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人的好运从哪里来?看完你就明白了!

 娜sky 2016-09-15



一、从好身体来


健康是福。有了健康的身体才有奋斗成功的本钱。要有健康身体,除了要注重饮食与运动外,还要正常的生活习惯。心理的健康也很重要。身心健康,就能顺利工作生活,迎着阳光,灿烂美好,安康愉快。


二、从好心眼来


人存好心,善良为本。慈善胸怀,厚德宽人。让人感受到你的存在,这世界充满阳光,好人多好报。社会温暖,人心温暖,得道多助,路自宽行。


三、从好观念来


观念带来决定,决定影响行为,行为就有结果。人生在世,创造生存条件,努力学习生存本领,为自己活,活的像模像样。有条件时,也帮助他人。


四 、从好脾气来


坏脾气,破坏人际关系,影响健康,生气将会污染生命。脾气太坏的人,命运之神不会照顾你的。所以,要争气不生气,不伤元气,成得大气。遇事冷静,思成而行,少走弯路,增大成功的几率。


五、从好表情来


俗话说,出门看天色,入门看脸色。当你烦恼、愤怒、痛苦的时候,你那一副难看的嘴脸,任何人都不想见。相由心生,尊敬别人,微笑总会给你带来好运的。


六 、从好言语来


好话一句三冬暖,恶言半句六月寒。与人为善,和颜悦色、和气生财,好运常在。敬人者人恒敬之。而抱怨无法解决问题。恶语更伤人,所谓病从口入、祸从口出。


七、从好行为来


正确的人生观点,指导正确的人生行为。检点自己的行为,让自己具备被爱的条件,懂得惜福与造福,多做好事,所谓舍得,才有获得。


八、从好关系来


人在社会,在互动中求得生存、发展,无论从求学、求职、求上进、图通达,还是从家事、政事、财事、谋圆满,无不需要借助各种关系支持、指导、帮扶。好关系,靠好心德培植,情感投资只讲真诚。人与人之间的紧密关系比生意本身更重要。


小道说


装的快乐多了,烦恼就少了;装的感恩多了,痛苦就少了。


装的理解多了,矛盾就少了;装的大事多了,杂事就少了。


装的阳光多了,阴云就少了;装的高见多了,偏见就少了。


装下的美善多了,愁闷就少了;装的友谊多了,敌意就少。
































末代炎帝的封地


《路史》等古书上说:最后一代炎帝榆罔名叫参卢,他原本居住在一个叫空桑的地方,后来,炎帝榆罔被蚩尤赶出了空桑,炎帝榆罔没有办法,只好向黄帝求援,黄帝便卖了顺水个人情,把一个叫“路”的地方封给了炎帝榆罔,让他和他的部落在这里安身,以便于大家为其他死去的炎帝守灵,并延续炎帝家族的香火。“路”,又可以写成“露”或者“潞”(原话是这样的“榆罔名参卢,居空桑。尤居之,乃封榆罔于路。路,露也。”“乃封参卢于潞,守其先茔,以奉神农之祀。”)。


路这个地方在哪里呢?据专家们介绍,路就是现在的山西省潞城一带。被封在这里的炎帝后代建立了一个以炎帝部落为中心的国家,这个国家起初只是一个像国家而其实又不是国家的单位,行话叫做“方国”,西周建立以后,分封古代帝王的子孙做诸侯国的国君,这个方国就变成了爵位等级为“子爵”的诸侯国,名字就做“路”。这个诸侯国的最后一个国君叫路子婴儿,这个名字中的“路”表示他的国家名称,“子”表示他的爵位,“婴儿”是他本人的名字。在春秋时期,路国最后被晋国灭亡了。


分布在潞城一带的炎帝后代以所在地方的名字作为自己的姓氏,成为“路”、“露”两个姓氏的祖先。其中,姓路的这部分人留在潞城一带,姓露的这部分人向南迁徙,最后迁徙到今湖南省茶陵县潞水镇以露岭为中心的地带,在古茶陵地区繁衍自己的子孙后代。我们说,古老的潞水人就是这样来的。


南迁的炎帝后代家乡观念很浓,为了纪念祖先炎帝,纪念家乡路国,当他们迁徙到湖南省茶陵县潞水以后,就用老家的名字给新家命名,把新到的地方也叫做路。


潞水人所说的露岭指的是一座山,民间称为“露岭坳”、“露岭坳上”,实际上它包括杨柳仙、露岭、天堂山在内,横跨碣石、桑官、大元、农元四个村,是一个大致呈东南——西北走向的山系。


古书《通志》上说,炎帝榆罔迁到潞水之后,把家安在一个叫“神堂湾”的地方。现在的大台村有一个叫神塘的小组,正处在由巷口经公彦龙到露岭的必经路口上。这里至今还能看到一条通往露岭的子石路。在古代,这条子石路属于永游大道的一部分,是江西和茶陵人北上株洲、湘潭、长沙的主要通道之一。这里有一个低矮的小山坡,山坡的一头是农田,另一头是石壁,附近并没有水源,但是,就是在石壁下,居然有一口面积不小的水塘。这口水塘一年四季水不混浊,也不枯竭。相传,炎帝生前常常在劳动之后来这里洗手洗脚洗脸,有一次还把熬好的药汤倒进水塘,以便给大家治病。后来,人们把这口水塘叫“神塘”,现在,人们叫它“上塘”。从神塘组往左约三百米远,隔着一片稻田,可以看到另一个山村,这就是今农元村的神背组,这里也是炎帝生前劳动生活的地方。从神背组往左,经过李家里就是大陇组(也就是人们所说的“大陇坳上”,包括上大垅、下大垅)。相传炎帝生前经常在这里采草药,也在这里给人们传授农耕技术,还在这里发明了米筛这种粮食加工工具。当地百姓感恩不尽,便把炎帝发明的米筛刻在潞溪岸边一个深潭的岩壁上,这个潭就叫米筛潭。至今,米筛形象依然清晰可见。又传说,炎帝教授农耕技术的地方就在现在的神背组,百姓们为感谢炎帝神农氏的这份恩情,就把这里叫做“神背”。从这些传说来看,《通志》上所说的神堂湾,指的就是神塘到神背、大垅这一带。


在神背组,我们还能看到有一座至今保存完好的清代建筑,叫神农殿。神农殿建于清代光绪年间,里面的神农氏塑像直到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才被毁掉。这是当地居民为纪念炎帝而建造的。据当地老人解释,神背之所以叫神背有两个原因:一是古时候村庄的主体部分在神农殿的后背,二是古时候村庄的主体部分在壇官庙的后背,两种解释的意思相同,就是位于神庙“后背”的村庄。在潞水方言中,“后背”就是后面的意思。


潞水镇桑官村、太元村交界的地方有一座小山,山上有一个著名的溶洞。这座山很像一头蹲在地上的狮子,人们就叫它狮子岩,相传这是炎帝的狮毛狗晚年休养的地方。传说,很久很久以前,人间没有水稻这种粮食作物,因为只有天上才有种谷,而天上的神仙不肯把种谷送给凡尘人。炎帝很想从天上弄来种谷,以便让大家种水稻,吃饭有保障。他想了一个办法:带着自己的狮毛狗到天上去玩,故意让狮毛狗在种谷上打滚。狮毛狗这么一滚就把种谷粘在身上,从头到脚,粘得满满的。然后,炎帝在带着狮毛狗返回人间。但是,炎帝这个计划还是被神仙识破了,他们追赶炎帝的狮毛狗,想把狮毛狗身上的种谷拿下来。炎帝一看,又想出了一个办法:示意狮毛狗从天河里游过去。这样一来,狮毛狗就被天河里的水冲得干干净净,幸亏狮毛狗聪明,早就翘起了尾巴,尾巴上的种谷就保留下来了。据说,这就是水稻只能在稻穗上结谷、稻穗要弯起来的原因。狮毛狗老了之后,蹲在狮子岩这个地方休养,最后死在这里,尸身化为一座山,这就是狮子岩。


炎帝死后成了天上的神仙。在天上,他很想念留在潞水的子民,就决定下凡到潞水来走一走,看一看。只见他摇身一变,变成一个又老又瘸、一身臭烘烘得老头子,降下云头就来到了潞水。当时,正是农历六月,天气炎热。炎帝一路走来,只见这里的人,男的在山间田头种田,直到月亮上了山才回家,女的在家里劳作织布,直到公鸡打鸣才睡觉。可是,这里的人,男男女女,老老少少,一个个都穿得破破烂烂,长得又黄又瘦。炎帝看了,心里真难受啊,他想,我一定要帮一帮我的子民。于是,他借口口渴,向路边人家讨水喝,以便直到大家细望得到怎样的帮助。他来到一户人家,屋里的老人不仅不嫌弃这个糟老头,相反,还客客气气的请他进屋坐。潞水人有一个习惯,夏天喜欢用米汤加长豆角叶熬稀粥喝,这种粥叫“豆叶粥”。人们发现,豆叶粥馊了之后,味道更好,也更解渴,这样的豆叶粥叫“馊粥”。因此,潞水人都喜欢喝馊粥。老人把家里剩下的馊粥都舀给炎帝喝了。炎帝当然了解潞水人的这个习惯,再说,自己好久没有喝到这样的粥啊,今天能喝到这样的粥,真好比是吃到了山珍海味,不要说心里有多高兴。但是,他一点也不声张,只是一个劲的和老人闲谈,谈着谈着,他问老人:“你们要秤砣秤的还是戥子戥的?”老人想:“秤砣虽小能压千斤呀。”于是,张口就说:“当然要秤砣秤的。”炎帝神农氏站起来,手一挥,对老人说:“头在马牯岭,脚踏唐家园,有人识得着,代代吃不完。”笑一笑,转身就走了。据说,就是因为有了炎帝这样的点化,潞水才有很多铁、煤、石灰石三种矿产。后来,人们在开采矿产的过程中悟出,炎帝所说的秤砣秤的指铁、煤、石灰石等粗重的矿产,戥子戥的指金、银等贵重矿产。


炎帝继续往前走,不知不觉来到了露岭山区一个叫碣石的山村。当时,碣石这个地方山清水秀,是一个适宜于人生活的好地方。他来到一户人家门前,向主人讨水喝。屋主人是一个女的,她抬头一看,哎哟,怎么是一个脏兮兮、臭烘烘的叫花子呀!呸!真讨嫌!还要水喝呢,你想得真美!只见她眉头一皱,不耐烦的说:“我屋里冷水没人挑,开水要人烧,你若是要水咭,拿瓢自己找!”这户人家养着一条大黄狗,女主人对炎帝十分冷淡,大黄狗却不吠不闹,一个劲的围着炎帝摇头摆尾,显得十分亲热。炎帝这个气呀!他想,人还不如狗,怎么是这样一个女子呢,真是人间少有呀!碣石这个地方都是这样的人吗?好,我就惩罚一下你们,让你们好长个记性,以便好好做人。这么一想,口里的话也出来了:“碣石妹姬(妹姬,在潞水方言中就是小女孩、女孩子、女人的意思)生得恶,水从砂里过。”谁也奇怪,碣石这个地方的水真的一下就不见了,只有半山腰一个小得不能再小的山泉还有一点点水。这个小山泉叫做黄狗泉,据说是炎帝特意留给大黄狗喝的。所以,碣石从古到今一直严重缺水,不能种水稻。


在潞水,上世纪八十年代前后还盛行一种叫“筙田”的古老耕作技术,就是在禾苗下田扎稳了根将要长出侧根的时候,人们一只手拄棍,另一只手配合身体协调摆动,双脚交替在禾苗根部附近来回划动,把禾蔸周围的侧根划断,好让主根深入泥土吸收养分。为了提高劳动的效率,后来人们改为用手划断禾蔸周围的侧根,这叫“茨田”。除此之外,潞水还盛行一种叫“薰草皮”的农耕技术,就是将草连同一层薄薄的泥土挖来,经火薰烧后作为肥料肥田。这是炎帝引导原始先民烧畲垦荒的留下来的技术。


在潞水,每当农历六月双抢过后,旧粮吃完,接着第一餐吃新米饭时候都要举行的祭祀炎帝的仪式,这就是潞水人所说的“吃新”习俗。传说,最初的几粒水稻种子是炎帝让狮毛狗从天上带来的。这个习俗含有人们感谢炎帝给人间带来水稻种子的恩情的意思。


潞水人从小时候起就知道一种叫做“王药”的藤是一味毒药。传说,当初炎帝就是吃了这种毒药毒死的。话说有一年农历六月的一天,炎帝在露岭山中挖草药。正是中午时分,一个老人牵着一头牛来到了山上。这头牛走起路来气喘嘘嘘,嘴巴上还有一团一团的白泡泡。老人告诉炎帝,家里的牛中暑了,要让牛到山上来吃一种藤,这种藤缠在树上,叶子碧绿碧绿,开着黄色的碎花,给牛解热毒的效果特别好。说来真是奇怪,牛吃了这种藤以后,过了不久,果然就平复如常。炎帝想:这种藤,牛吃了可以解热毒,人吃了呢?我何不试一试?炎帝真的就品尝这种藤了。但是,不幸的事情发生了:只见炎帝刚刚吃下几片藤叶,就疼得冷汗淋淋,“我肚子里面火烧火燎啊,烧得我的肠子就要断离开,好痛好痛啊!看来这是一味毒药。老人家,你回去告诉大家,就说今天我吃的这种藤缠高树,长绿叶,开黄花,牛吃了解凉,人吃了要烧断肠。千万不能吃啊!”这种藤叫什么名字呢?大家觉得它的毒性太厉害了,没有哪一毒药有这么毒,简直就是毒药中的毒王,就叫它王药吧。


潞水境内挖草药的药农,虽然拜的师傅不同,上山挖药所用的口诀、咒语、规矩各不相同,但不同之中有两点是相同的:一是封山、禁山或藏山的口诀中都要说到炎帝;二是采药时有规矩,把镰刀为“鹰”,把锄头称为“鹿”(有的称为“雷公”),在挖药期间,讲究不能直截叫镰刀、锄头的名字,更不能敲打镰刀、锄头,或者把镰刀、锄头坐在屁股下面。这是为什么呢?这是因为在传说中,炎帝是我国医药文化的祖师爷,鹰、鹿是炎帝的两个母亲。药农用这样的方式来感谢和怀念炎帝。


在民国时期以及民国之前,潞水每逢一个村庄遭遇灾难或者其它不吉利的事情的时候,都要请道士来作法事,民间叫做“做盂兰”。做盂兰的时候,必有衣匠扎制“神农皇帝制米谷”的神像,样子是头顶双角,手执禾蕙,这也是民间祭祀和怀念炎帝的一种形式。


最有意思的潞水多壇官和壇官庙,潞水人和茶陵人称它们为“石公老爷”、“石公老爷庙”。在民间,壇官是一种凶恶而且好作祟的神灵。一般的,田间地头,或者山间溪头,有一棵高大的樟树,树下有一块大而且有点恐怖的石头,前面有焚香的痕迹,或者香炉,或者还有矮小的房子,这就是壇官庙。据传说,壇官就是安葬炎帝时守护法坛的工作人员。当初,安葬炎帝后,天上的神仙把其他工作人员一一分封为各路神仙,单独忘了封赏所有的护坛的工作人员。问题反映出来以后,天上的神仙没办法再给他们什么封赏了,只好无可奈何的叫他们“随遇而安”,意思是你们自己想去哪就去哪,随意找个地方当快活神仙去吧。但这些人听错了:有人以为是到安仁去安身,有人以为是到有树的地方去安身。于是,这些人就在田间、地头、村庄、山间,凡是有大樟树和大石头的地方圈个地盘做神仙,这就是大大小小的壇官。潞水多壇官和壇官庙,茶陵(不是古茶陵)其它地方以及安仁县也多壇官和壇官庙,这在湖南乃至我国南方地区是独一无二的现象。


茶乡之尾


古书上说,炎帝死后葬在“茶乡之尾”。罗泌在自己的《路史》中说得更明白:炎帝“崩葬于长沙茶乡之尾,是曰‘茶陵’。”意思是说,炎帝死后,葬在汉代长沙国境内的“茶乡之尾”,因为这个原因,茶陵县才命名叫“茶陵”。


罗泌所说的“茶乡之尾”指的就是潞水。


要说清楚潞水就是“茶乡之尾”,还得先从茶陵县为什么叫做“茶陵”这个问题说起。茶陵这个名字最早出现在《汉书》和《后汉书》(见《汉书卷二十八下·地理志第八》、《后汉书卷一百一十二·志第二十二》)这两本古书里面,不过,“茶陵”这两个字写作“荼陵”。 有意思的是,1954年在长沙魏家大堆4号墓中出土了一枚“荼陵”石膏印。这一枚石膏印是死者的陪葬物品,行话叫“冥器”、“明器”。据考证,这是一座西汉文帝、景帝时期的墓葬。这一枚石印以实物形式印证了《汉书》和《后汉书》的记载。所以,《汉语大字典》(合订本)在列举古“荼”字的几种书写形式中,特别强调其中一种形式来源于“长沙出土汉印”。我们不妨把这时候的茶陵成为古茶陵县,它包括现在的炎陵县在内,在汉代属荆州,在汉武帝之前属于长沙国属下的一个县级小侯国。但是,它的主体部分只相当于现在我们所说的“三八区”,也就是秩堂、小田、湘东、高垅、八团、火田、七地几个乡镇,有一部分潞水老人又把它叫做“茶乡”。“茶陵”最初指的主要是茶乡,或者说三八区,至少是宋朝开始,这里叫做“茶陵乡”。在清朝,“茶陵乡”管辖十三、十四、十五、十六、十七、十八六个都。


茶陵乡的前身是西汉时期的刘欣、刘阳父子建立的县级侯国。据古书记载,茶陵县于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置县,隶属长沙国。后来,汉武帝推行“推恩令,”在元朔四年(公元前125年)三月乙丑日册封长沙定王之子刘欣(又写作“刘”)为茶陵节侯,建立一个县级小侯国。这个县级小侯国以现在的火田乡莲溪为中心,建立城池,史称“茶王城”。茶王城是茶陵县最早的县政府所在地。经过十年,到公元前116年,茶陵节侯刘欣逝世。元鼎二年(公元前115年),刘欣的儿子茶陵哀侯刘阳(又写作刘湯)即位,经过十一年到太初元年(公元前105年)逝世。刘阳逝世以后,因为没有儿子继位,茶陵这个县级侯国也就废除了(具体记载见《史记·三代世表》)。


作为茶陵县最早的县政府所在地,火田莲溪的茶王城前后持续存在了一千多年:从刘歆父子开始,历经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国,直到北宋大中祥符年间(1008到1017年)才迁到今思聪乡的辉山,到南宋绍定年间(1228到1234年)才最后定在现在的茶陵县城所在地。而茶王城一直到上世纪七十年代大搞农田水利化时期才最后完全消失。


“茶陵”为什么要写成“荼陵”呢?原来,在唐朝中期之前还没有“茶”这个字,凡是按后来的规定要写成“茶”的一律写成“荼”,到中唐时期,为了区分“荼”和“茶”这两个字,陆羽把“荼”减少一笔,造了“茶”这个字。从此以后,“荼”和“茶”就分开成了两个字。换成一种行话来说,“荼”是“茶”的本字。


那么,茶陵乡为什么叫做“茶陵”呢?古书上有以下几种说法:


清朝同治年间修纂的《茶陵州志》上有这样一段话解释了茶陵得名的原因:有人说一本叫《尔雅》的字书上说:“高大的山就叫做‘陵’。”茶陵境内多高大的山,而且又都处在茶山的北面,所以,我们就把这里叫做“茶陵”。明朝一本叫《名胜志》的书说:茶山就是景阳山,因为这里的山头岭垴有很多野生的茶叶树,所以就叫做茶山。古书上说,炎帝就安葬在茶山山区。清朝嘉庆年间修纂的《茶陵州志》说:茶山就是景阳山,它位于茶陵县东部,与江西永新交界。综合这些资料,我们推测,所谓的茶山就是分布在今秩堂镇东首、田湖、合户三村境内的一座山,现在人们把它的主峰叫做“五佛岭”。这一种说法可以概括为因为茶山而得名茶陵,“茶陵”的字面意思是山区多野生茶叶的地方。


清朝同治年间修纂的《茶陵州志》又说一条名叫茶水的河起源于茶山西部山区,因此叫“茶水”。茶水两岸山高谷深,山高就叫做“谷”,谷深就叫做“陵”,茶水流经的地方多谷多陵,因此人们把茶水流经的地方叫做“茶陵”。这一种说法可以概括为因为茶水而得名茶陵,“茶陵”的字面意思是茶水流域多高山深谷。


据清朝学者王先谦考证,茶水,在《后汉书·地理志》中叫做“泥水”(见王先谦的《湖南全省掌故备考卷五》),后来,又叫茶江、茶溪、雩江,现在改名为黄龙江,这是洣江的主要支流之一。明朝嘉靖年间修纂的《茶陵州志》说:茶水长达一百二十里,向东流入洣江。茶水流经今小田、秩堂、高陇、火田、七地、腰陂、思聪乡镇,最后在洣江乡的荣华坳村流入洣江,一路汇集了岩水、芝水、白水、芙水、贝水、潞水、尧水等河流。换一句换说,“茶陵”还指茶水流域,包括现在的小田、秩堂、高陇、火田、七地、腰陂、潞水、思聪、洣江等几个乡镇。


《衡图经》、《茶陵图经》两本古书记载说:所谓茶陵,指的就是山林之中多野生茶叶的地方。这样的记载与《名胜志》的说法是一样的。这一种说法可以概括为因为这里出产茶叶而得名茶陵,“茶陵”的字面意思是山区多野生茶叶的地方。


综合上面三种说法,茶陵乡之所以叫做茶陵,主要是由于这里出产茶叶而来的。茶陵乡是茶陵县最早的县政府所在地,茶陵县县政府从刘歆父子开始,一千多年以来一直在茶陵乡,因此,人们就以茶陵县县政府所在地的地名作为茶陵县的县名。茶陵县县名叫“茶陵”就是这样来的。


还有一种说法,是罗泌说的,他的原话我已经在前面说过。这一种说法可以概括为因为炎帝的陵墓在茶水流域而得名茶陵,“茶陵”的字面意思是茶水流域有炎帝的陵墓。这种说法引出了我要说的问题:为什么说潞水就是“茶乡之尾”呢?罗泌说的炎帝陵墓指的是哪一座炎帝陵墓呢?这要联系一些古书上的记载来说明。


《舆地纪胜》记载说:炎帝陵在茶陵南“一百里”的“康乐乡”白鹿原(就是我前面说鹿原坡)。这与现在人们所说的炎帝陵的位置一致。但是,《明一统志》却说:古代的炎帝陵在茶陵县县城西面三十里远的地方(原话是“古炎帝陵在县西三十里”)。这里的茶陵县县城所指的不是南宋时所建的县城,也就是现在的县城,应该是指从汉代开始持续代宋代的茶王城。那么,古代的炎帝陵又在哪里呢?根据《酃县志》上的记载,还有潞水民间的传说,在茶王城西面三十里远的地方,只有潞水境内才有古老的炎帝陵。这又引出了一个问题:既然古老的炎帝陵在潞水,那么,这个古老的炎帝陵是一座什么样的陵墓呢?人们为什么不到潞水来祭拜这座陵墓呢?


《通志》上说:炎帝在潞水留下的古迹是一座陵墓。在茶乡到苍梧的广大区域里,像炎帝这样的古代帝王们留下了数不清的弓箭等遗物,掩埋这些遗物的地方都可以当做他们的陵墓。(原话是“古迹曰陵墓,茶乡之墟,苍梧之野,古帝弓剑之所藏也”)这就是说,因为安葬在露岭不吉利,人们最后只得在露岭埋下炎帝生前使用过的东西,给炎帝造了一座假坟墓,也就是现在人们所说的“葬假坟”,套用行话来说,这就做“衣冠冢”,并不是真的陵墓。这只是一座假坟墓,真坟墓在炎陵县,大家还有必要来潞水祭拜这座假坟墓吗?再说,露岭山高路远,要来这里祭拜炎帝,走一趟真不容易,谁愿意到这里来祭拜炎帝呢?久而久之,潞水的这座炎帝陵墓自然就被人忘记了。


这里解答了三个问题:罗泌说的炎帝陵墓指的是哪一座炎帝陵墓,这个古老的炎帝陵是一座什么样的陵墓,人们为什么不到潞水来祭拜这座陵墓。现在要说最后一个问题:为什么说潞水就是“茶乡之尾”呢?


先来重复说一个意思:“茶乡”是什么地方。简单地说,它指茶水流域时,意思是茶水流经的乡村,包括现在的小田、秩堂、湘东、高陇、八团、火田、腰陂、潞水、思聪、洣江等乡镇在内;它指行政区划意义上的茶乡时,茶乡是茶陵乡的简称,也就是现在人们所说的“三八区”,一部分潞水老人所说的茶乡,仅指茶水流域的小田、秩堂、湘东、高陇、八团、火田等乡镇。


“尾”指的是猪、牛、羊等动物的尾巴,它是动物身体的最后一部分,离头部最远,并不是身体的主要部分,可以随时割断。因此,在我们的汉语里面,“尾”又比喻事物的末端,或者主体以外的次要部分,或者区域的边远地区。潞水属于茶水流域,又与茶乡之间隔着腰陂镇,属于茶乡的边远地区,或者说,是茶乡主体之外的次要部分,因此,我们说罗泌说的茶乡之尾指的就是潞水。


随喜转发,功德无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