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交叉验证故事系列(一) | Thinker茶话

 regulusleo 2020-06-24

作者:fcl

几年前,笔者还在某家银行的总行任评审经理,出于信贷调查审查经验交流的目地,向辖区内的各家省分行征集信贷审查中相关交叉验证的授信案例。部分案例收集在工作小结《闻嗅复核、交叉验证、案例视角与授信调查》ppt中,但很多案例,当时并没有做仔细的整理和总结。现结合这些年,自己看到的、遇到的、听到的信贷故事,做了简单的梳理,以求共同交流进步。

一、案例回顾

A公司成立于2008年,注册资本约6000万元,实际控制人为个人。A公司地处的县域种植了40万亩B水果。作为县政府的招商引资项目,2010年底年加工8万吨B水果综合加工项目落底运营。A公司通过“公司+基地+专合社+农户”的模式,在自建5600亩B水果种植园的情况下,联合专业合作社9个,通过专合社与农户签订采购协议、公司与专合社签订采购协议批量采购的形式,收储鲜果;产品主要通过经销商销售,另有部分直供大型卖场、餐饮、团购、电子商务等渠道销售。财报显示2012年底,总资产额11.2亿元,总负债6.2亿元(其中银行融资余额超过5亿元,项目贷款占比约70%),销售收入10亿元,净利润1.2亿元。

二、疑问与交叉验证过程

A公司2010年生产线建设成功,2012年收入即达成10亿元,收入增长是否过快?新设备的磨合、人员的整合、销售渠道的拓展、广告宣传等,是否与收入的增长匹配?项目总投大,净利率达12%,盈利能力是否过于亮眼?诸多疑问,让人不太放心。

1、收入核实

财报表现:A公司报表显示2012年营业收入10亿元,环比增长幅度达60%,2012年净利润是2011年的2.4倍。

非财务现状:从A公司经营历程看,申请人产品主要为水果饮料,尚处于市场推广阶段。目前饮料市场品牌众多,竞争激烈,申请人产品的市场认知度、品牌影响力等尚需培育且有待市场检验。通过对企业周边地市内各大超市走访调研访谈,发现A公司产品上架率较低。A公司新厂区部分设备尚未全部到位,调查了解到A公司2012年生产才逐步正常运营。

行业固有的特点、渠道调研结果、设备投产进度等与收入利润的快速增长之间,形成了强烈的反差,着实让人怀疑。

调查人员要求现场登陆企业账务软件系统核实收入等数据,A公司以相关工作人员请假外出为由推脱。另根据A公司提供的2012、2013年购销合同复印件,发现签订时间明显存在改动痕迹,两年与同一家公司签订的合同数量、金额均一致,连合同内容、书写字迹、公章位置都完全一致,匹配的银行收付款凭证复印件也存在同样的问题。另A公司提供了2011年、2012年的增值税纳税申报表,金额与报表收入差异较大。

调查人员基于对行业的判断,结合现场调查,认为A公司收入造假较为严重,就上述问题与客户沟通,客户终于默认上述提供的合同、凭证原件等系财务经办人员所为。

2、实际控制人对外投资情况

调查人员现场调查时,未面见到实际控制人,公司财务负责人介绍A公司无对外投资。但从工商查询网站和同业渠道了解到实际控制人对外投资较多,涉房、甚至涉及民间借贷,在部分银行以表面无股权关系但实际控制的企业进行融资,就上述情况调查人员再次委婉询问了财务负责人,公司财务负责人以不了解和与本次授信不相关为由不配合提供,导致无法了解实际控制人整个产业的资金运作情况。

3、后续跟踪

2014年部分同业意识到风险,逐步抽贷,导致A公司资金链断裂,在多家银行授信已出现逾期情况,而后实际控制人被取保候审。

4、反思

部分民营企业财务管理相对不规范,报表可能经粉饰,可信度不高;现场核实时,需结合财务软件、报税系统、凭证单据、贸易合同、出入库单、银行对账单等进行综合对比分析,判断其真实的收入情况。

需要通过外界渠道了解企业真实情况。部分民企知道银行会从其整体资产负债规模分析其融资用途、还款能力,有意编造或隐瞒对外投资情况,妄图顺利取得银行授信,调查人员可通过工商查询网站、法院网站、同业渠道等了解实际控制人对外投资情况,尽最大努力为银行的资产质量把关。

其实,针对A公司来说,投资7亿元新建饮料加工企业,是福是祸?投资达7亿元,是真是假?饮料行业的商业模式和逻辑,县域单体投资上述项目是否真的靠谱?恒大冰泉的失败告诫了我们怎样的行业逻辑?

在与对手的博弈中,可能胜败之间早已注定。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