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最近修整明朝苏州太守况钟的祠堂,作为廉政教育基地。这是一件大好事,可以窥见在苏州这块古风盛行的天堂,曾经有多少封建官吏用自己的心血和才华营造这个家园。古人尚且先天下之忧,今人更应效法前贤。 历史记载,况钟知苏州,一共做了三任,每次任期满了要擢升,苏州百姓就拼死阻拦,舍不得他离开。朝廷也就顺势而为,让况钟就地升迁,一共做了三任苏州知府。我对况钟了解不多,唯一感兴趣的就是他的断案故事《十五贯》。 其实在唐朝就有三大著名诗人在苏州做过刺史,韦应物、白居易和刘禹锡,而且更有趣的是,这三大诗人承前启后,都试图在这片神奇的沃土之上做一代廉吏,他们也确实做到了,风清气正,民居安乐,苏州人尊称他们为“苏州三贤”。 后来在苏州为官的苏东坡说:“乐天长短三千首,却爱韦郎五字诗”。苏轼把这两个人放在一起评价,估计不仅仅是评价诗歌那么简单,背后一定有更深的寄托。相对而言,我也更喜欢韦应物。 第一是韦应物非常深情。 韦应物出生豪门大族,有唐一代,韦家一共出过16个宰相。韦应物的祖父就是武则天朝的宰相。出生在这样的大族,韦应物这个小衙内,从小就不是善茬,其“豪纵不羁,横行乡里,乡人苦之。” 凭着祖上的荫庇,韦应物15岁入宫当玄宗贴身侍卫,声色犬马,纸醉金迷,惯看秋月春风,不自觉沉湎在温柔富贵乡。 在《逢杨开府》诗里,诗人这样写道: 少事武皇帝,无赖恃恩私。 身作里中横,家藏亡命儿。 朝持樗蒲局,暮窃东邻姬。 司隶不敢捕,立在白玉墀。 仗着皇恩浩荡,韦应物横冲直撞,私藏亡命之徒,聚众赌博,盗窃邻里,什么坏事都干,警察也不敢逮他,任由他胡作非为。 好在不久后,韦应物娶了一个好妻子元苹。元苹嫁过来只有15岁,新婚夜里,“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唐玄宗仓皇出逃,贵族更是鸟兽散,旋即杨玉环被赐死。马嵬坡下,宛转蛾眉马前死,君王掩面救不得。一代雄主连自己的女人都保护不了,这一辈子还指望依托皇帝获得荣华富贵,这不是太可笑了么? 安史之乱的渔阳鼙鼓,彻底惊醒了韦应物的富贵梦,也惊醒了他的人生梦。韦应物就此觉醒,从此发奋焚香苦读,他要把命运牢牢把控在自己手里。人必须要幻灭,破碎,毁灭,然后才能涅槃,从灰烬里重生。没有安史之乱,可能没有杜甫的诗,也没有韦应物这个人。国家不幸诗人幸。 在韦应物发奋苦读的20年里,在他沉沦下僚苦苦挣扎的20年里,诗人与娇妻患难与共,晨昏相守,红巾翠袖揾英雄泪的是元苹,举案齐眉的还是元苹,可惜元苹在陪伴诗人20年之后突然间香消玉殒。 元苹早逝对诗人是第二次塑造,韦应物亲写墓志铭,并亲自书写刻碑,其书法与唐代书法宗师不相上下。悲苦凄惨之文,铁石心肠之人,读之也泪下不止。古人爱妻子的本来不多,文人爱妻子的就更少,如韦应物这样爱妻子的,古今只有一人。 “昧然其安,忽焉祸至,方将携手以偕老,不知中路之云诀。……况长未适人,幼方索乳。又可悲者,有小女年始五岁,以其惠淑,偏所恩爱,尝手教书札,口授《千文》。见余哀泣,亦复涕咽。试问知有所失,益不能胜。天乎忍此,夺去如弃。余年过强仕,晚而易伤。每望昏入门,寒席无主,手泽衣腻,尚识平生,香奁粉囊,犹置故处,器用百物,不忍复视。又况生处贫约,殁无第宅,永以为负。” 这一段不难理解,大致内容是,本来我糊里糊涂过得也算平安,突然间大祸临头,多想与你一辈子携手白头,谁知道中途就生离死别呢?我们的大女儿还没出嫁,小孩子还在吃奶,五岁的女儿,你亲自教她《千文》的,看见我哭,她也号哭。老天怎么能如此狠心,把你夺走呢?我年岁大了,更容易伤感,每天晚上回家,家里再也没有你了,枕席寒冷一片死寂,只有衣服和被子上还有你的香味。你的口红、粉底还放在老地方,你用过的东西,睹物思人,我哪忍心再看到?最最痛心的是,你活着的时候,我一直穷愁潦倒,一直到你离开,都没有住过一天自家的好房子,这是我永远辜负你不能报答你的了…… 在这个墓志铭的结尾韦应物发誓,百年之后一定同穴而眠。此后,韦应物终身未娶。 元苹去世后,韦应物一共写了19首悼亡诗。词人刘克庄说:“悼亡之作,到了韦苏州,不可以复加矣。” 在他的《伤逝》一诗中,诗人写到: 斯人既已矣,触物但伤摧。 单居移时节,泣涕抚婴孩。 梦想忽如睹,惊起复徘徊。 此心良无已,绕屋生蒿莱。 最打动人心的是,妻子虽然走了很久,但只要看到她的东西,内心就会崩溃。一个人一年又一年,流着眼泪拉扯着孩子,突然在睡梦中看见妻子,就好像看到真人一样,“惊起复徘徊”真真是悲到骨子里了。梦醒后只能一个人绕着屋子徘徊再徘徊……相比而言,这比归有光“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更能打动人心。 《郡斋卧疾绝句》中韦应物又写道: 香炉宿火灭,兰灯宵影微。 秋斋独卧病,谁与覆寒衣。 简直是朝思暮想,横竖难忘,尤其是抱病之际,诗人感觉寒冷,想象当年苦读夫人覆寒衣,更是缠绵入骨。长相思,摧心肝。 好容易,韦应物给大女儿找到了一个好人家,女婿出生弘农杨氏望族,门第好,才华卓著,韦应物就如同侯银匠一样,有一点甜也有一点苦。嫁女的那一天,韦应物挥笔写下《送杨氏女》,这是古往今来老父亲送女出嫁共同的心声。 永日方戚戚,出行复悠悠。 女子今有行,大江溯轻舟。 尔辈苦无恃,抚念益慈柔。 幼为长所育,两别泣不休。 对此结中肠,义往难复留! 自小阙内训,事姑贻我忧。 赖兹托令门,仁恤庶无尤。 贫俭诚所尚,资从岂待周? 孝恭遵妇道,容止顺其猷。 别离在今晨,见尔当何秋。 居闲始自遣,临感忽难收。 归来视幼女,零泪缘缨流。 送女出行,韦应物想到女儿早年丧母,自己更是万千叮咛,谆谆教诲。妹妹和弟弟是姐姐从小带大的,感情深厚,如今姐姐出嫁,两个小人更是哭成泪人。想到“别离在今晨,见尔当何秋”,诗人突然间悲伤难抑。回到家时,只见小女,看不见长女,悲伤的泪水顺着帽缨往下流。怜子如何不丈夫? 韦应物真有眼光,女婿杨凌敏而好学,为时人所重。后世柳宗元曾经高度夸赞他:“少以篇什著声于时,其炳耀尤异之词,讽诵于文人,盈满于江湖,达于京师”,后来杨凌儿子杨敬之位居三品,韦应物可以告慰妻子了。 这就是韦应物,豪门家族的贵公子,家道中落之后,突然之间洗心革面,成为一个真正大写的人。 我之所以花这么多的笔墨写韦应物的爱情,乃是观察一个人最好是观察他的爱情。韦应物在繁华之后,突然间戡破红尘,回归自然朴素,殊为难能。这是韦应物的真性情,一旦认准一个方向,就会终身不渝。对待爱情如此,对待人生如此,为官也是如此。 第二是韦应物的为官。 韦应物宦海浮沉,但起点并不低。他先是担任洛阳丞,这是洛阳二把手。洛阳是东都,水太深了,到处都是豪强大族,这些人深受唐代宗的信任,与皇帝穿一条裤子,他们手下的神策军,更是嚣张跋扈,无恶不作。 官吏和百姓不敢怒,也不敢言。韦应物义愤填膺,这啥啥啥,都是老子玩剩下的。谁也料想不到,韦应物直接用雷霆手段,依法逮捕一批神策军,敲山震虎,狠狠打击了皇亲国戚的嚣张气焰。但很快报复就来了,韦应物被诬告越权行事,风雨欲来。韦应物不得不辞官,然后一头走进了寺院。终其一生,韦应物三进寺院,终生都在为官和入寺之间徘徊。 这个细节很值得探讨。 首先,元苹去世之后,韦应物已经没有了人生眷念,只是奈何三个孩子年幼孤苦,并且要尽心养大,否则韦应物极有可能如贾宝玉一样,遁入空门,白茫茫一片大地真干净。 其次,韦应物不治家产,在墓志铭就说了,妻子一直到死,都没有住上自家的房子。妻子去世之后,韦应物更是不置房产,一旦丢官,无处栖身,就会寄居于寺庙。 最后,寄居寺庙是韦应物不得已为之,但却未必是他悲苦为之。从内心来说,韦应物对佛家是极为欣赏的。儒家的民生为本,还有佛家的慈悲为怀,共同构筑了韦应物的为官之道。 公元783年,唐德宗重新启用韦应物,这一年他47岁,被外放出刺滁州。 滁州虽是下州,但其东临扬州、北枕淮河、南靠长江,地理位置极为重要。唐德宗调任韦应物,应该是对他的高度信任。 韦应物在滁州期间,感恩报国,励精图治,而且重视教育,取得了极好的政绩。听说战乱之际,友人畅当投笔从戎。韦应物豪气万丈,挥笔写下《寄畅当(闻以子弟被召从军)》 寇贼起东山,英俊方未闲。 闻君新应募,籍籍动京关。 出身文翰场,高步不可攀。 青袍未及解,白羽插腰间。 昔为琼树枝,今有风霜颜。 秋郊细柳道,走马一夕还。 丈夫当为国,破敌如摧山。 何必事州府,坐使鬓毛斑。 最后一联“何必事州府,坐使鬓毛斑”,透露出盛唐气象不减,与盛唐的“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功名只向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异曲同工。 很快韦应物三年任期满了,历史上最震惊的一幕发生了,韦应物竟然没有盘缠回朝廷待命。 昨日罢符竹,家贫遂留连。 部曲多已去,车马不复全。 部下都回家去了,韦应物没有盘缠只能留在他乡,他就在滁州西涧闲居,也幸亏有这一次闲居,才有了伟大的《滁州西涧》诞生。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诗人独怜幽草轻看黄鹂,盖因黄鹂婉转取媚于人,幽草却只能无人欣赏,随意枯荣。带雨春潮之急和水急舟横的景象,蕴含一种不在其位、不得其用的无可奈何。 好在时间不久,朝廷加韦应物朝散大夫并“改刺江州”。任期届满后,好像知道韦应物没有盘缠,很快提拔韦应物领苏州刺史(从三品)。几千年历史的苏州正等待着韦应物的到来。 始见吴都大,十里郁苍苍。 山川表明丽,湖海吞大荒。 韦应物不是没有见过世面,但第一次看到苏州,还是极为震惊。这是韦应物初见苏州的感慨。腰缠十万贯,骑鹤下江南。滁州是下州,但苏州不一样。在安史之乱之后,苏州大量人口涌入,导致人口激增,伴随着人口激增,苏州的经济地位和政治地位急剧上升,很快苏州被列为雄州。 韦应物担任苏州刺史三年,首先是勤于政务,唐朝时苏州水患严重,韦应物宵衣旰食,带领百姓修整水利,甚至忘记了作诗,“大藩本多事,日与文章疏。” 其次是理赋税。苏州升为雄州也是有代价的,那就是老百姓的赋税激增。苛捐杂税多如牛毛。韦应物总是想方设法,为老百姓减轻负担,不折腾,不喧嚣,轻徭薄赋,让老百姓休养生息。 第三是矜老疾。韦应物自身多病,但却把更多目光投向了百姓。他跑遍了苏州的大街小巷,深入田间地头,了解民生疾苦,倾听百姓声音。他在写给朋友的诗中说:“身多疾病思田里,邑有流亡愧俸钱”。尽管自己疾病缠身,但仍然想着老百姓的疾苦,看到老百姓还有人在流亡,就觉得自己愧对国家的俸禄。千年而下,我反复读这首诗,读得满嘴的苦涩,热泪也突如其来。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我们曾经有过这样的好官员。 当苏州刺史的三年里,韦应物已是重病缠身。三年期满,问题又来了,他又没有盘缠回到长安,只好寄住在苏州城外的永定寺里,租了两亩薄田耕种养活自己。 那么问题来了,唐朝的俸禄并不低,韦应物既不花天酒地,又没白居易那样风流多情。他的钱到哪里去了?其实韦应物知行合一,为官清廉,不仅不贪财,工资以外的任何福利他都坚决不拿不碰不沾。 在他的代表作《观田家》中,韦应物写道: 仓禀无宿储,徭役犹未已。 方惭不耕者,禄食出闾里。 农民终年辛劳,整天起早摸黑的忙碌,却填不饱肚子,没有隔夜余粮,劳役还无休无止。想起自己不从事耕种,但是奉禄却是来自乡里,韦应物心中深感惭愧。 一个封建官吏能如此反省自责,不仅前无古人,恐怕也后无来者。他只有不断压缩开支,自己必不可少的收入,除了养家,还要接济大量的穷苦百姓和士人,平常还有一些师友的唱和,花费也不会少。人家是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韦应物每一次为官都入不敷出,所谓真正的父母官就是如此吧。 虽然做梦都想回家,但苦于没有路费,韦应物只能寄居永定寺,靠着两亩薄田,亲自耕种,自食其力。在《寓居永定精舍》一诗中,诗人写到: 政拙忻罢守,闲居初理生。 家贫何由往,梦想在京城。 野寺霜露月,农兴羁旅情。 聊租二顷田,方课子弟耕。 两年后,韦应物溘然长逝,年仅55岁。人民从来就不是不明真相的,人民的眼睛向来是雪亮的,他们知道什么人是好人,什么人是虚伪的,什么人是实干家,什么人是阴谋家。韦应物是尽责尽职的好官、清官、能官。他把自己吏治生涯的最后一站留给了苏州,择一城终老。苏州人民怎么可能不爱他? 后世的白居易、刘禹锡、苏轼、况钟等人都知苏州,在杭州,白居易留下了白堤,苏轼留下了苏堤,但苏州人却把名号给了韦应物,称之为韦苏州,这是至高无上的评价。 后世的学者官吏不可能不受到韦应物的影响,白居易就把韦应物视为偶像,把他的诗句抄写在公堂之上。初任官员的政治伦理对后来者的影响是巨大的。 第三是韦应物的诗文。 晚唐诗人韦应物独具一格。苏东坡说,“乐天长短三千首,却爱韦郎五字诗。” 钱钟书先生说,“两种风流吾最爱,六朝人物晚唐诗。”想来这晚唐诗人中,最爱的人中,韦应物肯定是不遑多让。后人以王孟韦柳并称。韦应物的山水诗景致优美,感受细腻,有陶渊明之风,五古成就韦应物当仁不让,有“五言长城”之称。 他写离别,“浮云一别后,流水十年间。” 他写怅惘,“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 他写空虚,“空山松子落,幽人应未眠。” 他写友谊,“欲持一瓢酒,远慰风雨夕。” 他写爱情,“永绝携手欢,空存旧行迹。” …… 安史之乱后,那个官二代的韦应物死了。元苹之后,那个年少轻狂的韦应物死了。此后的活着,只是尽人臣之责,父兄之责,生而为人之责。 择一城而终老,选一人而白首,一辈子只做一件事,一辈子只爱一个人,然后把大爱赐予天下苍生,韦应物真正做到了。 我有一壶酒,足以慰风尘。谁能想到,韦应物的诗句居然慰藉了千年之后互联网时代的我们? 一个人,一座城,一颗心……公元791年,韦应物于苏州去世,时年55岁。五年后,韦应物的女婿把他迁葬到长安,终于实现了他与元苹合葬的心愿。 在天愿做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万里归来,虽然不再是少年,但终于与妻子同穴而眠,再也不会分开了。如此,甚幸,甚幸。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