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代中国,为什么把科学技术人员看成低人一等的“匠人”?

 tjboyue 2020-06-24

你这个问题还真把我给难住了。一下子还真有点懵。

我们不妨来倒推一下。之所以中国古代把科技人才看做低人一等,我认为还是跟古人过于强调“人文情怀”有关系。另一个重要原因是学习科学技术在古代不能“货卖帝王家”。

之所以古人过于强调“人文情怀”,其实我觉得吧,这个“锅”先秦诸子的大多数都要背,儒家呢背得多一点。

在春秋战国时期,诸子为了救世,都提出了自己的政治主张。在百家争鸣时,就不可避免地要面对一个哲学的终极命题,那就是“人性”。其中比较突出的,像道家就认为,一切人为的都是不好的。“人性”这个东西如果用人为的手段去改变他,那就变得虚伪。就好像你在狗皮上绘制虎的花纹,它的本质依然是虎皮。所以道家也反对发展科学技术,因为科学技术也是人为的。儒家呢,不太反对科学技术,但也不过分主张(后面说原因)。儒家认为“文犹质也,质犹文也。”应该用人为的手段去改变“人性”。到了荀子,荀子将“人性”一分为二,他人为人既有动物性,又能具备社会性。所以荀子教出了两个法家的学生。

由于诸子过多地对人性问题进行了讨论,所以后世受诸子思想较大的读书人更愿意去强调“人文精神”,从而缺乏“科学精神”。

那么问题来了。先秦诸子为什么要去过多地讨论“人性”这个东西呢?

我认为最主要的原因是,先秦大多数诸子所提出的政治主张,其本质,是为封建统治阶级服务的工具。尤其是儒家学说。像墨家思想的核心在于“兼爱非攻”,其并不是为统治阶级服务而存在,墨家就一直非常重视科学技术。

儒家学说认为,“治世”最主要就在于“治人”,这才是关键。既然是“治人”,就不可避免要谈“人性”。孔子的“既来之,则安之”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儒家对于如何“治人”的观点就在于“安民”,要“使民安”。儒家认为“安民”在于“克己复礼”,之所以乱世出现是因为“礼坏乐崩”。而采用“人文精神”去“安民”,去实现“克己复礼”显然比发展科学技术去提高生产力更加容易在短时间内得以实现。

秦以法家而一天下,以法家而亡天下。后世王朝采用儒家思想,原因就在于,虽然同是为封建统治阶级服务,但法家的作用在于战争和扩张,而儒家的作用在于“使民安”。就像易中天所说“什么半部论语治天下?我看是半部论语哄天下”。我想,这或许也能解释为什么自宋始,凡是采用儒生治国的,在对外方面都显得无能为。

封建统治阶级显然也意识到了这一点。能发展生产力的具有“科学精神”的科技人才在他们眼中,显然不是能够帮助他们“济世安民”的“人才”,而强调“人文精神”的“读书人”才是。

这本身就是封建统治阶级和“读书人”相互妥协,相互协商,相互吹捧,相互抬高而又彼此心知肚明的结果。你赞颂我为“圣君”,我标榜你为“贤臣”。而如果抬高科技人才的社会地位,在古代帝王眼中,显然不能够有效地去维护他们的统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