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神经血管影像速阅(51):管壁MRI—痛性眼肌麻痹颈内动脉炎性狭窄

 老赵0717 2020-06-24


基本信息

男,27岁。

主诉:反复右侧额颞部胀痛伴视物重影。

多次住院,诊断为“痛性眼肌麻痹”。


影像资料

□2016-5-21

增强T1-MPRAGE:右侧海绵窦较左侧增宽(橙箭)。

颅脑3D-TOF-MRA:右侧颈内动脉显影较左侧纤细,以海绵窦段最为明显(橙箭)。

管壁MRI(二维T2WIT1WI平扫+增强,增强T1-SPACE):右侧颈内动脉海绵窦段管腔狭窄,管壁向心性增厚,部分呈T2高信号,部分是T2等信号,T1呈等信号,并可见明显向心性强化(橙箭)。
□2016-10-15 激素治疗后复查

颅脑3D-TOF-MRA:右侧颈内动脉显影较前明显改善。

管壁MRI(二维T2WI和增强T1WI,增强T1-SPACE):双侧颈内动脉海绵窦段管径基本一致,右侧颈内动脉海绵窦段管壁轻度向心性增厚(黄箭)


简评

1、海绵窦非特异性炎症是痛性眼肌麻痹的病理基础,激素治疗有效。早有文献报道,痛性眼肌麻痹患者可合并颈动脉狭窄,机制考虑是:炎症累及海绵窦段颈动脉,局部管壁炎性增厚。

2、本文痛性眼肌麻痹患者颈动脉狭窄部位管壁MRI表现为管壁向心性增厚,T1呈均一的等信号,并可见向心性强化,基本符合典型血管炎管壁MRI表现。只是增厚管壁T2信号不均一,考虑是临近的蝶窦腔内气体流动干扰所致。

3、此患者激素治疗近5个月后复查管壁MRI提示,海绵窦段管腔狭窄和管壁增厚明显缓解。

4、上述管壁MRI诊断评估和治疗后随访结果,直观明了地佐证了痛性眼肌麻痹颈动脉狭窄的炎性病理机制,为该疾病的诊治实践提供了另一潜在途径。


原创作者:陈红兵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