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道传染病是指病原体经口侵入肠道并引起腹泻和其他脏器及全身感染的一类疾病。洪涝灾害后常见的肠道传染病包括:霍乱、痢疾、伤寒副伤寒、其他感染性腹泻、病毒性肝炎(甲肝、戊肝)等。 大多数肠道传染病发病会有恶心、呕吐、腹泻、腹痛、食欲不振等胃肠道症状,有些伴有发热、头疼、肢体疼痛、全身中毒症状,若不及时治疗,可引起严重的并发症,甚至导致死亡。 预防这类传染病的主要方法是把好“病从口入”关,做好“三管一灭”。 管好饮用水卫生 做到不喝生水,只喝开水或符合卫生标准的瓶装水、桶装水;装水的缸、桶、锅、盆等必须干净,并经常倒空清洗;对临时的饮用井水、河水、湖水、塘水,饮用前一定要消毒。 管好食品卫生 受灾之后,不要食用被水淹、变质和受污染的食品,饭菜当天吃完,不要吃隔夜饭菜,不吃凉菜。受灾的山区群众还要注意不要随意采摘和食用不认识的野蘑菇,容易出现毒蘑菇中毒;灾民安置点要加强对集体食堂、食品原料、食品容器的卫生管理。 管好粪便 不要随地大小便,排泄物和垃圾要排放在指定区域;特别是患者的呕吐物和排泄物未经消毒,不准乱倒; 做好灭蝇工作 粪缸、粪坑中要加药杀蛆;室内用苍蝇拍、吸蝇纸灭蝇,食物用防蝇罩遮罩。 最后,一旦发生肠道传染病症状应及时就医,特别是发热、腹泻病人,要尽快寻求医生帮助,遵听医嘱;如家庭成员同时出现相关症状,应在去医院的同时及时向当地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报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