的两个基本因素:“形”说的是具有客观、稳定、易见等性质的因素;“势”说的是主观、易变、带有偶然性的因素。《虚实》说的是怎样通过分散集结、包围迂回,造成预定会战地点上的我强敌弱,最后以多胜少。《军争》说的是怎样“以迂为直”、“以患为利”,夺取会战的先机之利。《九变》说的是将军按照不同情况采用不同的战略战术。《行军》说的是怎样在行军中宿营以及观察敌情。《地形》说的是六种不同的作战地形和相应的战术要求。《九地》说的是依“主客”形势与深入敌方的程度来划分的九种作战环境和相应的战术要求。《火攻》说的是以火助攻。《用间》说的是五种间谍的配合使用。 这本书中的语言叙述简洁,内容非常有哲理性,后来的很多将领用兵都受到了这本书的影响。 《吴子兵法》《吴子兵法》是中国古代著名兵书,也是《武经七书》之一。据说是战国初期的吴起写的,战国末年就开始流传。《吴子》主要讲了战争观问题。它认为只有内修文德、外治武备才能使国家强盛。 它的内容主要包括图国、料敌、治兵、论将、应变和励士等方面,分上下两卷。具体内容如下:图国主要讲的是发展了孙武的“兵贵胜、不贵久”的思想;料敌主要讲述怎样判断敌情,因敌制胜的问题;治兵主要讲怎样治军,指出战争的胜负不是取决于军队人数的多少,而是取决于军队是否法令严明,赏罚必信,打不散、拖不垮;论将主要讲将帅的重要以及对将帅素质的要求,将帅是全军的统帅,必须刚柔兼备,将帅必须依靠金鼓、旗帜和禁令、刑罚等来治军以及指挥作战;应变讲了在不同情况下的应变之术与作战方法;励士主要讲述怎样激励士气。 《吴子》是在封建制度确立后,战争和军事思想有了显著发展的历史条件下产生的。它指出了作战方式的明显变化,反映了新兴地主阶级的战争理论、军队建设和作战指导方面的观点。 《吴子》继承和发展了《孙子兵法》的有关思想,在历史上曾与《孙子》齐名,二者并称为“孙吴兵法”,因而为历代兵家所重视。现有日、英、法、俄等译本流传。 《三十六计》《三十六计》是秦朝咸阳人杨南柯写的,这本书根据我国古代著名的军事思想与丰富的斗争经验总结得来,是中华民族文化遗产之一。 这本书按照计名排列而成,一共有六部分,它们分别是胜战计、敌战计、攻战计、混战计、并战计以及败战计。前面三部分是处在优势时采用的计策,后面三部分是处在劣势时采用的计策。每部分各有六计,一共三十六计。他们中的每一计名称后面的解说,都是根据《易经》中的阴阳变化的道理和古代兵家刚柔、奇正、攻防、彼己、虚实以及主客等对立关系相互转化的思想推演而成,含有朴素的军事辩证法的道理。解说后面的按语,多引用宋代以前的战例以及孙武、吴起、尉缭子等兵家的经典语句。 《三十六计》中的三十六计是我国古代兵家计谋的总结与军事谋略学的宝贵遗产。 《论持久战》《论持久战》是一部不朽的著作,它由毛泽东写于抗战全面爆发后。当时在国民党内出现了“速胜论”和“亡国论”等论调,甚至在共产党内,也有一些人寄望于国民党正规军的抗战,轻视游击战争。于是毛泽东就写了这篇《论持久战》,对以上错误观点进行了一一批驳,它主要阐述了在我方弱于敌人时以及环境不利于我方时应运用持久战的策略。 它的主要内容有:揭示了抗日战争发展的基本规律,比如敌强我弱,敌退步、我进步,敌小我大,敌寡助、我多助等;论述了只有实行人民战争,才能赢得胜利的思想;讲了抗日战争作战的形式主要是运动战和游击战。 它最出色的地方在于它对抗日战争做了论述,把抗日战争分成几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为敌之战略进攻、我之战略防御的时期;第二个阶段为敌之战略保守、我之准备反攻的时期;第三个阶段为我之战略反攻、敌之战略退却的时期。 《论持久战》是中国共产党领导抗日战争的纲领性文献,它为抗战指出了正确的方向,提出了正确的路线。而且后来的抗战实践充分证明了这篇著作的预见是完全正确的。 《制胜的科学》《制胜的科学》的作者是苏沃洛夫(1730—1800),他是俄国著名将领,俄国军事艺术的奠基人之一。这本书是苏沃洛夫的代表作,集中反映了他的治军思想、军事战略以及作战原则。《制胜的科学》对俄国的军事学术起了奠基作用,对后来苏军的作战训练和军事学术的形成有着重要影响。 《制胜的科学》共有两部分,还有引言和注释。第一部分为分队对抗演习或演习前的训练。第二部分为向士兵口授必须的知识。 《制胜的科学》的基本内容有: 1.提出观察、快速以及猛攻三项基本战术原则; 2.在重视发挥火力的作用、重视射击训练与实战射击的同时,重视发挥刺刀的作用,强调白刃突击的重要性; 3.在人与武器的关系中,坚决将人放在优先地位,认为人是战斗胜负的决定因素。 《制胜的科学》是苏沃洛夫多年战斗经验的结晶,也是18世纪俄国先进的军事理论思想的典范。 军事著作篇(下)《海军战略论》《海军战略论》是马汉(AlfredThayerMarhan1840—1914)的主要代表作。马汉是海权论的创立者,美国著名的海洋历史学家。他1859年在美国海军军官学校毕业,一生从军,最初担任新港海军学院历史学和战略学的讲师,1886年到1889年和1892年到1893年两次出任该校校长,1898年担任美西战争的指挥官,1899年代表美国出席海牙裁军会议,但坚决反对裁军,一生都在为美国海权的建立而奉献。他写的书很多,其中以1890年出版的《海权对1660—1783年历史之影响》,1911年出版的《海军战略论》较为著名。 马汉认为海权有六项基本要素:位置、地形、国土之大小、人口数量、国民性和政府的政策。 马汉海权论的中心思想是:海权的发展属于外线作战,以攻击为主要任务,陆权就是以防御为主;有优势的海军,优良的海外基地、海港,才能和敌人抗衡,发挥海权的力量。他的观点大多散见于各种著作中。 《战争论》《战争论》是克劳塞维茨在总结以往战争尤其是拿破仑战争的基础上写成的,这本书一共有3卷8篇124章,还有说明以及作者自序。 这本书是作者在1810年到1812年为普鲁士王太子传授军事课的材料。有关军队的有机区分、战术与战术学讲授计划以及提纲等附录,大约有70余万字,一共有8篇,分别介绍了论战争的性质、论战争理论、战略概论、战斗、军队、防御、进攻以及战争计划。 克劳塞维茨的军事观点主要有:战争只能依据概然性的规律推断;战争无非是政治通过另一种手段的继续;消灭敌人军队的企图就是战争的长矛;战争理论不是死板的规定而应是一种考察;运用战争史例的两条原则是必须详举史例和尽量选择最近的史例;精神要素是战争中最重要的问题之一;民众战争是战争整个发酵过程的扩大与加强;进攻与防御两种作战形式是相互交错的;战略上最重要并且最简单的准则是集中兵力。 虽然该书是一部尚未完成的著作,但克劳塞维茨运用德国古典哲学的辩证法考察战争问题,对一系列在战争理论中引起一场革命的主要思想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因此,仍然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战争艺术概论》《战争艺术概论》是瑞士军事理论家约米尼写的。约米尼曾是拿破仑三世高级军事顾问,他写的这部军事著作共有7章47节,还有1个结论、1个补遗、2个续编和7幅附图。 这本书的主要内容包括:战争政策;军事政策与战争哲学;战略;大战术以及交战;战术;战略战术性混合作战;战争勤务与调动军队的实用艺术;军队的战斗部署以及三个兵种的单独使用与联合使用。 《战争艺术概论》总结了法国革命战争以及拿破仑战争的经验,提出了许多作战指导原则、方法与形式,是军事上著名的理论著作。 《战略论》《战略论》的全名是《战略:间接路线》,是英国军事理论家利德尔·哈特的代表作品,这本书共有4篇,22章。 这本书的第一篇主要讲了从古代到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前西方历次大战争的经验教训。他们主要是当敌人据有坚固的阵地时,决不要对它发动直接攻击,不要用攻击的方法使敌人失去平衡,而要在真正发动攻击之前先让敌人失去平衡。第二篇和第三篇主要讲了第一次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争经验和教训。第四篇是全书的总结论。 书中提出战略是一种分配和运用军事手段来达到政治目的的艺术,它的成功在于对“目的”与“手段”的正确计算、结合以及运用。战略的目的是破坏敌人的稳定性,战斗仅是达成战略目的的手段之一,最完美的战略是那种“不必经过严重战斗而能达到目的的战略”。破坏敌人稳定性的方法有物质手段与精神手段,真正的间接路线战略必须同时考虑物质因素与精神因素。 这本书中还特别提出战争的目的是为了争取更好的和平,所以必须考虑战后的和平问题。 《制空权》《制空权》是一部专门讲述空军战略理论的著名军事著作,也是地缘政治理论中空权理论的代表作品,在军事学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对现代军事理论也有影响。它是由意大利人朱利欧·杜黑所著,于1921年发表。杜黑(1859—1930),出生在意大利南部城镇卡塞塔,曾先后在都灵炮兵工程学校和陆军大学毕业。 《制空权》的主要观点有:飞机在战争舞台上的出现,完全改变了以往战争的面貌;在未来战争中,夺得制空权是赢得战争胜利的必要条件,丧失制空权就意味着失败;夺取制空权只能依靠空军,而空军也应该将其作为自己的首要作战目的;空军在未来战争中将是一支进攻性力量,要集中大量飞机向敌人的军事目标、后方城市、居民中心进行战略轰炸,从物质与精神上摧毁其抵抗,迫使敌人屈服;空军要统一指挥,集中使用,而不应将其力量分散。 杜黑支持墨索里尼,并且在意大利法西斯政府中得势。但是他很快辞职继续著作直到1930年因心脏病过世。他的很多预测都没实现,但是他提倡的空权、恐怖轰炸、攻击生命中枢三项指导原则今日仍然受空军重视。 本书一出,除意大利之外,各国对于他的理论评价不一。在英国他不受重视,英国空军没有要求必读此书。但是在法国、德国以及美国,此书却很受重视,它的理论也在这些国家得到进一步讨论与传播。 《大战略》《大战略》的全名是《大战略:原则与实践》,它的作者是约翰·柯林斯,美国著名战略理论家。约翰曾把战略解释为:把国家战略中的全部军事战略和其他领域诸如政治、经济等方面的战略与国防直接有关的部分汇集在一起,就构成大战略。该书除重点叙述美国的各派军事思想和军事战略外,还叙述了美国的对外政策以及与军事战略有关的地理、经济和科学技术等问题。 这本书正文有6部分,共29章。第一部分主要讲了大战略的各个要素,并对国家战略、大战略与军事战略的区别、基本战略样式、主要战略思想学派以及作战原则等问题进行了评述;第二部分集中讲了全面战争、有限战争、革命战争与冷战的定义、性质、原因、目标、方法、计划以及需求等;第三部分讲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对美国安全的外来威胁,美国大战略的概貌,威慑、战略报复、战略防御的概念,灵活反应——美国战略的一个组成部分,美国关于集体安全的概念,美国对欧洲、对东亚和西太平洋、对中东的战略,以及反暴乱的战略思想;第四部分讲了一些需要特殊考虑的与大战略有关的问题,如地缘政治理论、军备控制、国防经济、科学技术以及民族特点等;第五部分讲了战略家的一些基本特征;最后一部分主要讲战略的运用。 《大战略》一书作为作者多年研究美国军事战略的成果,书中的很多新奇独特的地方都对军事战略方面有着很重要的价值。而且近年来,中国学者也有人使用大战略,通常是指比军事战略高一个层次的战略,有时也与国防战略混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