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韦应物最著名的一首诗,后人推崇备至,却也对它争议不止

 长风文史 2023-10-23 发布于广东

安史之乱改变了很多诗人的命运,王维被迫沦为伪官,李白上了永王的船,高适跟着唐肃宗开始发迹,杜甫则带着家人东躲西藏……长安街上一个小混混似的官后代,却因此走向了成为诗人的道路。

韦应物,出生于关中名门“韦”氏望族,韦家子弟在唐代活跃在政治、经济、文化和军事领域,家族荣宠至极。

所以韦应物打出生起就是纨绔子弟,整日不学无术、声色犬马,放荡不羁,什么读书写字,根本丝毫不沾。

751年,韦应物大概十五岁时,担任了宫廷三卫郎将,就是唐玄宗近侍,能够出入宫闱,扈从游幸。

韦应物有了这个身份,更加横行乡里,成为了混世小魔王。这样“一字都不识,饮酒肆顽痴”的潇洒日子一直持续到755年安史之乱爆发。

安史叛军一路杀来,势如破竹,洛阳、长安相继陷落,唐玄宗得到消息带着亲信和杨玉环连夜逃往四川。

韦应物的工作就是保护唐玄宗,但现在唐玄宗都跑了,这个金饭碗也自然而然就丢了。安史叛军势大,他日子也就过得难受了,经常连饭都吃不上。

这种悲惨经历让韦应物醒悟,未来一切只能靠自己,而像以前那样混日子了肯定不行,必须得要改邪归正,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浪子回头金不换,20多岁的大小伙从头开始读书,这份决心就让人佩服。不得不说韦应物真是一块读书的料,从大字不识到诗文娴熟,他就用了短短三四年的时间。

这也说明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读书任何时候都不晚。

有文化的人,又是名门子弟,在那个时代是比较吃香的。763年韦应物从洛阳丞底层做起,再到京城功曹、户县县令、尚书比部员外郎,外放为官时做到了滁州刺史、江州刺史、苏州刺史等要职,最后终于苏州刺史的任上,后世称其韦苏州。

简单的说完了韦应物的一生,接下来重点说说他的诗。

韦应物开始写诗的时候,盛唐的那些大诗人已经凋零了,盛唐气象自然不复存在。

当时安史之乱的伤痛,折磨着每个人的灵魂,就算“大历十才子”的作品也多为风花雪月,乡情羁旅等题材,整体风格是呈现一种凄清、寂冷的基调。

半路学诗的韦应物就不同,他早期写了一些关心国家安危、社会治乱及下层百姓疾苦的诗,显示了一个诗人该有的正义感和责任感,很明显地带有刚健明朗的盛唐馀韵。

在他后期的作品里,有意效法陶渊明,向往隐逸的宁静,这也成为他诗歌创作的主导特色,幽静淡雅、古朴自然的风格在当时就显得尤为特殊了。

韦应物的作品中最著名的诗莫过于诗情画意的《滁州西涧》,诗中创造了极美的意境,流传千古而不朽。

滁州西涧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这首诗是唐德宗建中二年(781年),韦应物任滁州刺史时,像往常一样到滁州城外散心,有感于眼前风景所写下的。

这是一首画面感极强的诗,山中一处山涧,溪水潺潺,幽深的山林旁长了青草,高大的树木留下树荫,树上还传来了黄鹂鸟的叫声。

傍晚时分,春雨倏忽而至,溪水涌涨,水势变得有些湍急,荒野渡口,本来就少有人行,现在就更没有了人影,只有一条小船摇摇晃晃的横漂在溪水之上。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这二句写春天的自然之景,作者通过视觉和听觉两方面,有动有静、有声有色的描写了西涧边的小草和树上的黄鹂,为我们展现出了一幅芳草青青、莺啼声声、环境清幽的暮春景致。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后两句由自然之景,转入描写荒津野渡之景。到了傍晚时分,春雨落下,春水上涨,西涧的水势变得有些湍急。此处的“带”字又是拟人化,似乎在说这雨和春潮仿佛是商量好了一起而来,而“急”,又将春潮和春雨的动态感写了出来。

下雨了又是傍晚,野渡口自然没有人烟,而水中的那叶空舟自然而然的横放在那里,言有尽而意无穷。一个“自”字,带着一种自在、自然而然的意思,这正是表达诗人内心所追求的精神境界,是那种自然而然,怡然自得的心境。

在韦应物的笔下,幽草独生,黄鹂空鸣, 春潮带雨,野渡孤舟,这些原本没有生命的东西像一幅流动的画立刻鲜活起来,而这些韦应物也仅仅用短短的28个字来营造。

值得一提的是,这首诗写得太好,千年来争议不休,有人说诗中暗喻了大唐风雨飘摇,江河日下的意思;也有人说讽刺朝廷无能、小人得志的政治寄托;还有人说只是叙事写景……

但无论怎么解读,我们都可以理解,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每个人的审美观念肯定有所差异,但这正是说明这首《滁州西涧》的魅力之大。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