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米芾晚年扛鼎之作,痛快淋漓~

 ZGGDWWZS 2020-06-23

      米芾《德忱帖》,纸本,行草书,纵25.4厘米,横78.6厘米,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此帖为致葛德忱书札,为米芾著名的《草书九帖》之一,又是其晚年成熟书风的代表作之一。该帖自始至终气韵十分流畅,下笔如飞,痛快淋漓,毫无顾忌,点画之际,妙趣横生。节奏也较平和,神闲气定,故能随意布势,妙得自然。

      米芾的《德忱帖》是他的佳作之一,不论是字形结构、映带关系、饱厚度或整体感来看,都是一篇难得的好作品。单字方面,此帖中一些重复字出现,处理的甚为精妙。一起来欣赏~

米芾《德忱帖》

先来欣赏下此贴的放大版:

再来欣赏下米芾对重复字的处理:

林:第一个“林”与第二个“林”。前者看似慵懒,书写时漫不经意,最后一长点和君的首笔承接,笔势较铺张,气势十足;

后者把笔竖起来写,多用藏锋,最后一个长点顺势藏锋,笔势内敛,两个竖画采用向背处理,整个字挺劲有力。 

寺:“寺”院和在“寺”。前者的“寺”较硬挺,第二个横画和第三个横画接连时,用下钩承接,使得字的锋利感提升,最末点连在竖钩上,使人把视觉焦点落在此处;

后者的“寺”字,笔画厚重饱满,但并不会软而无力,和前者相较,后者的笔画紧缩在一块儿,达到与下一个也字之间一重一轻的墨色效果。

海:四个“海”字因位置不同,各有其姿态。第一个“海”上宽下紧,右边的“每”往左下倾,上轻下重,四个“海”字中只有此字有露出竖钩,整个“海”字成一个倒三角形;

第二个“海”字,右边的“每”稍微向上提,也是上轻下重,但是把每字中的横折钩的收笔隐于横之中,整个气息向上收紧,使字看上去挺劲有力。

第三个“海”字稍小,笔画粗而提按不明显,呈现一个圆圆的体态,水字边和“每”的下半部有些模糊,字的墨韵极佳;

第四个“海”字,略带正方形,此字有一个特点,即“海”中间的横画粗旷的向右带开,这样的力道用在小行草上是罕见的。  

  也:第一个“也”字圆润,向势的笔画居多,整个字向心力朝中心点凝聚,使字的整体挺立;

第二个也的首笔,钩进来时不是一笔成形,先往下再往内,停顿后使钩的力量更强劲;

第三个“也”字较前两字的最末笔张力更大,钩向内缩,最末笔向上延伸,却又不外不斜,夸张式的一笔,填补左边的空缺,使上下之间的呼应关系也更加清晰。

求:两个求字,竖钩部分,前者在直接出钩,粗细变化表达。后者先轻提下顿再往上钩,粗细产生强烈对比变化。 左上方的点画,是“点睛之笔”第一个点向右下顿笔然后提笔想左上回笔挑尖出锋。第二个是在横画之下,直接向右下顿笔,藏锋收笔,使点画圆润、饱满,有一种“滴呼之欲出“之状。

 舟:这两字截然不同的写法,前者细挺的线条,加上竖钩时狠狠往上锐利一钩,横画也以粗笔带过,成为字的重心所在;

后者小而圆,中间的短撇靠右,横画顺势带开,感觉到这个字重映带相接。

 能:第一个“能”字和第二个“能”字左半部的结构差不多,右半边有些不同,第一个“能”字较紧缩,第二个“能”字向下伸展,一竖带下后往下接时,线条皆是圆劲的,没有折角,第一个“能”字有折角第三个“能”字不若前两字精采,粗细较一致,看似平淡。 

这幅《德忱帖》是米芾著名的《草书九帖》之一,又是他晚年成熟书风的代表作之一。  

欣赏完米芾处理重复字外,可以看到,这幅帖子自始至终气韵十分流畅,下笔如飞,痛快淋漓,毫无顾忌,点画之际,妙趣横生,可以说是“全不缚律”了。仔细赏读,却又欹正相生,字字随著章法气势变化,用笔狂放而不失检点,提按顿挫丝丝入扣,上下精神,相与流通,有著强烈的节奏感,与其作品比较,它具有魏晋遗风,神闲气定,随意布势,而妙得自然,让人不由对米芾的景仰又多了几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