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漫步洣水街

 紫微o太微o天市 2020-06-24

犀城广场

老旧商铺

真吾照相馆

乐善井

夏日荷

茶陵县城洣水街(含七总街)西起犀城广场的天天康大药房(以前的广场商店),东至洣水河边。新中国成立前,县城推行保甲制,七总街至腊园的这条街改编为四保。1950年废除保甲制度,四保辖区改称交通街。1983年1月,交通街分为两条街,以广场为界,以西(含广场)为交通街,以东为洣水街。

这条街上仍保留着不少砖木结构的老旧商铺,和解放街一样,是明清时期以传统商住为主要功能的街道。

犀城广场没开发前原是一座山,之前山上还存有风云仙寺观、乐善坛等旧址。如今在交通街(转弯去县委大院处)的两边,各有一口乐善井。井水系云阳山泉,四季不涸,清甜甘洌。

从犀城广场天天康大药房向东出发,前面即是建于1950年的老牌新华书店。新华书店初始租借在古城迎湘门城楼上,后来改建于此,是犀城历史最久规模最大的国营书店。30年前,我在二中就读时,经常和同学来此阅读。店内没设桌椅,我们就蹲着或站着看书。各种书籍分门别类地摆放在书架上,林林总总,整洁美观,馨香诱人。每本书籍的书脊和封面设计都独具匠心。手捧书本一页页地翻阅过去,仿佛是穿越在两岸风光旖旎的时光河流中。我们沉醉在文字的世界里,忘记了腰酸背疼,忘记了时光的流逝。新华书店,曾是犀城无数学生和爱书者的温馨家园。

新华书店再往前便到了屯下,茶陵话“屯下”即是地势低下去的意思。过去这里有一条被修成一层一层阶梯式下坡的小道,因而也有说“屯”就是由层转化而来。

屯下左边有几家理发店,其中有一家门面很旧,经营模式还属于20世纪的师徒店。除理发外,理发师还为顾客进行推、捻、按、揉等服务。走进理发店,泛黄的墙面、老旧的理发椅、理发剪、梳子、海绵刷、爽身粉等工具,让人恍惚,仿佛时光倒流,有进入一部老电影场景的感觉。在现代理发店的冲击下,这家老式店铺依旧凭着世代传承的技艺留存下来。上辈人始终难以割舍对传统剃头的依恋,那种轻揉慢捻的功法,就像通上了微电流,随手游走,叫人无处不舒适,无处不熨帖,这种感觉已然浸入骨髓。

理发店前面,有一栋破旧沧桑的店铺,这就是1949年前后老街规模最大的一家照相馆——真吾照相馆。那时候照相技术落后,设备极其简陋,又没有电,只能采用室内自然光度来拍照,利用阳光晒相片,凿壁取孔映着自然光放大相片,用煤油灯罩上红纸照明洗相。一旦感光不及时,黑白反差过大,就会影响相片质量。尽管照相质量不高,但价格非常昂贵。当时拍个人照片,全身相多为四至六寸的,半身相多是两寸的。而拍摄一张四寸相片,价格相当于一担谷。因而,照相的多是有钱人家,他们纷纷来此,把美丽和笑容定格在永恒。

真吾照相馆的对面,曾有一家老街规模最大的冰棒厂。一分钱一根的冰棒,凉飕飕,甜津津,又刺激又解渴,吃了一根还想一根。那些背着冰棒箱的身影,穿梭在大街小巷中。一声声“买——冰棒——”,拖着茶陵话特有的尾音,跌宕起伏又婉转悠扬,和着空中高高低低长长短短的蝉鸣,仿如一首遥远又清新的歌谣,成为老街人炎炎夏日里挥之不去的乡愁。

冰棒厂的旁边曾经是县人民医院。茶陵的医疗组织始于明朝嘉靖年间,州衙前曾设的惠民药局,就属于官办督医制药机构。县人民医院创办于1952年8月,由衡阳专署人民医院抽调35名医护人员,携带医疗器械到洣水街创办的,起初名为衡阳专署人民医院茶陵分院,第二年,改为茶陵县人民医院,1958年搬迁到交通街。

屯下左边有一条小巷叫罗八栋巷,因临街曾一字排列八栋罗姓房屋而得名。小巷进去往北可以通到一化坛。

1950年,政府在一化坛建成面积1440平方米、容量2700吨的地板仓库——解放仓,用来粮食储存,并在罗八栋巷对面开设城关粮店。计划经济时代,粮食实行统购统销政策,城乡群众的吃饭问题,都是国有粮食部门根据国家的政策和规定,一丝不苟认真进行安排实施的。那时候,每逢粮食收获季节,人们便挑着箩筐拉着板车,把粮食一担担一车车往粮仓送,一化坛一时热闹非凡。

屯下右边有一居民小区叫佰芳嘉园,以前这里是非常有名的国营百纺公司。百纺公司也叫纺织品公司,由成立于1954年的县国营花纱布公司改称而来的。那时,棉布和粮食一样,也实行统购统销,凭布票供应。记得那时每人每年供应的布票,只能满足每人每年做两件衣服的布料。布料主要是棉布,后来出现了涤纶布、涤卡布、腈纶布、的确良布等。做一件新衣服非常不容易,大家都很珍惜,往往是“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衣服的颜色和款式很少很单一,呈现出高度统一的特征,只有“老三色”, 蓝色、绿色、灰色;“老三样”,中山装、军便装、人民装。因此,那时的服装是“远看一大堆,近看蓝绿灰”。衣服不分性别,不分年龄,不分地位,不分季节,比如,春秋季的衣服到了冬天可以套在棉衣外面当罩衣穿。

沿着洣水街继续往前走,经过罗八栋,便进入七总街。街道两边有好几家弹棉花的店子。看到那戴着口罩的身影和棉絮飞舞的场景,就会想起那首歌:“弹棉花啊,弹棉花,半斤棉弹成八两八哟,旧棉花弹成了新棉花哟,弹好了棉被,那个姑娘要出嫁……”

1956年,城关染织生产合作社(1974年,改为县棉织厂)在贺家祠成立,织出的青大布,土白布,青蓝布,创历史最高纪录。那时候,工人非常吃香,谁要是找对象找到棉纺织厂的女职工,那可是很荣耀的事。

贺家祠的东边,即现在的洣水社区,1949年以前为李家祠。李家祠、贺家祠和豆巷的江西会馆、灵官庙的庙台,曾是茶陵湘剧和采茶戏的演出场地。每逢演出,锣鼓一响,万人空巷。

李家祠后来被改建为茶陵印刷厂。茶陵印刷厂建于1952年,曾有过土地委员会商报生产部、茶陵县人民印刷厂等名。与《茶陵报》合并后,改称茶陵报印刷厂。到1962年,才更名为茶陵印刷厂。

洣水社区对面的那条小巷,即是九总街,明清时期曾是三条驿道汇合之处。洣水社区前面的直角转弯处,也是七总街和六总街的交界处,由此进入解放街。这里有一条小巷叫豆巷,因买卖黄豆而得名。豆巷两边有茶陵江西会馆(航运公司)和搬运公司等旧址。穿过豆巷沿着河边小道可以从迎湘门进城,也可以经过铁牛亭,从文星门进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